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选才四议     
常言道:“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确实,有了伯乐,不愁找不到千里马。这一来,找千里马又转化为找伯乐的问题。伯乐也是一种人才,是识别人才的人才。伯乐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呢?我国古代有不少关于千里马的精采故事。这些故事精采之处在于,它们不是去渲染千里马如何“数百里瞬息而至”,而是侧重于讲伯乐和伯乐怎样找千里马,在选才问题上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一 、人才来自企业内。在各种招聘会上,企业总希望从社会上招来急需的人才,其实这里有一个误区。社会上确有为数众多有才的人,但是人才应当来自企业内。惠普公司创始人比尔·休利特认为:在企业中 ,每个人都想把工作干好,有所创造,只要给他们提供适当的环境,他们就能做到这一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匮乏的不是“人才”,匮乏的是使每一个企业内的潜在人才成为现实人才的制度。 二、“伯乐识马,谁识伯乐”。企业中不知有多少有才之士在焦急的等待着“伯乐”。长期以来,国有 企业 的“人事 官员 ”们选 人 、用 人 ,太 过 多的考虑“均衡”、…  相似文献   

3.
韩愈(768-824)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在广东也曾留下众多业绩。潮汕之韩江因他而命名。也曾被贬到当时“天下之穷处”阳山当县令。他在世时多有怀才不遇的境况。“马说”是他的一篇杂文,借千里马与伯乐来比喻与抨击当时掌权者不识人才、不尊重人才的病态。现录于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养马者)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称也。”  相似文献   

4.
管子曾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可见人才的重要性。伯乐对千里马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恰如韩愈所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古代名人蔡邕曾把音响悦耳的好琴误用为烧火的木头,从而引出了蔡邕不识琴的笑话。  相似文献   

5.
相马与赛马     
“伯乐相马”成为选贤任能的美谈,已流传数千年,一直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无论是封建时代的国君,还是当今的领导干部,当他们任用了一些经他们所发现的人才之后,便欣欣然以伯乐自居,而被选中者则成为人们所艳羡的“千里马”。然而,正如韩愈在《马说》中所写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尽管人才到处都是,但因伯乐太少,有幸能成为“千里马”的却寥若晨星。“伯乐相马”的另一大缺陷是主观因素起了太大的决定作用。不是曾有这样一则笑话吗?某人为卖掉一匹平庸的马而请出了伯乐,伯乐只绕着马转了一圈并点点头,结果此马立刻身价百倍。由此不…  相似文献   

6.
人们常说:“是金子,终究会闪光的!”可韩愈却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干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于是,我们明白了千里马的难得,更知道了伯乐的可贵。“21世纪什么最重要?”“是人才!”“比人才更重要的呢?”“是发现人才的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就是发现人才,推销人才的人,他们更可贵!“我们以大浪淘沙的眼睛将合格的学生招收到我们的学校,通过几年的高等教育,不仅要让他们学有所成,更要让他们学有所用,真正地在社会上实现自己的价值。”怀着对大浪淘沙者的敬重和感恩,我采访了北京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工作处的郝志强处长。  相似文献   

7.
文坛伯乐     
伯乐,春秋泰国人,因善于相马,时人以传说中掌管天马的星宿名“伯乐”来称呼他。后来伯乐就用来比喻善于发现和选拔人才的有真知灼见的人,用“千里马”比喻杰出的人才。  相似文献   

8.
短文译注     
伯乐子执父所著之《相马经》求马,而得悍马,不可驭,伯乐曰:“此所谓‘按图索骥也。”——《艺林伐山》注释:①伯乐:即孙阳,周时一个善相马的人。②《相马经》:是伯乐著的一部研究、察看马好坏的一部书。③悍马:凶悍暴烈的马。④驭yu:驾驭,骑坐。⑤按图索骥:按照图象寻找好马。  相似文献   

9.
千里马证书     
国王看坐骑死了,就叫伯乐帮着挑一匹千里马。伯乐说:“好,我这就去。”伯乐来到千里马交流中心,租了一个摊位,挂起一条横幅,横幅上红底白字大书:“国王招聘千里马,待遇优厚。”应聘者立刻蜂拥而来,把伯乐的摊位围得水泄不通,纷纷递上证书。伯乐接过证书,一一翻开,戴上老花眼镜仔细端详,每一本证书上都写着“千里马”三个字,还盖有又红又圆的公章。伯乐自言自语:“咋这么多千里马?”众马齐声说:“以证书为准嘛。”伯乐说:“我要验验你们的证书是真还是假。”他用手指蘸了一点儿口水,正要往一本证书上抹去,有一匹马就喊:“干什么?”伯乐说:“…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故事就被广为流传,而长久以来人们从中得到的经验之谈也不过是如韩愈《马说》中说的那样“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之类的话。照此看来,千里马非得遇上了伯乐才能“尽其材”吗?大量的事实经验告诉我们: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就如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大社会,虽然有许多优秀的人才,但是有许多人却不敢勇于尝试,去展现自己;甚至有一类人由于某种优越性,自认为高人一等,就如千里马一样“虽有千里之能”,却整日地等待着某一天伯乐来发现自己,但最后往往是坐失良机而空叹怀才不遇,有的甚至被埋没…  相似文献   

