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工程伦理就本质而言是一种"大伦理观",包括工程主体价值取向和工程活动对环境、社会影响的两个维度。工程伦理的社会性特征决定我国工程伦理研究不可像美国那样简单地将工程伦理等同于工程制度,因为美国是法理型社会,其伦理是制度伦理,而中国是伦理型社会,有着几千年的精神伦理传统。中国工程伦理既要探究工程伦理本质精神,又要探索工程伦理建制。工程伦理的系统性特征决定主体间性研究必须置于工程伦理研究中心,工程伦理研究必须从责任伦理、团体伦理向主体间性的伦理指向转化。  相似文献   

2.
于理性精神和宗教传统的基础上,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尊重"他者"为特征的现代伦理精神,这种伦理精神渗透进西方现代社会的思想、政治和经济等各个领域,成为西方现代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我国由于封建宗法制度和自然经济的持久影响,发展出了以等级观念和宗法意识为核心的儒家伦理规范,缺乏对一般"他者"的关注与尊重,这是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社会公德困境的深层文化根源。建构尊重"他者"的伦理精神是对传统文化的根本变革,需要各个方面的长期共同努力。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应该从尊重学生入手,努力培养学生尊重"他者"的观念和习惯,以期有助于整个社会现代伦理精神的成长。  相似文献   

3.
基于现代社会伦理以个体权利优先、突出合宜理性精神、强调公共伦理规范、维系社会共同体存续的价值定位,儒家"民贵君轻""仁者爱人""天下为公""以义制利""和合共生"的伦理思想存在着转换成现代社会"主权在民""互助友善""公共精神""公平诚信""社会和谐"伦理诉求的可能性。转化路径包括将契合现代伦理价值追求的儒家传统伦理思想纳入现代主流价值体系,构建"形神兼备"的制度伦理,推进儒家伦理生活化进程,发挥儒家伦理的全球普适性价值。  相似文献   

4.
《紫颜色》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文章从伦理身份缺失,伦理意识觉醒和伦理环境压迫这三方面讨论了美国南方黑人女性被剥夺了最基本的为人子女、母亲以及妻子的伦理身份;失去了正常伦理属性家庭关系里本应享受的父母之爱与两性之爱。文章认为:《紫颜色》充分体现了黑人女作家沃克一贯主张的伦理诉求:即广大黑人女性只有通过自己的奋发自为,解除父权社会下"男尊女卑"观念的精神枷锁,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相似文献   

5.
音乐的伦理精神是音乐审美的一个新视角,它展现了音乐对现实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中西方音乐文化在对音乐的伦理精神的理解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而音乐伦理精神产生的社会历史和音乐活动主体等因素,则影响着音乐伦理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音乐的伦理精神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职业教育伦理精神的追问,正是出于中国职业教育伦理价值的迷失及伦理精神对当代职业教育之必要。在现代社会浪潮之下,契约精神对人主体性的张扬和道德性的解放;"待价而沽"与职业理想、职业信仰的冲突;工具化与职业教育中"人"的模糊与支离破碎;"单子式存在"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甚至人与自我隔离。事实上,实现职业教育伦理,需要培养学习者追求、向往、创造幸福的意识与能力。职业教育的伦理精神与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相一致,是一个向着良善的生活目的不断演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法律的伦理与伦理的法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的伦理和伦理的法律是法律伦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法律的伦理研究法律蕴涵的伦理精神及对法律的伦理评判;伦理的法律探讨内涵伦理精神的法律的伦理功能、伦理关怀、作用方式,并以此来整合社会大众的德性。伦理精神向法律实体化的转化应是我国当前道德建设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8.
法律的伦理和伦理的法律是法律伦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法律的伦理研究法律蕴涵的伦理精神及对法律的伦理评判;伦理的法律探讨内涵伦理精神的法律的伦理功能、伦理关怀、作用方式,并以此来整合社会大众的德性。伦理精神向法律实体化的转化应是我国当前道德建设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9.
海明威的经典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含有丰富的伦理道德内涵,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看,它在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中探讨了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人之间的相处关系和存在的意义。而海明威的"冰山原理"创作风格使得其中美国男人的伦理身份存在多元解读。同时,也正是因为"冰山原理"的存在,美国男人伦理身份的不确定性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视角来对其身份得出一个定论,这就形成了一种新的"阅读伦理",有利于填补海面下的冰山想象空白,从而进一步挖掘文本的艺术价值,揭示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马克斯.韦伯是历史上完整提出"经济伦理"概念的思想家,他认为每一种宗教都有自己独特的经济伦理。新教伦理是近代理性资本主义勃兴的重要精神驱动力,而中国的宗教伦理阻碍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韦伯的经济伦理思想应加以客观公正的评析。  相似文献   

