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毛泽东思想从思想理论、社会历史实践和哲学的方法论基础等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从历史角度看,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阶段和环节;从实践角度看,毛泽东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丰厚的实践基础;从理论角度看,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思想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董妙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结合新时期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提出和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对新时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决定性...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正确认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是继毛泽东之后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再探索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4.
肖潇  肖新发 《培训与研究》2009,26(1):39-41,81
本文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主题出发,就现行教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章中对理论与政策关系的处理提出质疑,阐述了正确处理理论与政策关系的方法论原则,从而形成了关于改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教学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主题出发,就现行教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章中对理论与政策关系的处理提出质疑,阐述了正确处理理论与政策关系的方法论原则,从而形成了关于改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教学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
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概论”课的主题出发,就现行教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一章中对理论与政策关系的处理提出质疑和建议,从而形成了关于改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教学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邓小平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唯一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指导关系,邓小平本人有过很多论述。在知识经济时代初见端倪,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都在认真研究创新理论和对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及改革开放进行广泛创新的今天,深入研究邓小平进行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以指导在知识经济这个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广泛创新,无不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上具有高度一致性:毛泽东哲学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精髓、根本方法、唯物史观中的群众观点等问题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我们必须坚持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用以指导我们所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邓小平同志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运用和发展了毛泽东哲学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以及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本文谈谈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的角度,论述了毛泽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人,认为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经济思想,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产物,又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邓小平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前提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是邓小平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邓小平指出:“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么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邓小平文选》第3卷…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毛泽东同志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深入地研究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及时地总结了国内外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方针和政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这是毛泽东同志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保证。这里,我们就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中的几个主要问题,谈一谈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特征上来讲,在理论品质、历史任务、政治立场、社会理想、哲学基础等方面,具有一脉相承性。毛泽东思想中的建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突破”提法质疑苏戎安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关系,已成为全党共识,写进了十四大报告和党章。可是近年来我们的某些理论宣传中也流行着另一种说法,宣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乐思...  相似文献   

15.
胡占君在《中国革命史教学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原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中国革命史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有以下四方面作用:(一)有助于人们深刻领会和把握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革命史是一部特殊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材。其特殊性在于,它是从实践上纵向地、动态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一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革命史在一定意义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民族化和现代化的历史,是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主题出发,就现行教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章中对理论与政策关系的处理提出质疑,阐述了正确处理理论与政策关系的方法论原则,从而就改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肖新发  肖潇 《培训与研究》2009,26(10):51-53
本文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主题出发,就现行教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章中对理论与政策关系的处理提出质疑,阐述了正确处理理论与政策关系的方法论原则,从而就改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高校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于1992年11月27日~30日在山东省泰安市召开了“毛泽东思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会议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以下简称“特色理论”)及其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关于“特色理论”的历史地位,有两种不同的提法。一种观点认为,“特色理论”的形成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飞跃。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同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 ,总结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这在我国认识史上实现了又一次伟大的飞跃。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战略家和理论家。我们深切缅怀毛泽东就要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引我们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强大武器。它关系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前途,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作者撰写此文的目的,在于说明毛泽东生前为这一理论的创立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和为寻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可贵探索。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的指导地位,毫不动摇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