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胡先提出了"以理制情"论、"艺术即拣择"论、"诗有规律"论、"由模仿到创造"论、"实质为根本"论,其文学观是建立在新人文主义和儒家学说相结合的基础上,他是五四文学革命派的诤友,其见解有某些补偏救弊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关于诗的本质和作用目的,中国古代向来有"诗言志"和"诗缘情"两种说法,通常认为"言志"是对政治理想的表达,而"缘情"则是自然情感的抒发。但在很多时候,"志"与"情"又似乎没有明确的界限。"温柔敦厚"作为儒家文学观的核心思想,无论在思想还是方法上都对文学创作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那么它对"言志"与"缘情"又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发愤著书"与"诗缘情而绮靡"是遵照"温柔敦厚"之旨还是对其的突破呢?本文从"言志"、"缘情"的含义入手,对它们与"温柔敦厚"诗教观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江盈科是晚明一位极有见识的文学理论家,他也是晚明公安派的成员之一,在《闺秀诗评》中体现了他的文学观,他提倡诗歌"自摅胸臆";反对模拟,提倡"真诗"是其最主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杨义提出了"大文学观"的学术概念,"大文学观"的根本特点是"文学与文化结缘",是对大文化背景的宏观和对心灵世界的微观的良好结合,是对学科交叉互渗研究方法的重视,以"大文学观"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从课程设置、教学团队、教学方法等教学的重要环节入手,是加强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理论课程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韩愈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种地位的确立与他"以文为诗"的创作倾向息息相关。韩愈的"以文为诗"具体表现为:以散文题材入诗;以古文章法、句法、字法入诗;以议论为诗;以赋笔为诗。这是韩愈诗体诗风开拓创新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文体文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钱钟书先生虽以文学家及文艺批评家著称,但其在史学思想领域也颇有创见。他针对诗、史联系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即"诗具史笔"与"史蕴诗心"。钱氏这一诗、史联系理论同西方新历史主义"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理论相比照,不难发现钱氏历史诗学思想实质即在坚持"诗、史有别"的前提下融通文学与历史,进而强调文学与历史间的"互涉"。  相似文献   

7.
南朝咏物诗创作非常活跃,特点是"赋以体物",这种为咏物而咏物的形式审美是文学自为性理念的显性表征。追求形式审美的咏物诗人扭转了两汉以来诗教与言志的他律传统,从自身形式因素积极开拓诗歌意义,体现文学"自为"的发展变化,是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8.
章学诚能够在《文史通义》一书中提出与儒家诗教理论截然不同的诗教观,在很大程度上与他创造性地运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传统思维模式有关。如果研究者坚持以此种思维模式为切入点对章氏诗教观进行细致探讨,章氏诗教观的主要内涵和本质特点将得到清晰准确的展现。  相似文献   

9.
陈恒东 《现代语文》2011,(10):70-71
诗歌是各种文学样式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它以丰富的感情和想象使人心潮起伏,以鲜明的节奏和美妙的韵律使人吟咏回味,以高度的凝练和含蓄使人回味无穷。它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在我国古代,孔子就有“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见解。思想家管仲也认为:“止怒莫若诗”,可见,诗这种文学样式为世人所青睐。  相似文献   

