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雪林留法初期即陷入伦理困境之中,爱情婚姻挫折、家庭受难及自身的无力救援都被她内化为"不孝"的道德罪恶感。苏雪林的困境为天主教徒对她的救渡提供了契机,而她之所以能够最终逾越东西方文化的壁垒,除了新文化对于宗教价值的认同之外,还在于她从东方人伦的角度发现了天主教的信仰价值,她不但将西方的基督之爱解读为人伦之爱,而且还将圣母的形象误认为母亲的形象。苏雪林的基督教皈依因其中国儒家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而具有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在"五四"特定的历史语境下,苏雪林的代表作品《棘心》深受西方宗教文化影响,引发了她的精神同构。她把慈爱、忠贞与牺牲精神融入对母亲形象的塑造中,使其充满性灵之美。从原型理论角度探讨《棘心》中的母亲形象,可以发现其中蕴涵了圣母、受难者和救赎者等多重宗教意蕴。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贾探春存在由庶出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她的情感和人性因此受到了扭曲。她试图利用宗法人伦的等级秩序来获得心理补偿,以摆脱自卑的困境。发挥自身创造力。张扬自我价值,则使探春最终超越了自卑、探春潜层心理的上述三个层面杂糅一体,构成了这一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相似文献   

4.
苏雪林出生在中国旧式封建家庭,从小生活在徽州家庭文化氛围之中,徽州文化对苏雪林的早期文学创作,对她成为五四文坛有影响的作家,都有很大的作用。实现徽商在思想文化上顶尖辉煌的胡适和苏雪林的交往,是同为五四新文化中人表现出来的一种乡土文化情结,胡适的点拨不能不对苏雪林的文学评论产生深刻的影响。苏雪林家居雄奇秀丽的黄山脚下,得名山之毓秀灵气,苏雪林呤咏黄山之散文文采精妙,心思豪放,抒情强烈,如画如诗,不仅是对美丽大自然的热情讴歌,也是对故土游子情怀的深情流露,当她以百岁高龄重返故土重上黄山之时,这种浓浓的乡情被抒发得淋漓尽致。苏雪林的黄山画同样表露了这种厚重的故乡情。  相似文献   

5.
妈祖是中国的海洋女神,阿芙洛狄特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海洋女神。两位女神故事都言说了"爱"的母题。妈祖之"爱"主要表现的是对父母的孝道、对兄妹的亲情,乃至于对国家的忠义,具有浓厚的人伦价值意蕴;而阿芙洛狄特之"爱"主要表现的是男女情爱、婚外恋事,乃至于乱伦之爱,带有明显的个体本位价值取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女情爱让位于家国亲情,而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意识强调个人情感重于集体责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西文化的重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苏雪林作为第一代"五四"女作家,对母亲形象的书写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关注,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吃苦耐劳、隐忍坚韧的母亲形象。"五四"女作家们在书写母亲时,尽力挖掘被文化遮蔽的真实性,展示母亲在生活中真实的生存状态,这些多元的母亲群落的存在,成为中国现代文坛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作为典型的"五四"女儿,苏雪林必然带着那个时代不可磨灭的烙印,本文以《棘心》为主要研究对象,探析苏雪林眼中的母亲形象,解析其母对其一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苏雪林的楚辞研究富于比较意识。她善于以世界文明史的眼光来观察中国文明史诸问题。她将中国古史作为整体来考察,得出来的结论较为宏通。爱国主义与科学态度相结合是其最大特色。苏雪林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上接受了中国文明西来说。她辨证地处理了科学态度与个人感情间的关系。她认为中国文化是世界原初文化的冢子,并论证了台湾与大陆文化之间的一体性。宏伟的意识与微观的本领相结合是其又一特色。它体现在文本考据上,并由细微而返归大略,支撑其楚辞研究。苏雪林吸收了梵二会议以来的神学理论成果,这有助于其学术研究贴近国际前沿.  相似文献   

8.
孝是儒家人伦思想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舜则是孝这一传统美德的典型人物形象。舜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学习和指导意义。舜的至孝悌爱的道德品质,是当代大学生亲情观教育的精神良药。本文具体探讨了舜人伦道德思想的精神内质及其在当代大学生亲情观教育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苏雪林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棘心》塑造了一个苦闷、彷徨、独具个性的“五四”知识女性杜醒秋的形象。她最终屈服于包办婚姻并投入基督怀抱的归宿却彳口≠时多数受“五四”新文化洗礼、追求婚恋自由的知识女性迥然不同。探究杜醒秋矛盾、艰难的心灵挣扎,了解她的细腻、多面的心路历程,对于更深入地认识这部作品,进而加深对于苏雪林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暖心     
梁阁亭 《初中生》2014,(16):14-15
正1936年11月,女作家苏雪林写了一封长信给胡适,攻击左翼文坛和鲁迅。胡适复信规劝她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他不赞成苏雪林行文大动肝火,用"旧文字的恶腔调"咒骂批评对象。苏雪林收到信后,将此次与胡适的往返信件发表于武汉出版的《奔涛》半月刊,一时在文坛激起很大波澜。胡适的妻子江冬秀得知后非常生气,认为苏雪林太莾撞,这么大的事都不和胡适说一下,就冒冒失失捅到媒体上。更何况这样的内容公之于众,也  相似文献   

