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南方红壤区常见林地类型-杜仲人工林的穿透雨、树干流和林冠截留的水文过程进行了监测,并在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林下降雨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杜仲林对降雨的再分配受到降雨特征影响,穿透雨、树干流和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随着雨量或雨强的增加,穿透雨率升高,截留率降低,并且两者在高的雨量和雨强下逐渐趋于恒定。在测定期间,杜仲林穿透雨率为72.7±7.8%,树干流率为7.7±1.8%,截留率为19.6±9.9%。杜仲林下穿透雨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随着与树主干距离的增加,穿透雨率逐渐提高,靠近树干的林冠内部穿透雨率显著低于林冠边缘,而且随着降雨量的增加,穿透雨的空间变化减少,异质性降低。每mm降雨的单株树干流(cm3/mm)与胸径、冠层厚度和树高均呈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但是与冠幅和枝下高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对于林内雨的组成,树干流与穿透雨的比率随着雨量或雨强的增加而呈减小趋势,但树干流对降雨具有明显的汇集作用,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对降雨的汇集效果先提高后降低。林冠截留在减少林内雨量的同时,也显著地改变了林下降雨的空间分配,使林内局部(如树干流周围)水分输入反而高于林外。  相似文献   

2.
罗天祥 《资源科学》1995,17(6):44-50
龙胜里骆杉木人工林乔木层林冠年截留率为15.6%,林下植物层的年截留率为21.7%(占林外降水量的18.3%)降水强度是影响截留量(率)大小的主要因素;同时,林冠的枝叶生长和林下植物盖度的变化对截留(率)大小也有一定影响,林冠截留(率)与林外降水量间存在密切对数关系,而林下植物截留量(率)与林冠降水量或林外降水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随不同季节而变化,冬春为幂函数,夏秋为直线或对数关系,这主要与降水强度有关。乔木层和林下植物层的养分年淋溶归还量为:氮2.41,钾12.05。镁3.51kg/hm2,钙和磷则为0。其中,乔木层的淋溶量为:氮2.68钾8.98,镁0.73,磷和钙为0;林下植物层的淋溶量为:磷0.35,钾3.10,钙5.98,镁2.78,氮为0.植物叶子的养分吸收特点对乔木层和林下植物层的养分淋溶过程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龙胜里骆杉木人工林群落的降水截留和养分淋溶归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胜里骆杉木人工林乔木层林冠年截留率为15.6%.林下植物层的年截留率为21.7%(占林外降水量的18.3%)。降水强度是影响截留量(率)大小的主要因素;同时,林冠的枝叶生长和林下植物盖度的变化对截留量(率)大小也有一定影响.林冠截留量(率)与林外降水量间存在密切的对数关系,而林下植物截留量(率)与林冠降水量或林外降水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随不同季节而变化,冬春季为幂函数,夏秋季为直线或对数关系,这主要与降水强度有关。乔木层和林下植物层的养分年淋溶归还量为:氮2.41,钾12.05,镁3.5lkg/hm2,钙和磷则为0.其中,乔木层的淋溶量为:氮2.68,钾8.98,镁0.73,磷和钙为0;林下植物层的淋溶量为:磷0.35,钾3.10,钙5.98,镁2.78,氮为0。植物叶子的养分组成及其养分吸收特点对乔木层和林下植物层的养分淋溶过程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邓世宗 《资源科学》1992,14(2):67-73
广西森林水文研究是在广西中亚热带的桂东北龙胜里骆林区、南亚热带的桂东南岑溪七坪林场、桂中的宜山庆远林场、桂西的田林老山林场进行的。研究的林型有:杉木人工林、常绿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马尾松林、柠檬桉与马尾松混交林。其地貌有中山、低山、丘陵和台地。每一种林型都在林内、林外建起400m~2的径流场,用三角溢流堰和水位计测定地面径流量。同时,在林内、外设置气象观测场,观测林内、外降雨量和林冠截留雨量、树干茎流  相似文献   

