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清朝时期的时代背景着手探析太极拳的产生、发展与兴盛。清代特殊的社会环境为太极拳的产生、发展、兴盛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基础。而太极人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技艺创新、风格创新是太极拳产生、发展、兴盛的灵魂;摈弃门户偏见,进行开放政策是太极拳产生、发展、兴盛的基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采取求变措施是太极拳产生、发展、兴盛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对太极拳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创新进行研究,发现太极拳自产生发展至今,经历了原始创新、继承创新和普及创新三个阶段.原始创新阶段,陈式太极拳得以形成;继承创新阶段,杨、武、吴、孙式太极拳显现于世;普及创新阶段,太极拳、剑普及套路,太极拳、剑竞赛套路、段位太极拳、械套路相继问世.  相似文献   

3.
对简化太极拳的起始、历程及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指出:太极拳简化发展是走向繁荣昌盛的必经之路.同时,应该看到简化发展背后隐藏的文化危机,过度的简化发展会逐渐偏颇太极拳文化的真实,甚至于走向异化.最终,如何保持自我,不失自我,提出了温故知新是太极拳守正创新的正脉道,并制定了太极拳文化的输出方略.  相似文献   

4.
太极拳是祖国传统文化瑰宝,具有独特的健身和防身价值.作为技击传承创新基础的高校太极拳教学,曾一度只重视健身而忽略技击本质,通过对高校太板拳攻防含义教学的研究,旨在使太极拳的本质属性得以重新审视和定位.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运动论的理论基础是太极生两仪,两仪是在太极旋转运动中产生的。太极旋转运动论在太极拳中应用产生了太极拳运动论。太极拳运动论的内容有太极之意,太极之理,太极拳运动的理法依据,太极拳运动的方式,太极拳运动的法则,太极拳运动的性能,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和特征等论述,这些论述开创了太极拳理法的新篇章,推动了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对提高太极拳的技艺和增强太极拳健身祛病的作用,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中国乃至全世界不断快速发展,从而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太极拳、喜欢太极拳并开始习练太极拳,随之对太极拳的研究也越来越被重视.文章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太极拳的起源、历史演变、拳种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叙述分析,并由此提出四点建设性意见:打造太极品牌;借助电视媒体,推动太极拳市场化发展;借助学校平台,营造太极拳气氛;建立系统的太极拳文化学科,从而为太极拳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当前社会促进太极拳全球化发展的文化动力因素进行梳理和分析.认为:推动太极拳国际化发展的社会文化动力可以分成三个方面来阐述,物质层次文化因素是太极拳全球化发展的根本基础和物质前提;制度层次文化因素构成太极拳当代广泛发展的政策保降和外部推动力;精神层次文化因素则是太极拳空前发展的内在文化动力.这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合力--文化动力,促进了太极拳的全球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探讨<周易>与太极拳的内在联系,追溯太极拳理论和实践方法形成的哲学基础,有助于人们从根本上深刻地了解和认识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及其文化内涵.太极生两仪的宇宙生成论为气在太极拳中的运用,以及太极拳地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物物有一太极"的宇宙本体论是太极拳本体论的哲学基础;"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思维为太极拳提供了构建方式;"天人合一"思想为太极拳的思维方式提供了范型.此外,太极拳还蕴涵着<周易>"仁义诚敬、刚柔并济"的道德标准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9.
太极拳是在贵生的中国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武术拳派。该拳以中国的哲学概念太极立论,从《黄庭经》等道家经典中汲取营养成分,因其富含中国文化精髓而被称之为"哲拳"。太极拳从创编至今已经演化出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李式太极拳、傅式太极拳、八卦太极拳、五行太极拳、龙形太极拳、东岳太极拳、竞技太极拳、公园太极拳等诸多的练习样式,从而使太极拳成为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文化影响技术,技术反映文化"。以太极立论的太极拳以张三丰为精神偶像,明确地把益寿延年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动作强调圆活、弧线,而这正是对周敦颐太极图的一种身体模仿。在"拳与道合"思想的指引下,太极拳成为中华民族"技进乎道"、进行自我修炼的一个工具和手段。目前,太极拳日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但这种表面的兴盛下实际上蕴含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希望能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文化与现代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要想在现代社会更好地继承、发展、创新、推广,必须以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为逻辑起点,研究太极拳文化思想,研究现代人思维的演变历程;研究现代人思维与太极拳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太极拳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观与现代思维的功和利;引发出当今社会需要太极文化寓于融合,产生出一种新的文化思想即"和而不同"的文化互补,以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文章还对太极拳在现代人心目中的价值定位重新进行分析,使太极拳能与时代同步,更好地为人类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杨式太极拳翻译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的方法,对杨式太极拳的翻译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杨式太极拳的翻译主要涉及两个方面:1)太极拳拳理是太极拳运动的精髓,也是译语文化的缺省部分,译者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为译语受众建构有效的认知图式。以汉语拼音加注释的方法译介中国文化独有的事物有利于传递相异的文化思想;2)杨式太极拳动作名称的翻译,涉及到如何在翻译过程中针对原语名称的文化内涵和技击内涵进行有效的转换。  相似文献   

