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网络热用语“一言不合就Y”就本义而言是“一X就Y”中,“X”的论域局限于“语言或意见相左”的下位变体;当代汉语系统中“一言不合就Y”的意义可以看作是从“逻辑意义的顺理承接”到“小化前提、大化结果的反差承接”,再到“意义的无厘头对接”的连续统,而后两种意义是“一言不合就Y”应用中的强势表达。三种意义演变的过程中“,一言不合就Y”从“表义实体”演变为“话语标记”。  相似文献   

2.
“三平”精神“贵”在一个“平”字,“平凡”是一种生存常态,“平静”是一种生活常态.“平常”是一种生命常态;“珍”在“平”中有“奇”,有“追求”就有创造,有“热血”就有激隋,有“责任”就有建树。“三平”精神蕴涵着对人生的深沉感悟,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人生导向、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3.
章从中信息处理的角度探讨了“从小”的语义指向,得到了“从小”语义指向的流程图。“从小”的语义指向与全句的[ 动物]体词有关。[ 动物]体词都在“就”前,“从小”指向“就”前,[ 动物]体词有的在“就”前有的在“就”后,与前后体词的辈分有关:前是后的同辈、小辈或辈分不明,“从小”指向“就”前,前辈分高于后,“从小”指向“就”后。  相似文献   

4.
偶读《中国教育报》(2001年4月30号)第二版,一图片新闻的释文写道“获得东京大学材料博士学位的李建保(左)回国后就教于清华大学材料系……”“就”的本义是“到高处去住”, “就”为动词,有“去,到”之意,多种字典解释为“靠近,走近”。“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礼记·曲礼》)“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用的是“就”的基本义。“就任”“就诊”“就学”“就正”“就座”等也都是其基本义。  相似文献   

5.
“语文”是什么?叶圣陶先生早在1949年就说过,“语文”是“语言文字”,口头为语,笔下为文,合成一词,就称“语文”。  相似文献   

6.
教师从事阅读教学,就不可回避地要面对一篇篇的课文。很多的教师多年养成的习惯是粗略地读一遍课文,然后就急于去看教学参考中的“教材分析”,去看看编者们是如何分析文本的,接下来就看教学参考书中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指导的。这样的结果往往是用“编者”的思维代替了“教者”的思维,教师又用“教者”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编者”、“教者”、“学生”的“四心相通”的美好现实就很难实现,阅读课堂也缺乏创意和魅力。  相似文献   

7.
郭建军 《教学随笔》2016,(8):117-117
“学困生”的转化是至关重要的,是难点,也是重点。班主任工作要有所突破,难点还是在学困生转化上。如果大家都来关心“学困生”,爱护“学困生”,“学困生”就不会再“差”下去,这样,我们的“人人成才”目标就可以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谈反义词     
意义相对或相反的詞叫“反义詞”。例如: 大——小新——旧长——短东——西厚——薄黑——白宽闊——狹窄急速——缓慢朋友——敌人热闹——冷落清洁——肮脏开头——結尾在概念上,组成反义詞的一对詞彼此之間的涵义是相反或相对的,但是一定要属于同一个意义范畴,例如“长”、“短”是就长度说的,“东”、“西”是就方向说的,“厚”、“薄”是就厚度说的,“宽闊”、“狹窄”是就广度说的,“朋友”、“敌人”是就对象说的,等等。“长”的反  相似文献   

9.
武术运动的“活”与“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活”与“合”是武术运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元素:“活”体现在动作要活,内容要活,意识要活;“合”:就个体而言要实现“内外合一”,就个体与自然社会而言要追求“天人合一”,就技术文化而言要达到“兼容并包,资源整合”;“活”与“合”的相互融合统一是武术文化保持与更新,继承与发展的关键,更是传承繁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中,副词“就”使用频率较高,意义很多,用法也比较复杂。但我们认为,现代汉语副词“就”有两个基本的意义:一是表“随即”;一是表“确定”。而其它众多义项都是与此有联系的。从共时的角度看,我们认为,一般所讲的副词“就”,实际上应看作是两个副词(这里把它们叫作“就”_1和“就”_2)。  相似文献   