5.
森林林冠截留效益计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欧阳惠 《科技通报》2001,17(4):25-31
研究了19种林分林冠截留率,得出了相应林冠截留模型和有关参量以及这些林分的树干茎流模型,比较了各种林分林冠截留效益计量公式,介绍了如何利用地形图,GIS进行流林冠截留效益计算,并提出了“3S”技术将会为动态进行森林效益计量和监测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殷晖  关文彬 《科技通报》2012,28(5):89-93,98
林冠结构对于森林生态系统降水截留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应用树体管道模型理论,构建了长江上游针叶林优势树种峨眉冷杉的树体管道模型,建立了管道参数与林冠截留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峨眉冷杉树冠的叶量、侧枝与树干的截面积都随高度交替增长,最大值出现在树冠中下部;同一层次内的叶量与枝量存在极显著的比例关系;建立的树体管道参数反映了树干及侧枝承载叶量的能力,与林冠截留量呈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不同类型雨量资料估算降雨侵蚀力   总被引:130,自引:3,他引:130  
降雨侵蚀力反映气候因素-降雨对土壤侵蚀的潜在作用能力,由于次降雨资料难以获得,一般利用气象站整编降雨资料评估计算降雨侵蚀力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以日雨量计算多年平均侵蚀力的精度最高,而在4种采用月或年雨量的模型中尽管以逐年月雨量模型表现相对最好,但这4种模型之间差别不明显。同时在降雨量较丰富地区,各类型雨量资料估算侵蚀力的精度也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8.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干季林冠雾露水资源效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测定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林冠干季对雾露水的截留量及林冠层雾露形成的小气侯特征,结果表明,雾露首先形成于最上林冠层,林下雾是由上层雾加浓下沉而来。雾露的形成不仅凝结了水汽进入森林,同时也对森林起到了一定的保温作用。夜间,各林冠层截流的雾露水总量可达1.36mm,其中最上层林冠截留0.97mm(吸附水0.45mm,流落水0.22mm),中间层截留0.40mm(吸附水0.29mm,流落水0.11mm),下层林冠截留0.28mm,(吸附水0.23mm,流落水0.06mm)。林冠截留雾露水量的多少与上层林冠处的风速、降温强度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简要分析森林植被对降水截留作用,从林冠截留、下层植被截留和枯枝落叶物截留进行分析,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与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该文以长江上游为研究区域,根据上游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差别,划分为暗针叶林、其它针叶林、阔叶林、经济林、竹林、灌木林和6个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区域,并利用年降雨量、林冠截留量数据以及“影子工程”等方法,计量和评述了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效益。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年涵养水资源量为2397.2814×108m3,涵养水源的年经济价值为1606.179×108元,相当于该区域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4。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主城区降雨侵蚀力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根据重庆市自建气象站以来的降雨过程资料(1954~2001),对重庆市主城区降雨侵蚀力(R)及其特征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降雨侵蚀力主要集中在5月~9月,48年里研究区年降雨侵蚀力值变幅均较大,但从整体上来看,趋势保持平稳,其离差系数Cv和变化趋势系数r值分别为0.65和0.061; 研究区次降雨量与次降雨侵蚀力,月降雨量与月降雨侵蚀力均呈乘幂关系,而年降雨量与年降雨侵蚀力呈现指数关系; 为了解决在降雨资料不足的情况下对降雨侵蚀力的计算,文章利用不同的降雨资料与侵蚀力之间进行相关分析,最终确定了适合研究区的两种降雨侵蚀力简易算法。  相似文献   

12.
基于统计检验的降雨侵蚀力简易计算模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小晴  郑明国 《资源科学》2018,40(8):1622-1633
降雨侵蚀力因子(R)的准确估算对提高侵蚀预测的精度具有重要作用,但R的计算需要高时间分辨率的降雨过程资料。基于日、月、年降雨资料,目前已开发了众多的R值简易计算模型(PR)。本文通过Meng’s检验比较了不同PR模型结果与R的相关性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以此为基础评估了国内外15种PR模型在中国东部地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5种PR模型计算结果与R均显著相关(r >0.59,p<0.03),表明这些方法均适用于中国东部地区,但由于存在系统偏差,许多模型需要按文中建立的回归关系式校正后得到更优的估算结果。相关系数的统计学比较表明,日降雨PR模型的计算结果与R相关性明显优于年和月降雨模型,而年和月降雨模型差异不明显。所有模型中,3种基于中国数据(包括国内最常用的章文波模型和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采用的模型)和1种基于澳大利亚数据建立的日降雨PR模型的相关性并列处于最高等级(r >0.99),但该澳大利亚模型的计算偏差随纬度增高而变大,章文波模型也存在约30%的系统误差,两者校正后使用能获得更好的效果;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采用的模型则可以直接用于R的估算,不需要进行校正处理。论文最终给出了获取不同时间分辨率降雨资料时建议使用的PR模型。  相似文献   

