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耗费"义"花动"与"花名"意义相去甚远。从历时看,做"耗费"义的"花"早在宋元时期已经出现,明代已较为普遍,清代则和现代汉语之用法无异。基于语料考察,本文提出"源‘花’说",认为:"耗费"义"花动"是"花名"在去范畴化的动态过程中,结合"花名"原有及新出现的性质、特征,在认知体系及语言系统中创新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盘问"一词中"盘"与"问"的语素义及"盘问"一词的成词过程,得出"盘问"一词的构词方式应属于"动+动"状中式复合词的结论,纠正了前人将其归入"名+动"偏正式双音节动词的错误。  相似文献   

3.
根据"畀/俾"各功能的句法结构特点及语法意义,归纳其语法化可分为三条路径:(1)给予义动词〉方式义介词;(2)给予义动词〉与格标记;(3)给予义动词〉使役义动词〉被动标记。  相似文献   

4.
一、动词be的形式 [口诀展示]:be动词三变化,am,is还有are,"我"(I)用am。"你"(you)用are,is紧跟"他(he)、她(she)、它(it)"。"我们(we)、你们(you)"和"他们(they)",全用are来表达。  相似文献   

5.
徽语祁门方言"得"字句用以表达能性范畴,在句法格式上有多种语序选择,不同格式所包含的"能性"范畴语义次类不尽相同,对动词或宾语、补语也有不同的选择要求。可能式动补结构中的"得"由表"可能"义的动词"得"虚化而来。  相似文献   

6.
吴鹏 《德州学院学报》2011,27(5):65-68,74
"行"义动词在古汉语中不胜枚举。"概念要素分析法"是通过维度分析,运用"概念要素"来剖析词义结构的方法。概念要素进入到一个词的词义结构之中,叫做词化。运用"概念要素分析法",以主体、对象、方式、目的等多种维度作为考察重点,既能很好地对古汉语"行"义动词词义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总结基本的词化方式,又能清晰地展现其演变模式。以词义为中心,探究词化方式,梳理历时演变,有助于我们对古汉语"行"义动词的词义进行深入考察。  相似文献   

7.
副词"终于"是由"动+介"的非句法结构词汇化形成的。当介词"于"后面的宾语由名词性成分扩展为谓词性成分时,介词"于"的介引功能弱化、消失,发生去范畴化,从而有可能跨界并入与"终"合为一个整体;另一方面,动词"终"因为位于多项动词的前项,语义泛化,也失去动词的典型范畴特征。在二者合力下"终于"演变为副词。"终于"及"X于"类词词汇化的主要动因是去范畴化和介词并入。  相似文献   

8.
汉语词缀的主要功能有五个:成词、转类、变义、增义、衍音,其中增义是指词缀的表达性功能,包括指小、增量、轻蔑(贬抑、厌恶)、喜爱(亲昵)、表敬、非正式化(口语化)等多个方面。皖北方言的"子"尾具有前四种功能,其增义功能包括"指小"、"表轻蔑、贬抑"、"表亲昵、喜爱"、"非正式化(口语化)"4个方面。而"衍音"、"形象化"、"拟人"、"拟物"等都不是皖北方言"子"尾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V住"是广义上的动结式。其中的"住"有两个:一个表示停止或使停止(住1),一个表示牢固或稳定(住2),后者是由前者虚化来的。"住"对中心动词有选择性,"住1"选择"停止""阻拦"和"叫喊"类动词,"住2"多选择可产生"稳定"意义的自主动词。"V住"有多种扩展形式,表明"V住"是一个融合度较高的动词结构。  相似文献   

10.
"打"是《现代汉语词典》中义项最多的常用动词,其构词能力极强,在各类词典中的释义比较复杂。该文将试图借鉴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从现代语义学的角度,借助相关语义语法学理论,对动词"打"进行研究。本文选取"动词‘打’+N"作为研究的对象,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动词"打"的释义,对符合"动词‘打’+N"语料进行筛选归纳分类,并以所选语料为基础,对其进行语义分类和义征分析,考察动词"打"与"N"的搭配情况。本文总结了"动词‘打’+N"这类结构中"打"所具有的目的性语义特征,及"N"所体现出来的语义范畴,组成了以动词"打"为中心、以"N"为发散点的语义网络,从而构建了"动词‘打’+N"的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11.
"不够"经历了由句法结构"不够"到动词、再到程度副词这样一个词汇化与语法化过程。这一过程从元代开始,多出现在一些对举格式之中。随着"不"与"够"连用的频率越来越高,"不够"之间的联系就更为紧密了,逐渐词汇化为一个动词。同时,"不够"成词后进一步语法化,最终语法化为程度副词。在由句法结构变为动词时,使用频率、重新分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由动词虚化为程度副词的过程中,重新分析是重要的演变机制。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里隐含的“花萼社”信息,流露了昊承恩曾出任荆府支系王府——樊山王府任纪善之职和名著《西游记》的诞生地信息。  相似文献   

13.
元曲的口语化程度非常高,是研究近代汉语词汇的绝好语料。本文考释元曲中"得命无毛"、"填注"、"细车儿"、"冲渎"、"干盐"、"共话"、"自跌自推"、"杀取"、"生发"、"交别"、"料敌"等11个词语,可补《汉语大词典》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连”最早用作动词 ,随着词的引申 ,“连”的义位在不断地增加。在古典诗词中“连”的词义差异 ,反映了“连”的词义的扩展和演变 ,本文寻绎“连”在古典诗词中的词义引申系统 ,揭示“连”的语义特征 ,对人们理解“连”的词义发展演变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5.
“难怪”最早出现在元代。在元明时期,“难怪”多带体词宾语,作为动词短语使用。到清代,出现了大量“难怪+主谓短语”的用法,其中主谓短语表示消极意义。到清代晚期,“难怪”后面的主谓短语可以表示积极意义,这种用法的出现标志着“难怪”词汇化的完成。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型世言》、《儿女英雄传》中的方位词"上下"计量对比研究,发现:从数量分布上看,《儿女英雄传》占据了绝对的优势,非常接近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分布。从功用的角度来看,尽管从明代末期到清代中期,仅仅只有二百多年的时间,但"上下"在两书中有着不小的差别:在《型世言》中,"上下"作为方位词,其各种用法刚刚萌芽,基本上只能单用,作主语、宾语、状语;而"上下"在《儿女英雄传》中,除了单用,还可以与其他词联合成短语,作主语、宾语、状语和定语,与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基本相仿。  相似文献   

17.
吾和我的区别是代词研究的热点问题。《史记》成书于西汉时期,书中大量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吾""我",本文从语法功能、语义特点、称数、谦敬功能四个方面对《史记》中的"吾""我"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描写和分析,比较了两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本文补充讨论训诂术语“读为、读曰”、“读如、读若”的运用功能 ,并指出 :“之言、之为言”用以释义而无关读音的例子不限于先秦文献正文 ;“音”也是训诂术语 ,可以用来解释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 ,可以校异文、讹字 ,也可以用来注音兼释义或单纯地释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