11.
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中的“言”“文”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言”主要是词语的积累、一些浅显的古汉语语法、诵读方法、文言语感;“文”则是“文章的内容、情感”和“表达的妙处”。“言”是文章的语言材料,“文”是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灵魂,统帅着“言”。没有“言”,“文”就无从生根;没有“文”,“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都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就“作”言“作”,就“文”谈“文”。教师“教”之,心生倦怠,望而生畏;学生“作”之,兴味尽失,疲于应付。  相似文献   

13.
“做”“作”之间的区别很多人查过字典,但是人们仍然常常混淆。现辨析如下:“作”“做”的本义不相同。“作”的本义是“起来”,“日出而作”是说太阳出来就起身,“日落而息”是太阳落山就休息。“作”从“起来”引申为“发难”“兴起”。“做”的基本义是“制造”,表示制造具体东西时,用“做”。例如:做饭、做家具等。  相似文献   

14.
《书的故事》(省编11册)中同一个“就”字,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它的含义也不同了。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区别“就”字的不同含义的。现将课堂教学实况摘要如下:师,“鲁迅先生听了他们的话,就离开座位走过去”这一句中的“就”是什么意思?生:这个“就”是“马上”“立即”的意思。师:对!课文中还有三句含有“就”字的句子,看看这三句中的“就”字是不是也是这个意思呢?这三句话是:第一句:卖票工人接过书,只见封面上题着“铁流”两个字,版式跟《毁灭》一模一样,就是厚一点儿第二句:“你就付一块钱,把两本书拿去吧。”第三句:“……他惊叫起来,‘哦,你就  相似文献   

15.
一、“来即我谋”的“即”(《卫风·氓》)“来即我谋”,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译为“到我这里来就是商量婚事的”,并注“即”为“就”。笔者曾让学生阅读注释后回答“来即我谋”中的“即”是什么意思,学生异口同声答“就”。再问这个“就”又是什么意思,不少学生感到为难,有的说是“就是”,有的通过造句说明这个“就”是副词,还有一些学生则显得很不耐烦:“就”就是“就”,哪还用得着再解释?不知学生的理解是否正是注者的意思。其实这个“即”应当是“走近,靠近”的意思。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即”的第一义“走近,靠近”就…  相似文献   

16.
就语文教学而言,正所谓“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陶先生语),“教”是工具、手段,“不教”才是目的。当我们的教学工作真正达到了“不教”之“意”时,“教”就成为可忘之“象”。笔者认为“忘”并不是彻底地丢弃,而是通过我们的思维活动,把“象”与“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水乳交融、和谐统一,只要我们能够会“意”,自然也就无须再去强调“象”了。  相似文献   

17.
一.通过分析文句的内容来抓。比如《根深叶茂》这一作文题的“眼”是什么呢?这就得分析:是“根深”重要,还是“叶茂”重要?这一比较就会发现,只有“根深”,才有可能“叶茂”——“根深”是重点,是“题眼”。二.通过分析文句的结构来抓。比如“阿 Q 是怎样一个人?”这是一个问句,“怎样”是“问”的核心,据此就可  相似文献   

18.
效率为基础 公平为主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该以“效率为基础,公平为主导”代替“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求效率,是手段,是途径,是基础;“达到共同富裕”是求公平,是目的,是宗旨,是主导。如果“达到共同富裕”不以“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为基础,就会导致普遍贫穷;如果“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以“达到共同富裕”为主导,就必然导致两极分化。这都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19.
“抑扬”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方法。它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欲扬先抑”,二是“欲抑先扬”。对于前者,由于写作时经常应用,人们也就最为熟悉。因此,通常说起“抑扬”来,许多人误认为就只是指“欲扬先抑”。对于后者,由于写作时应用较少,人们也就不甚了解。  相似文献   

20.
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那就是“隆”。“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怕”,二是“糊”;“怕”就是害怕,“糊”就是糊弄。中小学阶段,语文课是母语基础课,非开设不可,开设语文课就得写作文,这是天经地义的。因此,语文老师就要教写作文,学生就要学写作文,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可现实的情形却很奇怪,老师和学生提到作文就害怕,虽说怕,但又躲不过去;老师总不能不教作文,学生也不能不写作文,怎么办?于是就“糊”,老师糊弄学生,学生糊弄老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