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年访美会总统1962年,18岁的潘基文作为韩国全国选拔出的学生代表,参加了美国红十字会主办的访美活动。访问华盛顿期间,他跟其他国家的学生一起与当时的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会面并合影留念。这次经历使潘基文立志当一名外交官。1970年,潘基文从韩国最高学府国立首尔大学(曾译  相似文献   

2.
继7月18日以台湾“总统”身分致函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提出以台湾名义申请加入联合国遭到拒绝之后,陈水扁于27日第二次去函潘基文、联合国安理会轮值主席王光亚,“再接再厉”要求加入联合国。陈水扁重申他推动“以台湾之名加入联合国”的决心。对于美国反对,他声称“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绝不涉及‘国号’变更”,也不违背“四不”承诺。陈水扁同时歪曲声称台湾取得“国际组织会员身分”,完全符合“与台湾关系法”所定义的台湾现状。  相似文献   

3.
佚名 《高中生》2008,(15):14-14
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潘基文一直都是流传于忠清北道的"传说",原来他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在忠州地区,凡是学习好的孩子无不感受到潘基文的存在所带来的压力。潘基文的弟弟、妹妹上学的时候,甚至没有人喊他  相似文献   

4.
2006年10月9日,联合国安理会正式通过任命潘基文为新一届联合固秘书长。这位62岁的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于2007年1月正式上任,执掌联合国。联合国秘书长一职,一向有“不可能的任务”之称:周旋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协调192个成员国的分歧,面对联合国自身改革的巨大压力和阻力费尽周折……朝核危机已然爆发,来自朝鲜半岛的潘基文前路更加艰辛……  相似文献   

5.
背景资料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潘基文于1944年6月13日出生在韩国南部一个小镇,毕业于韩国首尔大学外交专业,拥有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学位。潘基文是一位资深外交家,1970年进入韩国外交部,曾在韩国驻印度使馆、驻联合国代表团、驻美国使馆工作,并曾出任韩国驻奥地利大使兼驻维也纳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代表。他还曾出任韩国外交通商部联台国处处长、美洲局  相似文献   

6.
庞森 《高中生》2009,(21):10-10
联合国现任秘书长为潘基文,他是联合国历史上继吴丹后第二位来自亚洲的秘书长。潘基文勤奋、沉稳,具有出色的口才和非同寻常的记忆力。他精通英语、法语,被公认  相似文献   

7.
《环球时报》(2010.9.10)“人物春秋”版《西方媒体带头反对潘基文连任》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随着潘基文任期即将届满,国际社会反对潘基文连任的声音开始越来越大……联合国自成立以来的惯例,是来自一个大洲的秘书长至少任满十年,如今潘基文刚满3年,而环顾亚洲,愿意站出来竞选并能够获得国际认可的外交官屈指可数,尽管潘基文...  相似文献   

8.
话题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孔子有的,还给他更多;没有的,连他已有的也剥夺了。——福音书  相似文献   

9.
10月14日,联合国大会正式推选韩国外交通商部长潘基文为联合国组织第八任秘书长,接替将在12月离任的科菲·安南。这位62岁的职业外交官将成为继缅甸的吴丹之后第一位来自亚洲的联合国领导人,后者在1961—1971年期间担任联合国秘书长。192个成员国出席的大会选举其实不过是一个形式。在这场对万众景仰、世人瞩目的职位的追逐中,另外六位候选人都退出了比赛,潘基文是唯一一位留在场上的候选人。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了联合国的任命决议,并祝贺这位韩国外交官当选。安南对他的继任者表示了祝贺。他称潘基文“真正具有全球性思想”并拥有“卓越的…  相似文献   

10.
范玑认为,画非求名利之具,而在于养性,提出了较系统的画家心性修养论。他认为学画之道应是师古而不泥古,临摹中有创造,鉴古而知古人得失,程序上应先工后写。关于作画之道,应处理好笔墨、虚实、繁简关系。他对鉴赏之道颇有会心,对诗画互补的看法也不乏新见。  相似文献   

11.
王襞在"自然之谓道"的基础上又提出"率性之谓道".他认为,良知自然,不烦人力,只需率性便可自知自能;他把人的"天性之体"看作"流行之体",主张顺其自然,不假人力;他强调率性以归真,反对一切束缚,追求人性自由,以免用智用巧而扼杀和伤害人本就具足的自然之性.  相似文献   

