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看过一部励志电影《跳出我天地》,讲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英国某个矿区普通家庭里的小男孩比利·埃略特(Billy Elliot)努力实现梦想的故事.总有人说励志的故事多数发生在电影里或书里,现实生活远比电影复杂和沉重.多少人怀揣理想,努力实践,却一无所获并身心俱疲.没有人是永远顺利无挫折的,没有人会对自己的生活永远满意,但我希望可以追随着自己的内心,去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努力达到自己以为的理想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2.
2009年度媒介观察:社会视野下的传媒业热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发现一:以中国政治为"经",以世界的变化发展为"纬",是今天中国媒介发展的基本版图.有关中国媒介业文本下的内容搜索中"地理热词"的统计表明:北京在中国媒介的心理版图中居于中心位置,今天中同传媒业的版图边界已经达于世界(排位第二).提及中国媒介的地理方位时,人们更多地聚焦于北京、上海和湖南,而当人们将眼光转向世界时,人们的心理参照系则是美国. 发现二:新媒体的影响力如日中天.词频统计表明,"新媒体"是人们在观察和论及媒介领域时提及率最高的第一热词,比人们提及"传统媒体"的几率高2.8倍.  相似文献   

3.
"全媒体"不仅包括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络、电信、卫星通讯在内的各类传播工具,在"视、听、形象、触觉"方面也极大满足着人们接受资讯的需求,而且让人们有机会、有办法在这一平台上变"受众"为"主角",向"一家独大"的传统媒体发起挑战。在这一挑战中,摄像机与照相机,便是人们(包括媒体)广泛使用的、不可或缺的"常规武器"。如何让摄像机与照相机在新闻报道中"扬长避短",成为提振新闻报道的"两翼",便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今年3月刚刚去世的德国传播学家、政治学家,"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创建者、阿伦斯巴赫研究所共同创始人诺埃勒一诺伊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说过: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气候"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气候"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由抽象的文字时代逐渐步入具象的读图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验统计表明:当今人们所获取的视觉信息中74%~80%都来自直观形象,而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也由"tell me(说给我)"逐步发展到"show me(秀给我)".  相似文献   

6.
传媒如何报道灾难性的突发事件,往往最能集中反映一个社会(或时代)新闻政策的特点和人们的思维方式.我国的传媒长期以来报喜不报优,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重大事故一概不报,或者把事故当作英雄事迹来报,造成了人们对于传媒职能认识的扭曲.  相似文献   

7.
公有住宅管理档案的收集和整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俊玲 《北京档案》2007,(12):31-32
前些年,大多数居民的住房都是由政府分配的,人们按月缴纳房租,居民与政府之间有租赁合同.这种房屋分配形式在一定时期内(特别是计划经济中人们的收入较低、较平均)给居民带来了很大的实惠,人们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住房,但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对住房有了更高的要求(住房要宽敞、明亮、舒适、交通方便等),仅仅是"栖身"的住房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住房的需求.房屋产权的私有化不仅解决了人们对住房更高的需求(只要有能力购买,住多大的房屋自己决定),也减轻了政府对公有住宅的补贴、投入(政府不再出资对已售公房进行维护、修理,不再增加新的公有住宅).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索乔布斯个人形象,研究方法是援引营销学者Zaltman提出的隐喻抽取技术(Zaltman Metaphor Elicitation Technique,简称ZMET),来抽取人们内心深层想法的共识构念(Key Constructs),进而建构共识地图(Consensus Map)。研究结果共抽取出33个共识构念,这33个共识构念代表人们对乔布斯形象的主要认识。本研究再将20个相关构念分解为起始构念、连结构念及终至构念,从而完成对乔布斯形象共识地图的建构。研究发现:1."符号""神化""影响力"和"人文精神"是本研究的终至构念,"简约""美学"和"宁静"三种形象在乔布斯身上特别突出,对"完美"的追求影响着他性格的诸多面向;2.乔布斯的形象与产品形象相互影响、不可脱离;3.人们对乔布斯的负面形象选择性忽略,主要持积极、正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弗朗西斯·培根在其<新工具>一书中曾指出人类有四种缪见(假象),标签假象就是其中之一.培根认为,人们一直是"标签癖"的受害者:人们给事物贴上一个名字,然后就被制定出的概念所误导,这就是标签假象,或者说未经检查的词汇所导致的假象.中国语境下的"舆论审判"、"媒介审判"就是这样一种"标签假象".……  相似文献   

