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王学 《教育学术月刊》2011,(12):107-107
现代性的重要表征之一是价值的颠覆,20世纪人类思想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对价值颠覆的思考与价值世界的重构。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反思中国教育的现代性问题,从人之生存问题入手重构教育观念,反思价值与教育的关系,建构价值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与建构》一书迈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哲学建构的第一步,也为我国教育哲学研究方法论的革新找到了一个切入点。我国高等教育哲学的建构还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多人的携手同行。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的忧思与高等教育的使命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现代化运动在导致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的同时,也使人类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对现代化的忧思,向我们提出了为现代化进行价值定向的时代课题。高等教育必须超越以工具理性为核心的现实文化,而最根本的则首先必须超越自身的偏狭,建构起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教育哲学观,才能发挥其文化批判和文化创造功能,承担起为现代化进行价值定向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危机的发生事出有因,其在教育上也有各种表现,寻求破解需聚焦于主体性和主体教育的是与非、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与复归、全球化吸纳与本土化坚守、信息技术变革教育是支撑还是引领等问题展开反思。教育现代化要走出"现代性危机",对经典现代性应持有既"兼容"又"增容"的基本态度,并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行动来加以破解,在观念层面须借助文化哲学的反思,制度层面应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同时用力,技术层面则要解决人与物之间的价值融合。怎样推进教育现代化才是可持续的?文章从"一地一案""一校一策"和"一人一境"三个方面探讨了解决的路径,具体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区域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以学校现代化标准引领学校特色化发展,为每一位师生营造丰富多彩、温馨友好的"小生境"。  相似文献   

5.
李月  陆俊杰 《文教资料》2007,(10):15-17
后现代主义在反思和批判现代性的基础上产生,把质疑、非理性、去中心化和交流合作作为自己的建构特征,对我国高等教育观念的改变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教育观念应当向大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平面性价值观、科学人文主义、平等的人性对话等转变,以适应高等教育全球化和本土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在反思和批判现代性的基础上产生,把质疑、非理性、去中心化和交流合作作为自己的建构特征,对我国高等教育观念的改变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教育观念应当向大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平面性价值观、科学人文主义、平等的人性对话等转变,以适应高等教育全球化和本土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在遵守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引进、内化与改革各种教学方式,提升人的文化程度,增强人的现代性,实现人的现代化。普及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定位,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定位,公平化、人本化、开放性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具体定位。五大发展理念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创新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动力,协调、绿色、开放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具体落实,共享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梳理了现代性思想的历史沿革,探讨了现代性思想的历史进步意义及其负面性质,分析了其与人类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赋予现代化过程的双重性质.文章基于现代性与现代化的关系及其多重性质,阐述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与过程,解释了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面临的危机及其原因.最后分析了消解高等教育现代化危机的设想:应当吸收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的思想和观点,重新确认高等教育价值观念,改革高等教育的相关体制,使高等教育现代化实践更为顺利,面向人类奉献更加丰富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方发达国家第一次现代化完成后,现代文明与现代性分裂同时并存,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借鉴和警示。中国现代化兼具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双重任务,这就需要审视和反思传统现代化中的市场理性与文化非理性之间的关系,实现市场理性的现代转向,建构生态-经济理性,寻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的发展将具有本土性和民族性的中国高等教育带向了世界,同时,现代性的异化又造成了中国高等教育话语在世界舞台消失的困局。一方面,现代性推动的全球化塑造了普世主义,并在西方全球扩张过程中演变为西方中心主义,导致中国对西方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被动接受和依附;另一方面,在现代性衍生出的工具理性之下量化和标准化指标盛行,使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并入以西方话语体系为主导的轨道。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需要对异化的现代性进行反思和调适,破除对西方话语体系的盲目崇拜,走出二元对立的困境,面向多元共生,从工具理性回归价值理性。要通过提升高等教育办学实力来夯实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基础,为人民发声、为中国发声、为世界发声。更要把握好现代性与西化、现代性与政治、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张力平衡,处理好中外关系、古今关系,既做到博采百家,又最终做到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11.
反现代性发展思潮是在反思和批判全球现代化运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以否定现代性为基本理论取向的社会思潮,它既包括以解构和终结现代性为主旨的后现代主义,也包括以固守传统、拒斥现代性为取向的文化守成主义.反现代性发展思潮既孕育有积极合理的因子,也涵括某些消极颓废的成分,在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发展理论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的同时,亦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合理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从理论上厘清高等教育现代化与高等教育现代性的关系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一个无法绕过的课题。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或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分支,其发展过程同国家或社会现代化过程总体上是一致的。高等教育现代性发端于中世纪大学,并随着高等教育现代化实践,在与传统断裂、与时代相契合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从起因看,高等教育现代性是高等教育现代化之"因";从结果看,高等教育现代性是高等教育现代化之"果";从过程看,高等教育现代化与高等教育现代性存在互动关系。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需要加强高等教育现代性研究,在把握高等教育现代化与高等教育现代性关系的基础上,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与高等教育现代性良好互动、共同提升。  相似文献   

13.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对高等教育及其评价的系统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转向加强高等教育评价基础理论的研究,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内在要求,是破解教育评价实践困境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正确选择。文章从历史主义的视角回溯高等教育评价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演变,反思中国高等教育评价背后的内涵和规律,重新建构高等教育评价的教育性、发展性、科学性和生成性。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化成为全球共识的今天,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也在不断进行。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本质内涵的把握。现代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行动载体,必须从课程教学、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好对传统文化的守正与创新工作。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来支撑和推动。我国高校特有的文化特征始终是以自己特有的地位和作用诠释着其重要的文化价值,成为社会先进文化的代表者、示范者和领航者,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文化圣地和精神家园。因此,分析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在高等教育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中找到契合点,培养优秀的高等教育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它既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发展,又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要求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要求,发掘传统和谐文化资源,在现代性成长中,实现工具理性与文化价值的平衡,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优势。本文以传统文化创新为视角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文化创造成为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创新的根本旨归,从文化学视界对高等教育创新进行文化审视成为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时代精神的价值诉求。高等教育创新作为人类精神圣殿的改革、发展与创造的原动力之一,其文化的本源植根于生活世界,它倡导文化的承传与借鉴,积极践履当代的文化转向,完美地促进文化的建构生成,使高等教育创新成为一种生命表达、主体呼唤、意义阐释、价值建构、理想追寻的文化之旅。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与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并在此期间受到了许多西方包括日本等国影响,但学术界对其发展过程是依附还是借鉴分别持不同观点。通过分析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学制的嬗变来反思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势必对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公民与公民教育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是现代性整体建构的强大动力和必然要求,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坚持人的主体性、保障人的价值尊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我国公民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公民是具体的历史和文化的产物。我国的公民教育根植于现实的中国语境,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取向,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未来的发展系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但中国高校教育与社会发展不尽适应。由于长期忽略人才的精神成长,高等教育与社会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缺口日益拉大,高教改革已势在必行。鉴于传统的世界观教育和素质教育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要统筹各教育领域,以人的精神成长为主线,构建一个泛世界观大文化系统教育,为高校开辟一条精神文化为先导的新路,使之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担负起民族文化和科教兴国的重任,实现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