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基于"潜在歧义论"观点,现代汉语中"NP+自己+VP"结构是一种潜在歧义结构。从运用义项和语义特征理论角度分析,"自己"在"NP+自己+VP"结构的主谓句中的语义指向有前指主语NP和后指谓语VP两种可能,"NP+自己+VP"结构在实例化为具体语句时,因动词V蕴含的语义特征有[+单方主体]、[-单方主体]之别,从而影响着"自己"的语义指向归属。  相似文献   

2.
《左传》中"饮之酒"这样的结构,目前学界都认为是双宾语结构,但对其语义类型有不同的看法。潘秋平提出由动词"饮、食、佩"构成的双宾语结构的语义类型是"与格兼使动类",我们认为是值得商榷的。"饮""食"等二价动词,用作使动用法后,发生增价现象。既带受事宾语,又带使动宾语,构成使动双宾语结构,其语义类是表达致使义。当使动宾语属于[+有生]时,表达间接致使义,如"饮之酒"和"衣之偏衣";当使动宾语属于[-有生]时,表达直接致使义,如"枕之股"和"衣之王服"。  相似文献   

3.
在汉语当中,"吃"除了可以搭配食物类的常规宾语论元语义结构以外,还可以搭配非食物类的非常规宾语论元语义结构。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结构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则基于认知语义学视角对"吃+NP"结构的语义进行研究,以明晰这一结构语义。  相似文献   

4.
"这(个)+NP"在宋代广泛使用,尤其是佛家语录中。《五灯会元》中"这(个)+NP"结构共计396例,其主要功能是作主语、宾语,也可以作独立成分;其语义色彩既有中性情感,也有消极情感。"这(个)+NP"表贬责义的用法较为特别,这种消极情感色彩既受"这(个)"和NP等内部结构要素的制约,也有语境等外部要素的作用。同样可以表达贬责义的"你个+NP",和"这(个)+NP"的表达效果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能与程度副词组合的形容词、动词和名词具有共同的语义特征[ 程度义];[ 程度义]的隐显程度制约着两者的句法组合,[ 程度义]的隐显也会对名词的句法功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认知语法的理论框架下研究"给"字结构"NP1+V+给+NP2+NP3"的象征关系发现,"给"字结构"NP1+V+给+NP2+NP3"和其语义结构"施事+动作+与事+受事"之间的象征关系是通过"自主/依存联结"实现的.运用"新自主/依存联结"分析模型分析了"NP1+V+给+NP2+NP3"的语义合成过程,以期对其语义建构机制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蔡莉 《语文知识》2012,(3):36-38
句式NP1+V2+NP2中部分中心语为体词性短语NP2可以分裂移位到句首,部分则不能。文章从V2的语义特征和NP2的內部语义关系考察分裂移位的相关因素。分析认为当V2所在的句型与NP1+V2+NP2相符,NP2是以体词为中心的偏正短语,且语义类型均为受事和中性宾语时NP1+V2+NP2能进行分裂移位。此时,NP2內部结构还具有如下特征:NP2为限定性或描述性语义关系且中心语为实体名词,修饰语均对中心语有分类的区别性特征。最后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角度对分裂前后句式变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后项动词的语义特征对日语复合动词「V+切る」的多义性进行考察,进而探讨「V+切る」语义变化的机制。考察结果显示,「V+切る」经历了由具体的受事切断义向受事分离义,进而向受事变化终结义、施事变化终结义的词汇层面的语义扩张以及语法化后由动作终结义、变化终结义向程度极限义的句法层面的语义扩张过程。复合动词「V+切る」的语义变化机制不仅受到前项动词的影响,而且还与受事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动宾式被动有界结构是讨论认知上的有界在被动结构中的句法表现形式。动宾式被动有界结构在句法结构上对其组成成分述语和宾语有语义选择上的要求,具体表现为:动宾式被动有界结构中的宾语是有界的,同时它还应具有下列语义之一:施事、受事、处所、材料、工具,而充任动宾式被动有界结构述语的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应具有[+及物][±促变/移]的语义特征,而真正的有界受事宾语充任被动有界结构中光杆动词的宾语要受很大的限制。  相似文献   