11.
韩愈在《杂说》的《说马篇》中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担心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此怀才不遇,类似韩愈心境的在大中专毕业生分配中颇有市场。以“过犹不及”为特征的“中庸之道”羁绊着一些大中专毕业生的思想,把与世无争,“藏才隐智”作为君子之道,不  相似文献   

12.
韩愈《马说》有这样一句话“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对其中的第二个“有”字几乎所有注本都不去探究其为何意 ,大概以为不注自明吧 !人们一般都按“世上有了伯乐 ,然后才有千里马”去理解。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便译为“世上 (或‘世间’)有了伯乐 ,然后才 (或‘才会’)有千里马”。这样解释 ,在字面上似乎没有问题 ,但从情理上分析并不是没有问题。因为依此解 ,则有“世上没有伯乐 ,就没有千里马”。这样解显然于理不合。千里马是客观存在的 ,并非从属于伯乐而存在。有伯乐时有之 ,无伯乐时亦有之。下文“千里…  相似文献   

13.
虽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一匹马只要它能够尽力地展现自己的才华,那么即使没有伯乐,它也不会被埋没。反之,如果有伯乐,而千里马不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试问:伯乐能发现它是一匹千里马吗?所以我认为一个真正的人才是不甘被埋没的,一定会通过各种途径向人们展现自己的才华。“伯乐相马”虽然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法,但“毛遂自荐”则是更加有利于展现才华的方式。毛遂凭着自己的胆识,向平原君自我推荐,为赵国出谋划策,促成楚赵两国联合抗秦。假使毛遂自甘懦弱,无胆自荐,那么赵楚能够结盟吗?毛遂又能为国家效力吗?…  相似文献   

14.
企业家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命运;企业家队伍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国家经济活动盛衰。但就目前来看,企业家队伍的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有以下几点:(一)选用机制僵化。在选拔任用上,往往采用上级领导任命制。这种选用方式往往需要“伯乐”选“马”、荐“马”、  相似文献   

15.
文摘集锦     
当社会发展到信息时代的今天,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人才的竞争更是日趋激烈。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要想揽得进、留得住更多的人才,就必须会选人,善用人,能容人。 会选人,就是说要具备识别人才的本领。要想得到一流的人才,就必须有一流的“伯乐”。而选拔人才要注意三忌:一忌凭好恶选人,要敢于摒弃个人的好恶观,坚持以事业为重,公开、公正地举贤任能;二忌求全责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允许人才犯错误,也允许其改正错误,敢于启用“有瑕之玉”;三忌以表选人,“人不可貌相,  相似文献   

16.
就业中有哪些艺术?我们不妨先读一读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韩愈的《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了擅长相马的伯乐,千里马才会被慧眼识别,冠予千里马的美名。不然,“抵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枥之间”,而无人知晓。伯乐如何识得千里马呢?靠的就是听其嘶,观其形,试其行来判断。千里马如何让伯乐识得呢?也是要通过其嘶、形、行。在马群中,如果千里马不嘶鸣,不从马群中走出来,不让伯乐持缰绳而试其奔走,又怎能发现其与众不同呢?其才美又怎么能外现呢?又怎么能知道“一食或尽粟一石”,行其千里的才能呢?韩愈说…  相似文献   

17.
<正> 一、一个普通而不能忽视的问题 “伯乐”之“乐”有的人读è,有的人读yuè。 “乐”的不同读音,表示不同的意义,不能混淆。 “伯乐”是先秦就有的一个专有名词,现在还经常使用。专有名词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语言范围内,其读音应该是确定的。不能可此可彼,失去其专有性。因此、“伯乐”之“乐”(以下简写为(伯)乐)现在普通话里也只能有一个确定的读音。  相似文献   

18.
【命题形式】阅读下面这则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之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马价则十倍。请以“伯乐与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写作提示】此篇作文,可以发表感想,可以编撰故事,也可以抒发情感,只要围绕“伯乐与马”这个话题即可。但是,以下几个角度应该注意:其一,一匹骏马,在市上卖了三天无人过问,世人不识马,致使许多骏马都这样被埋…  相似文献   

19.
杨青 《文学教育(上)》2008,(16):100-100
教学目标 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寓理的议论方法;3.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树立全新的人才观。  相似文献   

20.
千里马证书     
国王的坐骑死了,就叫伯乐帮他挑一匹千里马。伯乐说:“好,我这就去。”伯乐来到千里马交流中心,租了一个摊位,挂起一条横幅,横幅上红底白字大书:“国王招聘千里马,待遇优厚。”应聘者立刻蜂拥而来,把伯乐的摊位围得水泄不通,纷纷递上证书。伯乐接过证书,一一翻开,戴上老花眼镜仔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