13.
陈星 《科技通报》2023,(7):103-108+120
洪涝灾害损失快速评估对救灾应急与指挥决策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灾害过程中最大1~3 d降雨量与过程降雨量,构建综合降雨量指标。结合临安区历史洪涝灾情数据,分别以最大2 d、最大3 d降雨量和综合降雨量为参数拟合脆弱性曲线,构建损失估算模型,实现对洪涝灾害导致的人口、农作物、房屋和直接经济损失进行快速评估。采用2020年临安遭受的洪涝灾害为例,进行模型精度验证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综合降雨量估算精度最高,各项承灾体损失估算精度达70%以上,能较为快速准确地评估临安区洪涝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14.
降雨型滑坡的机理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照有效应力原理,降雨引发的规模较小的浅层滑坡,主要受岩土体的内聚力控制,而规模较大的深层滑坡则主要受摩擦力控制。对于大多数的降雨型滑坡易发地区,就滑坡预报而言,预报日前期的降雨量和土体含水量观测是非常重要的。影响滑坡的临界孔隙压力的因素在空间上是变化的。因此,在降雨条件相同时,在不同地点降雨引发滑坡的概率不同。根据目前物理学对颗粒物质的认识,可以推测:降雨引发的斜坡破坏是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如果把降雨型滑坡的发生过程看作一个系统,降雨和环境因素作为它的输入,滑坡发生概率作为其输出,则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由此,可以认为在降雨型滑坡预报中采用非线性的方法将比确定性的模型或一般线性统计方法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15.
对长汀河田地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恢复与重建过程中生态水文相关研究进行综述。采用分割森林水文生态作用过程的研究方法,将森林水文过程分为林冠截留、灌草层截留、凋落物截留、土壤截留、树干茎流、地表径流、壤中流、蒸散等几个过程,并对长汀河田地区森林生态水文过程进行分析。提出基于生态水文学观点的河田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建议。  相似文献   

16.
缺资料地区日降雨时间上向下尺度化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降雨是流域水循环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雨强时程分布对于流域水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相同的下垫面条件下,如果降雨强度不同,产流机制也会出现很大的不同.然而,要想获得完整长系列的短历时降雨资料,难度很大.本文以黄河流域为例,提出了日降雨时间上向下尺度化模型,探讨了缺资料地区通过日雨量在时间上向下尺度化生成短历时降雨资料的方法.文中根据黄河流域降雨特点,把全流域分成5个降雨区划,采用1991年~1997年731个站点大于10mm雨日的短历时降雨记录,对向下尺度化模型的参数进行了分区率定和分析.通过分析实测短历时降雨资料发现,黄河流域日降雨量和历时相关关系很差,相比而言,与雨强相关关系较好.文中建立了1个日雨量~雨力关系模型,并分区率定了模型的参数.日降雨时间上向下尺度化模型的参数反映了雨强日内分布的集中程度,大体趋势是从西到东增强的.本文采用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和MSEQ两种指标对模型进行了评估,分区统计结果显示,提出的模型和方法是有效的,下一步的工作是在流域水文模拟中进行应用和作进一步地验证.  相似文献   

17.
《科技风》2020,(3)
为了研究不同类型降雨类型的作用下边坡稳定性的变化,利用Geo-Studio软件进行渗流场和稳定性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降雨只影响边坡表层的孔隙水压力,不同降雨类型根据每天降雨量的不同孔压和稳定性也不同,雨量多,孔压变化大,稳定性地;雨量少,孔压变化小;稳定性高。  相似文献   

18.
吊罗山热带雨林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空气负离子不仅具有镇静、催眠、减轻咳嗽、增加食欲、降血压等多种医疗保健功能,还是评价空气清洁度的重要指标。本文对吊罗山热带雨林空气负离子浓度及气象要素(雨量、风速、气温、相对湿度等)进行监测,旨在探索不同天气状况下(尤其在降雨条件下),热带雨林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热带雨林空气负离子浓度与降雨强度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具体表现为降雨强度越大,空气负离子含量越高。降雨过程中,雨滴与与植物叶片、枝干、土壤等发生撞击时发生了雷纳德效应;②热带雨林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量与降雨强度发生变化时的雨量变化量呈显著正相关;③降雨强度较小时(15min内降雨量2mm),负离子浓度与非降雨条件下无显著差异;晴天、多云、阴天等非降雨状况下,负离子浓度也没有显著差异;④无论在降雨还是非降雨条件下,热带雨林空气负离子与气温、风速之间的关系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密云水库上游植被覆盖度的遥感估算   总被引:146,自引:1,他引:146  
该文在对像元二分模型2个重要参数推导的基础上,改进了已有模型的参数估算方法,建立了用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定量估算植被覆盖度的模型,并根据实际运用时的两种情况,提出了估算植被覆盖度的方案.研究结合密云水库上游实际情况,设计了模型应用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法,对研究区植被覆盖度进行了估算.通过密云流域的实地考察,利用照相法对植被覆盖度的估算结果进行了验证,估算精度达85%,表明使用此改进模型进行植被覆盖度遥感监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潜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运用引力模型检验了发展中国家对OECD国家服务出口贸易流量的决定,发现在所设立的模型中五个基本的解释变量与语言、贸易限制指数高度显著,而边界与自由贸易协议表现为不显著.接着根据得到的回归系数就中国对OECD国家的服务出口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中国对OECD国家服务出口总体上是"贸易不足".而在对这些国家服务出口不足的结构因素分析中,我们发现当进口国为发达国家时,人口因素起主要作用,而当进口国为发展中国家时,对出口不足解释最多的是贸易限制指数(TR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