11.
<傻瓜吉姆佩尔>是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艾萨克·巴舍维斯·辛格的代表作.在作品中,吉姆佩尔通过对上帝的模仿和对犹太宗教伦理诫命的躬行履践,表达了自己深笃的宗教信仰.辛格以吉姆佩尔蹇舛的生命苦旅,阐释了犹太宗教伦理的内涵,并试图以此唤起已经"世俗化"或正挣扎在边缘线上的犹太人的民族认同感,复活日益淡薄的犹太民族宗教信仰和传统道德标准,从而求得犹太民族精神的复兴,对解决现代社会的诸般问题也深具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12.
以"新写实"姿态存在并具有一定先锋意识的作家方方,其书写的家庭亲情的人性撕咬,无疑颠破了传统伦理的道德规约。直面叙事伦理的荒原性叙事法则,方方书写的是一个个被肢解得体无完肤的人性恶和伦理失范的故事。从先锋意识这一切入口,对方方笔下的伦理失范叙事作一整体的观照。  相似文献   

13.
根据Liesheth Korthals Altes,Nussbaum,Chinua Achebe三位学者对叙事伦理伦理的思考,本文对任碧莲的短篇小说《谁是爱尔兰人》从叙事伦理角度进行解读。根据Korthals Altes叙事伦理探讨世界面临的困境,并为走出困境提供解决办法的观点,本文指出《谁是爱尔兰人》中第一代华裔在美国面临着后代伦理选择困境。根据Nussbaum的文学评论有责任考虑伦理问题以使社会更加公正的观点,本文认为多种族的美国,各族裔应该尊重他族文化,这是社会应追求的公正之一。本文另一个思想来源于Chinua Achebe,他的思想启发了本文对于多种族背景下的美国社会中第一代华裔在族裔伦理选择问题上的思考,即第一代华裔应选择开放地对待异族,不歧视异族。  相似文献   

14.
段治乾 《红领巾》2004,(3):134-136
教育对伦理精神的培育既涉及教育本质、功能、作用的基本理论,也关系到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一是教育在原初意义上培育伦理精神,二是教育在人性基础上培育伦理精神,三是教育在家庭伦理基础上培育社会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中,对人类伦理生活的反思是一个重要内容.其蕴涵的现代性精神代表了现代社会伦理诉求的主要方向.无论是对道德秩序和规范体系的调整与建构,还是现代性伦理精神的重塑,以及对现代社会伦理生活的合理安排,都是马克思对人类现实道德生活批判深思的结果,从而为人类的解放提供了现代性的理论筹划.  相似文献   

16.
企业管理伦理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深沉呼唤和经济伦理的重中之重。它是"正确经济学(还包括管理学)和崇高伦理学"的结晶,表征着人们对经济发展如何走出达尔文式的"丛林"走进一个和谐共生的园地的深刻思索和精神智慧,反映了伦理在管理中的贯彻和管理对伦理的置重等  相似文献   

17.
《觉醒》是美国女性文学中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从伦理学批评的角度解读该小说的伦理意义,为重估其文学价值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主要观点:在父权制伦理与资本主义伦理双重压迫下,主人公埃德娜陷入伦理困境中,经历了"叛逆—顺从—挣扎—超越"的心路历程,最终在自杀中实现了自我的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说,《觉醒》是一出伦理悲剧,是肖班对美国19世纪末的女性如何建构伦理秩序的自觉探讨。  相似文献   

18.
沿着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路径,将《恐怖分子》置于后“9·11”时代美国少数族裔身份危机、生存困境和美国当代社会伦理式微的伦理语境加以理解,有助于挖掘该作品隐藏的伦理价值,洞察厄普代克深层的写作意义。研究发现,《恐怖分子》一方面对当代道德疑惑和伦理危机的形式予以表征,使读者展开家庭伦理、伦理选择和伦理身份的争论,另一方面对读者的他者伦理和行动责任予以刺激,唤起读者清醒的伦理认知。因此,《恐怖分子》既饱含厄普代克深层的伦理旨归,又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伦理交流和文学的伦理教诲功能,彰显厄普代克的文学创作于当代社会重要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9.
约翰·威廉斯1965年塑造的"斯通纳",浓缩了人类在20世纪历史的"宏大叙述"中,一个普通个体的真实经历与精神超脱。他的独特声音与悖反行为,是对个体身份异化的一种伦理质疑。战争作为人性的试金石与分水岭,工业社会伦理环境要求个体必须在"浮士德精神"与"斯通纳心灵"之间做出选择:斯通纳在大学教育之后,经历了浮士德走出书斋后的四次人生追求,追寻自身在当时社会的伦理价值;也或在内心深处坚持的自我身份遭遇四次异化后,做出回归人性的伦理选择。社会环境对斯通纳不断地"否定",促使他在伦理两难中发现内在自我,从而,走出文明进步对个体异化的假自治环境。在文学、爱与生命意识的交融中,形成与当时社会伦理环境鲜明对照的人性存在:"斯通纳心灵"。  相似文献   

20.
付小飞 《考试周刊》2013,(22):194-194,161
2012过去了,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尤其是"毒馒头"、"毒胶囊"等相关问题,均折射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社会伦理秩序作为一个新的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概念,有其独到的含义。本文在分析了两者的概念和含义的基础上,将两者结合起来,说明社会伦理秩序的建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规范性伦理,二是制度性伦理,并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来看社会伦理秩序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