11.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代表作《飘》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以贵族之女斯佳丽的生活遭遇和爱情纠葛为主线,塑造了一位对爱情不懈追求、强烈背叛传统道德的"乱世佳人"形象。斯佳丽在困境中表现出的独立的人格、白由的精神、坚强的性格和现实的人生态度等是美国文化价值的核心,也是她的性格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立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惩戒,以尊重学生人格尊严为基础,以指引其人格的扬善抑恶、崇德自律为旨归,从言行合规到内心合德,将个体的自身之爱与社会之爱联结成网。从价值现象学视角看,教育惩戒具有多重人格面向。面对实践中存在的本真意蕴偏离、惩戒手段异化、价值秩序被颠覆等问题,通过教育惩戒促进学生人格生成,需要传递师者从人伦到使命的教育爱,建立从尊重到相互尊重的爱之意向关联,营造汇智与润德相融的爱的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13.
《大连大学学报》2020,(5):85-91
苏雪林的书信散见于《苏雪林作品集》《苏雪林年谱长编》等资料中,坊间尚无专集出版。她的一些书简长期湮没,既未收入已出的作品集中,亦为《苏雪林年谱长编》所遗漏。从现代书刊上觅得苏雪林致《时报》编辑、段公爽、王平陵等人的集外书简八封,并就其文献价值与相关问题略作考释。  相似文献   

14.
在爱的信仰确立过程中,冰心表现出了同时代作家罕见的忏悔意识。忏悔意识伴随着进一步的价值确信,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忏悔意识的流失证明冰心最终并非从超验的意义上接受上帝之爱。传统文化精神在此绊住了冰心的思想,她所吸收的基督之爱实际上已为她自身的民族文化积淀所改造。来自彼岸的上帝之爱转化为被伦理道德化、现实人性化的“爱”——母爱、童心和自然之爱。这必然决定了冰心的“爱”失去彰显人间苦难和人性丑恶的力量,从而难以企及世事真相。  相似文献   

15.
茨威格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以温存的笔触刻画了陌生女人这一女主人公形象,讲述女主人公为爱情而耗尽生命的悲情一生。爱情是她生命的起点亦是终点,她一生纯粹地为爱而活。她将爱情看做生命的根源和自我存在的价值,这种非理性的爱情观是女主人公长期经历的父位缺失和社会压迫导致的。  相似文献   

16.
胡适的《红楼梦》研究,态度严谨,实事求是;与之相比,胡适弟子苏雪林评《红楼梦》,往往信口雌黄,动辄诅骂,显得粗鲁无知。正因如此,胡适晚年多次严厉而又剀切地批评了她,并教诲她“不轻易写谈《红楼梦》的文章”,认为写这样文章是“平心静气的工夫而不可轻易发脾气的工作”。虽然胡适晚年也说过《红楼梦》“毫无价值”的愤激之言,但从他对苏雪林的批评教诲中,仍可看出他的学术良心和人格风范。而苏雪林在胡适去世后,更无顾忌,出版了《试看红楼梦的真面目》,对《红楼梦》这部名著,极尽诅骂之能事,其学术品格与她的老师胡适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7.
美国华裔文学之母黄玉雪从小就受中华文化浸润,拥有中国传统美德,温良恭俭,这为她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道德基础。进入白人社会后,玉雪为主流文化信仰所倾倒,她充分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不仅赢得了做人的尊严,还实现了一般男人都难以企及的梦想:光宗耀祖。在美国化的道路上,黄玉雪将个人追求与族群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她大胆追求美国梦,努力纠正华人被歪曲的形象,成了“模范少数族裔”的楷模,美国华裔文学之母。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伦文化以"人之为人,别于禽兽"作为先天预设,拟亲化过程使人伦秩序外推、拓展,并作为后天的社会关系范式而具有"伦理"与"道德"相统一的本质.人伦关系与人伦结构的认知、人伦原理与行为规范体系的构建和个体德性的建立与示范过程,揭示了"伦序"与"人理"相统一、"形而上"与"形而下"相统一、"本体"与"本质"相统一的德育本质.中国人伦文化传统的德育本质及其功能,在当今的德育实践与建设中仍有创新发展的重要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是苏雪林现代文学批评的集大成之作,在批评体例上呈现出作家论与文体批评交织的方法。全书以作家论为经,文体批评为纬,经纬交织,构建批评体例。苏雪林创建的批评体例为后来的现代文学史的书写提供了有益借鉴,也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儒家仁学中的主体精神外张为广泛的泽及万物的爱,花妖形象浸透着一种人文精神;花妖形象是作者的审美价值构建,是追寻乐天情至的理想人格;花妖形象是作者喜怒哀乐之情的精神实体,又凝聚了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积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