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区域碳排放不平衡是中国统一碳市场配额分配方法设计需要考虑的特殊背景,而历史法和基准线法无法解决由该背景导致的"鞭打快牛"效应和"拔苗助长"效应,亟需探索适用于中国碳市场的配额分配方法。本文首先梳理了碳配额分配的相关研究,发现在中国碳市场,历史法存在固定基年和滚动基年选择的两难,基准线法存在"一产品一基准值"原则取舍的两难。其次,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减排责任原则"提出一种配额分配方法——历史—基准趋近法。最后,分别采用历史法、基准线法和历史—基准趋近法进行配额试分配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历史—基准趋近法不仅可以同时避免"鞭打快牛"效应和"拔苗助长"效应,而且具有良好的政策目标协同性,在控排系数公平性、分配结果精准性和减排成本可行性3个方面均优于另外2种配额分配方法,有效降低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的风险。研究结论表明,历史—基准趋近法较适用于区域排放不平衡的情形,可作为中国统一碳市场启动初期配额分配方法选择和优化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杨超  吴立军  李江风  黄天能 《资源科学》2019,41(10):1801-1813
在国际碳博弈中,碳排放权的主流分配原则有10余种之多,应用不同分配原则的分配结果差别迥异,地区对不同原则的偏好或排斥也较为悬殊。为寻求分配协商共识,要求必须建立以公平为基础的分配方案。本文首先基于2017年全球碳浓度变化测算出全球排放空间和中国的排放总额,进而利用等人均、等产出、等空间、历史排放以及地区碳汇5个单一原则实现从全国总额到地方配额的分配。根据单一原则下各地区的分配数据计算各原则对应的相对剥夺系数,并以相对剥夺系数为基础的公平感受评价构建权重,最终形成多原则综合加权的分配方案。通过对2017年为例的碳排放权分配研究,得出如下结论:①基于单一原则的配额分配结果表明,历史排放原则是最有利于中国排放权配额获取以及最能体现地区分配公平的原则。②五大原则的综合加权分配结果表明,获得配额最大的3个地区分别为:山东、江苏、广东;获得配额最小的3个地区分别为:海南、宁夏、甘肃。各省配额汇总的全国碳排放权总额为603464.5万t,与当前实际排放存在数200000万~300000万t的差距之差,与中国国际减排责任分担较为一致。③基于个体感受公平的加权分配方案具有良好的操作性、稳健性和兼容性。为切实推动全国碳排放权分配工作实施开展及更好的实现地区生态资源配置公平,主要建议如下:碳排放权配额分配要求科学合理的制定全国分配总额,使地区和企业形成稳定的配额预期;有效设计分配原则方案,兼顾公平性和可操作性,地区减排责任分担不搞“一刀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推动钢铁行业尽快纳入碳排放交易市场,已有研究主要从成本影响角度分配钢铁企业碳配额。然而,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大、生产工艺复杂,过度强调成本影响易降低减排效益,不利于推动钢铁企业低碳转型。本文基于碳减排效率与产出效率,旨在设计符合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现状的碳配额分配方案。【方法】梳理不同流程钢铁生产工序,将碳配额作为各工序连续生产的必要原料,重新得到钢铁生产流程;叠加碳配额,构建投入-产出随机前沿模型,得到钢铁行业生产效率与碳配额效率估计公式;对比不同碳配额基准值对钢铁生产工序产出率的影响,以提高效率为标准,确定中国钢铁业跨区域碳配额基准线。【结果】相较于历史排放法,基准线法更适于中国钢铁行业碳配额分配。碳配额基准线设定在行业前[30%, 50%]区间有助于提升钢铁行业总体产出率,且当碳配额基准线设定在行业前40%时的产出率水平最高。当碳配额基准线设定大于钢铁行业前50%企业碳排放值时,行业产出率随着碳排放基准线设定的增加而降低。以基准线法推进钢铁行业纳入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国钢铁行业将在节约碳关税的同时,获得碳排放交易收益。【结论】基于产出效率分配碳配额有助于提升钢铁行业减排效益,激发...  相似文献   

4.
欧盟启动碳边境调节机制将会影响中国钢铁行业的成本效率,鲜有研究从碳市场角度考虑如何应对其导致的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构建了两种价格可变的资源分配模型,从碳市场角度研究在短期和长期中国减缓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负面影响的碳配额分配策略.本文以中国各省份钢铁行业为例进行成本效率评估和碳配额分配,研究发现:①在短期中国碳价格不变...  相似文献   

5.
