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评价指标体系设置,来全面反映我国高校信息化水平发展状况;井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对高校的信息化水平进行定量的测算,为高校的信息化水平建设提供了客观的评价、比较和分析的标准。通过测评,可以发现各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差距所在,便于取人之长,合理地吸收、利用他人的建设经验,全面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实现中国高校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教育"时代下信息化评价对于提高高校实验室信息化建设水平至关重要。依据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建立高校实验室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进而构建高校实验室信息化水平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实例验证该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实例分析表明该研究可以为高校实验室制定信息化发展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的权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化水平是反映高等院校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客观评价高校信息化水平需要科学地确定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的权重。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提出了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双一流”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评价“双一流”建设成效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举措,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动态监测是信息化时代教育评价的新范式。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在理念、机制和结果使用等方面体现了动态监测的适切性和有效性。为了构建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应以克服“五唯”顽瘴为目标,进一步强化建设过程监测理念;以加强评价诊断功能为原则,进一步优化动态监测体系;以落实“双一流”建设高校主体地位为重点,探索“监测—改进—评价”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何玉红  李鑫 《英语广场》2023,(5):103-107
“互联网+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会影响“互联网+教育”的融合程度。本文从智慧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在详细界定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要素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从5个方面分析了宁夏高校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研究发现宁夏高校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整体良好,但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信息化教学研究与创新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这为探寻高校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或发展路径提供了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学评价”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权重刚性、未能给出排名相对落后的高校的改进建议。针对此,文章运用仅有产出的多目标DEA模型提出测度高校产出水平的评价方法,并根据产出水平高低,对高校进行重新排名。该方法解决了权重刚性的问题,并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之上,给出了对评价对象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
高校科研评价机制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加强科研信息系统化建设对提高评价工作水平、工作效率和开放程度,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科研管理理念、信息化的进程等因素的影响,各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良莠不齐,除了小部分国内一流高校已初步实现信息化外,大多数高校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使用效率不高、发挥功能有限、体系亟待完善等问题。建议从高校内部管理出发,从科研信息关联性建设和打造共享的信息平台两方面夯实教师评价基础,从理念、制度和行为三个维度推进高校科研信息系统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农村信息化水平建设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发展“数字农业”的基础保障.构建农村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是实现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程度的有效监控手段针对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农村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将农村信息化水平具体化、数字化,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思路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从高校的战略目标出发,通过关键成功因素和主要流程分析,明确高校战略目标对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同时吸取已有的各种信息化评测理论和方法的优点,参考国外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和趋势,建立了一个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希望能探索出建立完善有效的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评价指标体系设置,来全面反映我国高校信息化水平发展状况;并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对高校的信息化水平进行定量的测算,为高校的信息化水平建设提供了客观的评价、比较和分析的标准。通过测评,可以发现各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差距所在,便于取人之长,合理地吸收、利用他人的建设经验,全面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实现中国高校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1.
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2021年“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与高等教育全面融合,智慧校园建设、教育云平台、大数据采集为智慧教育个性化发展创设条件。通过智慧教育视阈下高校教育智能评价模式建设前景分析,从平台、机制、团队建构等方面入手探索高校教育智能评价模式,设计智慧教育视阈下高校教育智能评价指标,以推动智慧教育理念、智能评价思维在高校教学育人各项工作实践中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2.
基于财务规范性检查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高校对于资产管理评价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资产配置合规性、资产使用规范性、资产处置的合规性、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合规性和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在多年管理实践经验及参加评审的基础上,分析了直属高校资产管理评价自评重点、主要内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对做好基于财务规范性检查评价的资产管理评价自评工作,提升高校资产管理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面向过程的学校信息化建设评价及成熟度模型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面向过程”的评价理念和评价原则指导下,构建了学校信息化建设成熟度(ICS—CMM)模型。该模型将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从低到高分成初始级、基本级、发展级和变革级四个层级,并从管理机制、软硬件环境、工具的应用水平和师资水平等四个核心要素入手,设置了18个关键过程域。这为测量某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水平提供了一个有序的级别,有利于我们关注核心要素,循环式的、整体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14.
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论述了建立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和原则,在对影响高校信息化评价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而讨论了指标权重的确定与标准化处理问题,并对量化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中国目前高校信息化的实际出发,在已有社会信息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了国外高校信息化评价体系的经验,并结合高校信息化水平测度和评价的一般方法与内容,提出了高职院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面向高职院校的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指标和评议指标。  相似文献   

16.
信息化水平是反映高等院校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客观评价高校信息化水平需要科学地确定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的权重。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提出了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关于我国高等学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前研究我国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目的是“描述系统状态”,相应的指标体系必须具备全面、精炼、求实3大特征。该指标体系应该包括组织体系、政策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培训体系4大部分。当务之急是提出恰当的框架,引导学校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肖斯敏 《考试周刊》2009,(44):151-153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教学手段,对多媒体教学水平的评价在高校评价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多媒体课件和教师教学水平是多媒体教学中两大评价体系。本文围绕“多媒体课件”、“课程”、“教师”、“学生”四点一线,以发展的教育评价观,建立科学合理的多媒体课件评价指标体系和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多媒体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以提高高校多媒体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9.
本科生教学评价是高校调控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部分异化的评价取向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哈佛大学博克中心的本科生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师教学监控、改进策略对于我国建设“双一流”高校,达成破“五唯”教师评价改革目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而,国内高校可通过探询全景式的学生评价策略,积极转变师生学习的范式,确立纠错机制、创造反馈文化,引入丰富的科学化手段来提升教学评价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对考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考核是高校研究生招生选才的重要环节,是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前提性保证。研究生招生思想政治品德考核目前存在千篇一律、缺少个性,方式陈旧、流于形式,考核单一、空洞抽象,一票否决、以偏概全等问题。在高校研究生招生中加强思想政治品德考核,是为党育人、为国选才的需要,是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需要,是维护高校学生稳定的需要,是破除“唯分数”评价的需要。新时代高校研究生招生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应秉承以德为先、全面测评的评价理念,实施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内容改革,推进“3+1”模式的评价程序,加强评价队伍建设,强化评价工作信息化,建立和完善相关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