10.
从语义指向看,"数量+NP1(和)NP2"结构存在数量单指NP1、复指NP1和NP2、综指"NP1(和)NP2"三种情况。本文讨论数量综指"NP1(和)NP2"时对并列名词短语"NP1(和)NP2"的要求。通过考察我们发现,数量结构综指时,首先要求NP1和NP2满足"同量化组合"与"共量化表达";此外,对其结构形式与语义也有一定要求。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句法——语义界面入手考察英汉结果构式的Rpastp制约,旨在借助词义分野和语义互动探究其语义缘由。研究发现:第一,过去分词承继了根词的语义结构,并对其进行凸显和侧重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语义结构:隐性[+事件]义和显性[+状态]义,两者在句法相关性和Rpastp制约强度上存在差异;第二,Rpastp制约是语义互动和竞争的结果,通常,过去分词的[+事件]义与结果补语的[+状态]义存在冲突,其[+状态]义惟有在认知外驱力压制下完全状态化并超越[+事件]义后方能与结果补语的[+状态]语义相容,形成合格句;第三,英汉结果构式中Rpastp制约强度因语法化差异而存在不同,汉语表现为强式,而英语表现为弱式。  相似文献   

12.
在“V单+NP”语块中,有的动词与NP之间具有语义内含关系,这种语义内含关系使得动词与NP在语义上形成依赖关系,从而有助于“V单+NP”语块的形成.语义自足性是动词与NP语义内含关系形成的深层制约因素,在词典对二者的释义中这种内含关系也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3.
Have使役结构呈现多种句法形态,已有研究指出其中被致使者多为人,且有意愿性,而且不同形态的结构有其典型语义特征。文章结合来自BNC的语料,对该结构句法、语义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have+O+PP出现频率最高;从语义成分[±HUMAN]、[±VOLI-TIONAL]考虑,该结构多见的意义组合是致使者[+HUMAN]/被致使者[—HUMAN],和致使者[+HUMAN]/被致使者[+HUMAN][+VOLITIONAL;]各种形态的语义特征比较复杂,没有典型性。  相似文献   

14.
"上学"义的"读"与各种名词结合的能力很强,表示的语义关系也是多种多样,有表示处所、目的、受事、时间的,也有表示等同等各种语义关系的.读小学、读中学、读大学与读研究生同属一个顺序义场.但实际上语义关系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5.
古汉语介宾结构"往+NP"①既可以位于动词前作状语,也可以位于动词后作补语.一般来说,语法形式和语义结构之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往+NP"作补语和作状语时在语义上的差异有三点:叙述者立足点不同,凸显的语义焦点不同,NP的语义角色不同.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语义角度考察一M+VP结构的语义特征,受[一+M]修饰的VP,其作用在于表达说话人对事物的评价;同时也考察了"一 M+VP"与"VP+一M"结构的不同;最后阐述了受[一+M]修饰的中心语VP的类型.  相似文献   

17.
比较而言,汉语动词"吃"的宾语语义类型十分丰富,英语动词"eat"的宾语语义类型则稍微简单一些. "eat"舍有破损义,因而能带结果宾语.汉语在句法上重意合的特质使它与重形合的英语相比能够获得更大的经济性,这是"吃食堂" "吃大碗"类动宾结构生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在交际中,我们常会使用"高于""大于"这样的"A单+于"结构表示比较,其中"于"的功能为引进比较对象.古代汉语中,表示比较义的"A单+于"结构其后的介词宾语"N(或NP)"多为体词性词语或词组;比较的对象包括人、事物等;该结构又可分为差比、异比、等比等类别.现代汉语中,表比较义的"A单+于"结构语法上常作句子谓语的中心成分,可带宾语;语义上,其结构之前的部分为被比较项,其后宾语为比较的参照项或基准项;语用上,体现反义词不平衡性的"A单"和"A单"是否具有"积极性"成为其使用频率高低的影响因素;韵律方面符合双音节韵律词的标准;认知方面体现了重新分析和组块理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构式语法的相关理论多角度地探究了现代汉语中常见构式“NP+好+V”的构式语义.“NP+好+V”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构式语义,体现了构式的多义性.但这两个构式义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而是紧密联系,一个构式义是对另一构式义的继承,二者属于次部分连接.“NP+好+V”的构式意义家族中存在着构式义的典型成员.  相似文献   

20.
"一个V"结构在荆门方言中常用来表示"一直/总是/经常做某事"义,其中"一个"相当于表示频率、时间、情态、语气的副词,在句中作状语,"V"具有[﹢口语化]、[﹢持续]或[﹢多次重复]语义特征,其后可以带宾语、补语构成动词短语,形成"一个VP"格式。"一个V"有完全重叠形式和不完全重叠形式,完全重叠形式具有加强语义、语气和情态描写的功能,不完全重叠形式可能引发歧义。"一个V"有两种否定形式,即"一个+不+V"和"不+一个+V",各有表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