10.
弗朗西斯·培根在其<新工具>一书中曾指出人类有四种缪见(假象),标签假象就是其中之一.培根认为,人们一直是"标签癖"的受害者:人们给事物贴上一个名字,然后就被制定出的概念所误导,这就是标签假象,或者说未经检查的词汇所导致的假象.中国语境下的"舆论审判"、"媒介审判"就是这样一种"标签假象".……  相似文献   

11.
卞咸杰 《档案时空》2007,(12):23-24
美国"9·11"事件、中国"非典"事件以及飓风"卡特里娜"等众多国内外突发事件的发生,唤起了人们对危机及其管理的关注.档案馆(室)作为档案信息资源汇集的中心,时刻面临着突发事件等各种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正在历史上,"左"似乎一直是个坏东西。比如在中文里,"旁门左道""左迁""左嗓子""左性子"等等,都表明人们对"左"有着某种程度的恶感。在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当权,培植了不少吕姓势力。吕后死了以后,太尉周勃夺取了吕氏的兵权,就在军中对众人说:"拥护昂氏的右袒(露出右臂),拥护刘氏的左袒。"结果大家都"左袒"。从此,"左袒"便成了见风使舵、偏护一方的代名词。同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社会将"左"视为一种反常行为。左似乎是不好的。法文中"sinistre(灾难)"一词即是来自拉丁文"sinister(左手)"。与此相反,人们无一例外地要用右手敬礼、宣誓;英文里的"right"与法语中的"droit"既有"右"的意思,更是"正确""合法""权利"等意义的多位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学者将价值观定义为"人们对价值问题的基本看法,是人们在处理价值关系时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①美国社会学家认为价值观是"社会中人们一致接受的象征系统(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因素.它是社会里各种选择或行动目标的标准."②  相似文献   

14.
姜钰 《出版参考》2013,(18):13-14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建构自我、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美国作家爱泼斯坦(Joseph Epstein)说:"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被阅读所塑造的。"数字时代信息的生产、组织、传播和呈现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阅读也随之改变,数字阅读应运而生。数字阅读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新的信息获取方式,与传统阅读相比,数字阅读具有多媒体性(阅读形式的扩展)、超链性(阅读内容的扩展)和交互性(阅读  相似文献   

15.
彳、彡、夕     
吴永亮 《青年记者》2012,(36):64-66
41彳42彡43夕41彳"行",甲骨文为(十字路口),象形字,以此表达道路通达。"彳"(读作chì斥),象形字。"彳"为"行"的省略形,是古人造字简约的结果。"彳"作部首时,常被人们称为"双人旁"或"双立人"。"彳"不单独"出门",  相似文献   

16.
从非理性网络舆论看网民群体心理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刘正荣 《现代传播》2007,(3):167-168
舆论(public opinion)的定义较多,人们都认识到舆论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什么是舆论没有一致的意见."意见"属于个体范畴,而"舆论"属于群体范畴.  相似文献   

17.
"草根"一词一度是人们生活中的人们词汇,广泛的使用,草根化一词反应人基层人们的自我关注,人们喜于接受"草根"话的人、事、物,甚至是文化。如今,我们能够看到电视新闻也逐步的关注人们的视角,显现出"草根化"倾向,本文试解读电视新闻的草根化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此倾向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一、塔奇曼"做新闻"的框架认知戈夫曼的框架(frame)思路是贯穿盖伊·塔奇曼《做新闻》(Making News,2008)的一条主线。在戈夫曼那里,框架是人们把现实生活世界中的一个个片段(Strip),归整成自己经验和知识的规则;而依赖于这样的框架,人们经验到的生活世界,便有了条理和秩序,同时,这些被整合条理化了的经验知识,又成为人们下一次理解现实生活世界的基础。塔奇曼试图从此种思路出发,揭示框架是  相似文献   

19.
2008年5月26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署名阎晓明的"人民时评"<不忘"小满"的人让我们敬重>(以下简称<不忘>),让人们眼前一亮,心头一振--这正是抗震救灾仍在继续、灾后重建任重道远之时.  相似文献   

20.
资讯     
BRIEF策划简报DMG全力推广"地球一小时"活动3月28日,由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倡议活动"地球一小时"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全球各地从欧洲到美洲的地标性建筑都在同一时间熄灯一小时,以此呼吁人们关注全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