基于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和溯往原则三个分配视角建立碳排放分配模型,并根据九种不同的分配情景对我国2020年碳配额分配展开预测研究。结果显示:溯往原则视角会增加我国碳排放分配总额,且对资源丰富的省市影响较大;效益原则视角对我国碳排放分配的影响略小于溯往原则视角,主要影响东部等发达区域分配的碳配额量;而公平原则视角对我国分配的碳配额总量影响较小。最后提出加快技术开发速度、通过供给侧改革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完善碳权分配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国区域碳市场多样性的特点及区域试点碳交易市场运行效率不高的问题,本文通过基于Swarm平台的碳交易市场仿真系统,模拟几种初始分配方式下具有不同行业分布特征的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从流动性、波动性和有效性三个方面衡量碳市场运行效率。考察碳配额初始分配方式对具有不同行业分布特征的区域碳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低能耗行业聚集区域采用祖父制分配方式时,流动性较高,波动性稳定,且碳市场达到了弱式有效,为最优的分配方式。在高低能耗行业散布型区域及高能耗行业密集型区域中混合分配方式虽然提升了流动性,但碳市场均未达到弱式有效,则配额分配应考虑向拍卖方式转移,既能推动企业形成高效的生产模式,也有利于形成透明的碳配额市场交易价格,以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7.
王勇  王丁玉  陈彦汝 《资源科学》2021,43(12):2503-2513
碳市场交易是通过市场机制降低碳排放量的有效方式,不同配额分配方式对碳交易市场运行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以中国碳交易市场为例,选取北京、天津、广东、上海、福建和深圳6个碳交易试点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动性比率指标、对数收益率指标、随机游走过程以及双重差分模型,对不同配额分配方式下中国碳交易市场运行的流动性、波动性、有效性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论显示:①历史法下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好于基准线法,提高拍卖法在混合配额分配方式中的占比也能提高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②基准线法、历史法和混合配额分配方式下碳交易市场的波动性均较小,提高拍卖法在混合配额分配方式中的占比会稍许增大碳交易市场的波动幅度。③混合配额分配方式比单一配额分配方式更有利于提高碳交易市场的信息有效性。④基准线法下的碳交易市场减排效果较好。本文研究结论揭示了不同配额分配方式对碳交易市场运行的影响,对制定更加科学的碳配额分配方式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文旨在建立二级二次碳配额分配体系,改进以历史碳排放量为基础的碳配额分配方法,推动中国碳市场建设进程。【方法】利用Markov链将工业部门划分为高、中和低碳俱乐部,建立二级分配体系;以碳排放量和碳强度分别作为为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指标;利用Dagum基尼系数法,测度俱乐部和行业的碳排放差异性水平,作为研究差异性水平修正系数和配额基期的基础,并以云南工业部门为实证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1)高、中和低碳俱乐部分别由6个、6个和12个行业构成,其碳排放差异性显著。其中6个高碳行业分别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6个中碳行业分别是: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2018年是俱乐部和行业碳排放差异性变化趋势的拐点,选择2018—2020年作为基期能更好体现公平性。(3)基期内俱乐部及行业的碳强度变化幅度参差不齐,对受惩罚的俱乐部、受惩罚的高碳行业、受奖励的中碳行业先进行二次配额分配...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不断突出,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成为各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措施。作为新生市场,碳市场价格容易受到制度类重大公告事件的较大冲击。文章通过在传统AR-GARCH模型的均值方程和波动方程中加入双边修正虚拟变量,提出双边修正虚拟变量的事件研究方法;以欧盟碳市场国家配额分配计划(NAP)公告和核证排放量公告(VEA)事件为例,分析了重要公告的发布对碳价格的潜在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双边修正虚拟变量方法可以有效捕捉公告事件对碳价收益率和波动性的事前、事后影响过程。国家配额分配计划公告对碳价收益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表现出较长的事前影响。核证排放量公告在碳市场第一阶段对碳价收益产生了显著的事后负向影响,在第二和第三阶段对碳价收益产生了显著的事前和事后正向影响,且在两阶段对碳价波动性都没有显著影响。第一阶段的核证排放量信息为市场预期提供了准确参考,使第二和第三阶段的核证排放公告对碳市场的影响减弱。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与管理》2013,(5):15-19
美国加州于2012年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其排放权主要通过拍卖和免费分配两种方式发放。本文重点介绍美国加州碳排放权交易项目如何对工业企业进行排放权的分配,包括实现排放权分配的先决条件,包括法律支持,严格的数据上报和总排放配额的设定;如何防止温室气体排放的"泄漏",保护加州工业企业的竞争力;以及如何制定标杆对企业进行排放权分配。  相似文献   

11.
杨军  杨泽  丛建辉  张雅茜 《资源科学》2022,44(9):1745-1758
省域碳排放责任标准界定是“双碳”目标下国家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已有的省域碳排放责任共担方案对最终产品消费者的责任和收益关系考虑不足,亟需进行优化以提升碳责任界定的公平合理性。本文构建FULL-MRIO双边贸易隐含碳测算模型衡量碳排放转移责任,同时以贸易“剩余”的变化衡量因碳排放所获收益,并立足行业层面细化共担责任系数,提出了责任和收益匹配视角下“谁获益谁担责”的中国省域碳排放责任共担优化方案。结果发现:①省域共担责任系数由省域各行业贸易隐含碳规模、特征及获益共同决定,在39.98%~60.02%之间,相较于“均等分配法”等共担系数更具合理性;②基于责任和收益匹配视角的共担碳排放责任体系,多数省份碳排放责任介于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责任之间,北京、天津等最终需求较高省份相较于生产侧碳排放和其他共担责任方案所承担的碳排放大幅上升,内蒙古、山西等资源型省份碳责任显著下降;③依据本文计算的共担责任可为省域间碳补偿关系确立新的方案,在该方案下内蒙古、山西等省份被补偿规模较大,这区别于直接碳排放量大但隐含碳排放量多的资源型省份需要为其他省份提供碳补偿的方案,在政策层面更具公平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2016年中国将建立全国性碳市场,这意味着中国的低碳经济之路正在从宏观治理向微观减排逐步过渡。企业作为减排主体,在运营过程中将面临碳排放量的限制,而国内外企业碳管理相关研究尚未形成系统性成果。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由企业碳管理部门主导的,包括企业碳盘查、碳决策、碳信息披露三个板块的企业碳管理流程体系,以期帮助企业完成履约责任,实现减排成本最小化,在低碳革命中完成企业转型。  相似文献   

13.
