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巢湖秧歌曲式结构基本可分为两种类型:单一部曲式和单二部曲式。曲式结构特点是:“起承转合”的性质骨架在乐段、乐句甚至在乐节之间体现明显;乐句结构具有非方整性、非对称性和字密腔长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巢湖秧歌基本是单声音乐体制,音域不宽,一般在八、九度之内,多是五声音阶。旋法变化丰富:以基本乐汇形式确定色彩框架,以功能音为曲调骨架,以色彩音小环绕上下级进方式,通过商音的结构功能角色转换,由一个色彩框架转向另一个色彩框架,从而结构旋律、推动旋律发展,旋律走向平稳下行。  相似文献   

3.
巢湖秧歌基本是单声音乐体制,音域不宽,一般在八、九度之内,多是五声音阶。旋法变化丰富:以基本乐汇形式确定色彩框架,以功能音为曲调骨架,以色彩音小环绕上下级进方式,通过商音的结构功能角色转换,由一个色彩框架转向另一个色彩框架,从而结构旋律、推动旋律发展,旋律走向平稳下行。  相似文献   

4.
论文讨论“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的“新秧歌”形态。话题集中在两点:一是“解放了的而且开始集体化了的新的农民”的艺术形态,涉及新秧歌的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创作和演出、新的形式和风格。二是代表现代民族歌剧的《白毛女》中,秧歌形式的利用和新文艺在创造“民族形式”中的效用与限度。  相似文献   

5.
论文讨论“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的“新秧歌”形态。话题集中在两点:一是“解放了的而且开始集体化了的新的农民”的艺术形态,涉及新秧歌的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创作和演出、新的形式和风格。二是代表现代民族歌剧的《白毛女》中,秧歌形式的利用和新文艺在创造“民族形式”中的效用与限度。  相似文献   

6.
陕北秧歌,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广场、街院文化艺术形式,它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它起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傩祭”。处于黄河中上游的陕北关中地区,人们历来就将给人们带来灾祸的魂灵称为“殃”。至今民间还传承有“躲殃”、“驱殃”、“起殃”等民俗事象,陕北秧歌正是“殃歌”的演变。盛唐以后。它不断吸收胡人的舞蹈、音乐、杂技以及民间武术等文化因素,从驱魔辟邪、娱神功能逐渐向娱人方面转化,并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成为人们庆丰收、祈吉祥的文化娱乐活动。20世纪30年代以来,其内容又有所创新,出现了现代秧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7.
蒲州伞秧歌作为蓬勃发展的民间舞蹈之一,承担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亮宝”的使命,却面临文化属性缺乏、本体灵魂缺失和艺术价值单一三个缺陷,导致其难以胜任传承任务。通过解析相互间的关系,理清了蒲州伞秧歌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从动作结构的提取、道具含义的明晰、民众思想的继承三个方面论述蒲州伞秧歌应有的内涵,重构其体系,推动实现蒲州伞秧歌传承“亮宝”文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陕北榆林地区“大场秧歌”,一般在广场进行,属全体秧歌舞队的集体舞蹈,是陕北秧歌最大、最为壮观热闹的一种表演形式。简述了榆林“大场秧歌”的现实形态,分析了大场秧歌声乐和器乐的艺术特征,并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特有的民俗风情、厚重的红色圣地文化三个层面展现了大场秧歌的历史渊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场秧歌发展的上行路线和下行路线.即塑造精品路线和大众健身路线。  相似文献   

9.
东北秧歌、陕北秧歌,安徽花鼓灯和云南花灯,是“北歌南灯”的重要代表。“北歌南灯”的舞步、舞姿等动律特征和舞具特征反映了汉族民俗舞的南北差异。同时,通过各地区民俗舞之间的交互影响甚至是直接的播迁、传承,又使“北歌南灯”在许多地方保持了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对于我国而言,陕北秧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其群众基础广泛,表现形式丰富,其起源于以往的傩祭,随着时代的发展,秧歌也有了明显的变化,逐步的由以往的驱魔辟邪转化向了娱乐方面,并且和劳动生产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成为了人们祈求吉祥、庆祝丰收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主要对陕北秧歌的起源、嬗变和其在舞蹈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推动陕北秧歌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东北秧歌和广场舞能够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广场舞是老年人的找回青春的生命律动,能够满足现代老年人的身心发展需求。东北秧歌寄托了老年人的专业舞蹈梦想,更容易促进老年人的情感交流。东北秧歌和广场舞分别在不同层面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2.
“汾阳磕板秧歌”是“汾阳地秧歌”的文场部分.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不少自主型创作的秧歌剧本.这些剧本大都取材于底层民众最真实的生活,反映他们最真实的情感、思想,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文学特色.在故事叙述上有直线式叙述、双线式叙述、非故事型叙述;在叙事手法上打破了故事本身的单一结构,并在切割、重组、交叉中完成叙述,表现出民间叙事文本独特的叙事美学价值,使“汾阳磕板秧歌”剧本呈现出较为丰富的意蕴.  相似文献   

13.
胶州秧歌是动律最复杂、韵律最浓郁、表现人物情感最丰沛的传统民间舞蹈。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胶州秧歌也应与时俱进,其创作应向现代舞借鉴,打破原有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作法,在保留原生态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意识创作出反映个人心态的“纯舞蹈”。  相似文献   

14.
祁太秧歌作为山西省重要的民间艺术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发展,祁太秧歌发展不乏出现问题,从新编秧歌戏《孟母三迁》获得成功来看,它给予了祁太秧歌的发展许多有益的思考,这就是要求我们仅仅抓住其中凸显的契机和机遇,不断将祁太秧歌的传承和发扬推向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沁源秧歌,又称"沁源小调",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戏曲.它以农村生活故事为题材,具有较强的娱乐与教育功能.本文从沁源秧歌的历史渊源、发展及现状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了如何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沁源秧歌,为进一步促进沁源秧歌的发展提供了有关建议和措施,对保护沁源秧歌等非物质遗产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北方秧歌文化是我国丰富民俗文化的一种,以其特有的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观察法对我国北方秧歌文化进行研究,分析其发展的价值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促进北方秧歌文化发展的途径,旨在为我国北方秧歌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东北秧歌历史悠久,是最具中国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为此,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论述了东北秧歌的发展及存在问题,结合时代特征,提出了东北秧歌传承的方向,以为进一步开发东北秧歌服务。  相似文献   

18.
“花灯秧歌”是流传于山西省临汾市安泽县唐城村的一种民间舞蹈,以花灯、秧歌和威风锣鼓的巧妙融合而独具艺术魅力.唐城“花灯秧歌”不仅道具独特,节奏铿锵,队形对称,形式丰富,而且特殊的产生背景和生存环境使其蕴含丰富的地域文化、舞蹈文化和民俗文化.在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分别对唐城“花灯秧歌”的地域文化特征、舞蹈文化特征和民俗文化信仰进行分析,为更好地发扬与传承这一艺术奇葩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巢湖方言属于“江淮官话”,因地处“吴头楚尾”之故,其方言词汇与普通话、周边地区方言相比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在词形、词义、词的结构方面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乃江淮官话洪巢片的典型代表。巢湖方言词汇成因有三:一是巢湖历史的文化传承;二是巢湖的人文民俗传统;三是湖山相依的地理环境。它们共同孕育了灿烂的巢湖文明,记录及反映民俗的巢湖方言词汇。  相似文献   

20.
本主要论述东北秧歌的产生、发展及其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