12.
高校太极拳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探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太极拳运动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终身体育的最佳运动项目之一。随着大众体育健身热地和高校普系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太极拳运动以其特有的健身功效,在高校广泛开展。这对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太极拳运动,有着深远的意义。但从目前高校太极拳教学现状调查研究中发现:多数大学生对学习太极拳运动的积极性持续不久,之中外形不重内涵,而且教师对太极拳运动教学的认识也参差不齐,教学不尽人意。文章从太极拳自身特点和高校开设的具体情况出发,对太极拳教学中的重点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3.
太极拳中常讲的“劲”不同于一般的力,是太极运动中特有的一种力量素质.劲与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太极之“劲”有内劲和外劲之分又有整体性,是一种整体劲,在实际运用中均以整体形式发放出来.文章从古人论述和现代科学角度对太极拳的整体劲进行论述,希望能够对太极拳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充实.  相似文献   

14.
关于开发河南省太极拳文化产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采用文献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原太极拳和太极文化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已具备产业化发展的河南太极文化却因业内骨干大量外流;宣传不到位、招商引资力度不够;人们对太极拳的认识各异、政府相关部门对太极文化的定位缺乏高度;家族式的经营模式以及复合型管理人才的欠缺致使其开发落后。鉴于此,科学开发河南太极文化产业,必须科学确立太极文化地位、合理规划产业蓝图;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引进人才;大力宣传,招商引资,完善产业意识;走国际化的道路,开拓太极文化产业新市场。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比较研究法对陈式太极拳和杨式太极拳的运动员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以湖南省第二届太极拳锦标赛中的陈氏、杨氏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运动员构成差异,总结二者的优势与劣势,从不同的角度观看二者的发展与进步,对二者的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并探讨湖南省太极拳发展的改革和发展的思路,以期为新时期各流派太极拳在湖南发展方向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太极拳演变历程的研究,文章总结出太极拳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一直遵循的规律:即太极拳在其"舍已从人"思想的指导下总是可以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需要,做出一定的改造和调整以满足当时的社会需求,从而使自己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在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总体特征、太极拳技术的总体特征、太极拳各门派的个性特征及各门派太极拳的个性特征进行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太极拳技术体系演变所产生的影响。研究认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贯穿了整个太极拳运动的演进历程,流派繁多的太极拳拳种与技术体系,正是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下所产生的;要在保持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借鉴和吸纳外来的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进行融合与创新,以推动太极拳运动在世界各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900名普通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太极拳学习动机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进行处理、分析,描述参加太极拳运动的学习动机;用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等方法,找出影响太极拳学习动机的因素,并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分析论证。根据所得出的结论提出了高校太极拳教学中如何激发和维持大学生太极拳学习动机的各项对策与建议。从而促进高校太极拳课程教学效果与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也为高校体育教学和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国际化发展的传播学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太极拳富含民族文化精髓,在传播方式上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变换传播的形式和内容。近些年太极拳的传播更是形成了政府重视、团体踊跃、个人积极,并借助于网站、报纸、杂志、电影、电视等媒介立体传播的格局。文章在借助于传播学的理论对太极拳传播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太极拳传播的经验和继续国际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姜娟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4):122-125,133
运用三维摄像法、图像解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常年分别从事太极拳和健步走运动的男性老年人常速行走的相关指标进行研究,进而比较太极拳与健步走运动对老年人行走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太极拳组老年人与健步走组老年人在常速行走过程中的步长、步幅、步速、步频、步态周期,以及人体重心在一个步态周期各时相的前后、上下、左右移动的速度方面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但太极拳组老年人的髋关节、踝关节活动幅度要明显好于健步走组老年人。结论: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行走时摆动腿抬高的幅度,踝关节背屈能力的保持方面好于健步走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