耿丽敏  付加锋  宋玉祥 《资源科学》2012,34(8):1445-1451
当前,碳排放配额与碳排放责任划分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消费型碳排放核算体系能够更好的解决国际贸易间的碳泄漏,更加具有公平性。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和碳排放大国,国内各省间贸易关系非常复杂。因而,基于消费视角研究各省的碳排放对各省准确把握碳排放量具有公平性和客观性。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对消费型碳排放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国内省际间消费型碳排放核算方法,并对东北三省碳排放空间的差异性进行剖析,揭示了消费型碳排放量和生产型碳排放量之间的差异。研究显示,黑吉辽三省的消费型碳排放的空间差异明显,并且出口和调出隐含碳排放量在各省生产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总量中所占比例接近甚至高于50%。通过本研究以期对省级行政单位的碳排放核算和节能减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区域电网的排放量一般都是采用生产端责任原则来核算。为了有效促进消费端进行减排,提出基于消费端责任原则和共担责任原则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并利用2011年数据核算我国各电网之间电力调度的内含碳,最后进一步核算我国各区域电网的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15.
针对具有不同碳排放系数的发电机组,考虑将其分为高排机组和低排机组两类,构建了基于差异化配额分配策略的Cournot博弈模型,并给出其解析解,在此基础上研究各种碳排放权配额分配策略对机组发电量、碳排放量及市场电价的影响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在高排机组严格配额分配的基础上,对低排机组宽松的配额分配策略具有较强的减排激励作用,能够在减少碳排放量的同时更好地保护低排机组进行低碳生产的积极性,促进高排机组进行低碳技术改造。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分布动态与演进趋势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华军  鲍振  杨骞 《资源科学》2013,35(10):1925-1932
研究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分布特征及其演进规律对于制定合理的碳减排政策并最终实现碳减排目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采用IPCC的计算方法,以中国大陆29个省(区、直辖市)1995-2010年期间不同年份的化石能源消费量精确测算了各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以碳强度为指标,采用动态分布分析方法(MEDD)对中国省际和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的分布动态及其演进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显示: ① GIS可视化方法表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②基尼系数测算结果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空间分布的总体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其中,中西部地区均呈现扩大趋势,只有东部地区呈现下降趋势;③Kernel密度估计表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地区差距在样本考察期内呈下降态势,三大区域也均呈下降态势;④Markov链分析表明,不同水平的碳强度的组间流动性较低,表明中国碳排放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整体来看,中国碳排放有下降趋势,整体向着低和中低水平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控制农业碳排放,增强农业绿色发展能力,需要准确核算农业碳排放量,探究农业碳排放与农业增长的关系,分析碳排放与农业增长脱钩状态,找出驱动因素。本文以我国最大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黑龙江省为例,在科学核算农业生产碳排放量基础上,利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碳排放与农业增长的脱钩状态和发展趋势,并结合LMDI模型分析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8-2017年黑龙江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年均增长3.27%,但其年际增速在快速下降,化肥是最大的碳排放源,平均占比高达73.91%,全省碳排放强度呈先增后降趋势,2016年以后全省农业碳排放量与种农业总产值之间开始呈现出强脱钩态势。在各驱动因素中,农业产值是影响碳排放强度的主体原因,累计推动碳排放增加738.25万t,而农业生产效率是抑制碳排放的主要动力,累计促进碳减排603.75万t。因此控制农业生产碳排放量是实现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余晓泓  詹夏颜 《资源科学》2018,40(1):185-194
巴黎气候大会再次明确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作为碳排放责任划分的基本原则。在现行以生产者原则为主流的碳排放责任核算体系具有缺陷的背景下,对中国主张排放权及发展权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聚焦学者们新提出的碳排放责任划分原则——“收益原则”,构建基于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戈什模型,以中国为主要研究对象,核算1995—2011年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及其他国家组的收益侧碳排放及收益侧碳排放转移。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内中国收益侧碳排放远小于直接碳排放,并且净进口的收益侧碳排放规模逐步扩大。俄罗斯、德国、日本、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向中国净出口的收益侧碳排放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收益原则能够纠正生产者原则的部分偏差,建立以收益原则为基础的碳排放责任核算体系有利于建立更加公正和有效的碳减排方案,本文的研究为中国主张合理的碳排放责任划分原则和制定有效的碳减排政策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