12.
《原道》篇是《文心雕龙》全书的枢纽之枢纽。《原道》开篇首句之“德”和《原道》之“道”相对,起呼应、点题作用。“道”指制约万物的普遍规律,“德”指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律,含有“得道”,即具体事物体现“道”之意。自然之道无时无地不存在,体现自然之道的文也无时无地不存在;有此广大普遍存在之属性,故有此广大普遍之功能,所以“功能”与“属性”这两种对立的解释是可以统一的。刘勰“人文之元,肇自太极”的论断,不是说“太极”状态下便有了“人文”,而只是说追溯“人文”的始因,也要追到太极,他看到了“人文”和“太极”的同一性。刘勰所持的基本立场观点是儒家的,但他总结出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是研究了儒、释、道众家的概括而不只儒家一家。他夸大了儒家圣人对自然之道的认识,是他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相似文献   

13.
北京西城区尚颖同学说,经过激烈的较量、角逐,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潘基文出任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联合国秘书长,有“世界总统”之称。他既是联合国的最高行政长官,管着几万名工作人员.又要在大会、安理会等会议上行使职权。他有权提请安理会注意或讨论某一问题,并施加一定影响。他为解决国际争端进行斡旋、调停,  相似文献   

14.
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一生热爱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影响着宋以后的中国教育。朱熹始终要求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他说:“学校之正、不患法制之不胜,而患理义不足悦其心。”他认为教育学生自幼必须从日常生活、从礼乐射御书数开始,以修养其孝悌忠信之道,然后再教以格物、致知和诚意。所谓教学生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相似文献   

15.
【背景材料】2006年12月14日,在第61届联大主席阿勒哈利法主持下,韩国人潘基文手按《联合国宪章》进行就职宣誓。他从2007年1月1日起行使联合国秘书长职权,任期至2011年12月31日。  相似文献   

16.
刘勰对“道”的阐释 ,贯穿了他的儒家经学思想 ,把玄学的援道入儒、以道为体、以儒为用的儒道合一思想 ,表现在了他的文艺本质观中。哲理性的自然之道具体化为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 ,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成为普遍规律的道的体现 ,这样既昭示了刘勰注重圣人教化的“明道”文艺思想 ,同时也自然地把老庄之道与儒家之道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17.
贾谊礼学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贾谊礼学思想贯穿着礼与法的矛盾。他认为礼与法在产生的顺序上不存在前后之别,两者皆术,同源于道,又皆是道,不存在尊卑之分。这也就否定了礼尊法卑位置关系,偏离了儒家的传统。然而在现实的政治社会中,他在强调礼法并用的同时,又强调礼法的主次之分,即又回到了儒家的传统。  相似文献   

18.
老子生活的时代,社会贫富差距悬殊,他揭露了造成贫富悬殊的根本原因,批判了"人之道",呼吁回归"天之道"。老子的"天之道"不仅具有客观性、超越性,而且具有价值规范的意义。它具有均衡公正、利而不害、知足谦让的特点。"人之道"具有二重维度,即以"天之道"为价值标准,将"人之道"区分为现实形态与理想形态。"人之道"现实形态的产生,源于其对理想形态的多重背离。老子批判"人之道"的目的,在于确立以"天之道"为核心的社会分配原则,倡导合理的平均主义,对于解决当前贫富差距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译文:天赋予命的就是性,遵循本性而为就是道,修明道德就是教。道,不可片刻离开;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非常谨慎于没有看见道,恐惧于没有听见道。没有不被发现的隐密,没有不被显露的微细,所以君子在他独处时是非常谨慎的。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表露时的状态是“…  相似文献   

20.
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重“道”,重的却是不可言之“道”;他重“教”,重的却是“不言之教”;他重“治”,重的却是“无为而治”。老子的“道”“教”“治”思想充满辩证色彩,却又一脉相承,统一于理想社会的实现。在老子的视域中,“道”不规则、不确定,不能用言语表述,“不可道”;然而,不借助言语,“道”无法被认识,难以被理解,不得不用言语描述“道”。由此,形成“道”与“言”的相悖相依、辩证统一。不可言之“道”,主要靠“不言之教”来把握。但没有言语的介入,不可言之“道”难以被领会,“不言之教”难以被实施,不得不借助“言教”,形成“不言之教”与“言教”的辩证统一。道的“自然无为”属性与教的“不言”特点,要求“无为而治”的治理方式,但“无为”的前提是对“自然”的把握,要依照“自然”而“为”。因此,“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依照“自然”的原则积极而“为”,由此形成“无为”与“为”的辩证统一。在老子看来,“言”“言教”“为”隶属并服务于“道”“不言之教”和“无为”。借助“言”“言教”与“为”,老子阐明了“道”“不言之教”与“无为而治”之间的关系,将不可言之“天道”引入人道的“教”与“治”,服务于符合天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