10.
古代"文学"观念的演进是在"文学"与"文章"内涵从杂糅到分野以至纯化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的。先秦"文学"与"文章"内涵的杂糅体现"大文学"观,两汉"文学"与"文章"内涵的分野体现"准文学"观,六朝时期的"纯文学"观则是伴随着"文学"概念的逐步纯化,在文笔之辨、永明声律论中,由于人们对文学审美特性的清晰认识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船山诗学将诗歌视为以乐章美为核心的审美整体。这一乐章美效果是通过多层次的节奏运动来实现的,主要表现为诗歌的意义节奏、语体节奏和情感节奏三层。具体来说,在船山诗论中,诗歌的整体音乐性被视为一种基本的诗歌特质,可看作一种本体,三种节奏作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表征,可视为具体的"用"。在这个"一体三用"的关系中,作为诗歌之"体"的音乐性对各种节奏有统摄作用,作为具体之"用"的不同节奏则对诗歌的音乐性有凸显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很少论及杨万里的文气说。杨万里在《诚斋策问》中集中阐发了他的文气理论主张,而《诚斋策问》是杨万里早期的作品,未收入《诚斋集》,是以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当然,这种文气理论也贯穿在杨万里后来一生的文学创作实践和理论建构中。杨万里的文气说是在其哲学气本论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赋予了文气说新的审美要素和审美情趣,提升了“气象”在中国诗歌美学体系中的地位,并且合理地将文气、文体和文法有机统一起来。杨万里的活法理论和诗味说都是由文气说发展而来的。其文气说对中国古代文气理论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情感作为艺术的本体,它与形式的和谐运动,构建了一个丰富的艺术世界。笔者将结合古代文论,对两者的综合审美意蕴,以及它们所体现的韵味、风格、文气等作些论述,力图对情感与形式的辨证关系有个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诗歌本质论是新月派诗论家们构建其理论体系的首要战略与重要奠石。从诗歌起源论看,闻一多所张扬的“游戏本能说”,可为代表;梁实秋表现出对模仿说的极度钟情。从诗歌功能论看,梁实秋的论述最多,但新人文主义的批评立场规约了他对诗歌本质的基本看法;徐志摩更多地关注诗歌的宗教感化功能与思想启迪作用;朱湘主张“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时代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从诗歌特征论看,新月派诗论家们的论述集中在两大层面:一是诗歌与其他非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二是诗歌在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内部的本质特征。诗歌本质论显示出新月派诗论家面对传统诗学和现代诗学双重挑战的基本文化立场,其理论取向总体上贯穿在由王国维开启的审美现代性诗学价值坐标系统当中。后人所谓新月诗派历史身份的模糊与离弃现实等负面效应,其实可以由此找到最初的理论根由。  相似文献   

15.
关于黄绍清对壮族诗歌评论的民族性的成绩和特色,可以从民族生活及环境、民族传统文化及风俗、民族主体意识的觉醒、民族精神、民族审美等五个方面来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6.
方东树是桐城派最为重要的诗论家之一,其诗论在沿袭桐城派文论道文并重思想的同时,亦体现了重“文”,追求审美价值的走向。其中,他秉承古典诗学以妙论诗的传统,主张“用意高妙”,强调诗歌之美以善为内核,强调了诗教的美育作用;主张“兴象高妙”,进一步从诗歌文学形象这个艺术本质特征的角度,赋予了“妙”字的诗学审美内涵;主张“文法高妙”,在体现以文论诗这个桐城派诗论传统特色之中,亦表述有关诗歌章法、词句等方面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年代中期“纯诗”理论的提倡者们如穆木天、王独清都曾试图指出他们的“纯诗”主张与自“五四”以来的“国民文学”理念并无矛盾。他们的这种辩解固然具有一定理论上的合理性,也反映了他们跻身“新文学”主流、获得“合法性”的强烈愿望,但是,“纯诗”与“国民文学”在语言取向、审美取向、价值取向等诸方面都具有难以规避的深层张力与深层悖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郭沫若翻译理论和诗歌翻译实践的分析,从神韵、气韵、音韵与得失诸层面,对郭沫若的译诗再创造精神进行全面客观的评论,旨在从这位伟大诗人颇富审美意味的翻译文学批评观译论和实践中受到启迪。  相似文献   

19.
朱熹是宋代著名理学家中对文学研究有建树者之一。他从理学的视野对文学作了深入的探讨和阐发,形成了其独到的文学思想。朱熹诗歌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文道观主张“文道一贯”、“文从道中流出”的审美倾向;其创作本源论强调诗歌的美学脱胎于哲学母体,实践、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本源;其创作风格论推崇凛然正大而又淡泊高洁的人格,诗风上提倡平淡素净之致与苍劲刚正之气相交融的格调;功能论强调“情”与“志”统一,“兴”在诗歌感发性情中的审美教育作用。朱熹诗歌的美学思想对南宋中晚期的诗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莱辛的关学名著《拉奥孔》,无论是对德国民族文学的建立,还是对整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若就造型艺术来说,《拉奥孔》的观点却是十分保守的。莱辛对诗与画的界限划分不但过分绝对化,而且极端片面,其理论缺陷突出地表现为过分强调诗的优越性而夸大画的局限性,更准确地说,是为了强调诗的优越而夸大了画的局限。如果说莱辛通过画与诗界限的划分为诗乃至整个欧洲的文学开辟了通往现实主义道路的话,那么,这种划分对造型艺术的发展来说则是理论的樊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