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高三进入第二轮专题复习之际,《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0年第3期“课例点评”栏目以吴文尧和王坤、黄安成老师的两篇高考复习课教学课例,作为“课例大家评”素材,“引发大家对高考复习课解题教学的深入思考和研究”,这一“为中学数学教学服务,为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品提升服务”的互动举措,受到一线教师的普遍关注和欢迎.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贵刊的《课例点评》栏目我每期必认真阅读,总是有选择地吸收和利用.但是有一个问题常常困扰着我,就是好多优秀的教学设计无法在自己的课堂上得到有效的使用.原因有两个,一是我们的学校是一所农村普通中学,教学设施相对落后,到目前为止只有电子备课室,真正的多媒体教室正在筹建中;二是我们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大量优秀课例的教学设计拿到我们课堂上使用并不合适.而读完安凤吉老师的课例后,忽觉眼前一亮,尤其是三个预案很有特色,自己恨不得马上活学活用.恰逢学校让我开学初上一节示范课,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节内容,并灵活地运用了安老师的教学设计.实施的效果比预期的目标更好.下面结合自己上这节课的体会对安老师这节课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刘亚平老师的《课例:“余弦定理”的教学》是一节特色鲜明、难得一见的优秀课例,读后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课例当中教学语言的幽默风趣、生动活泼,既展示了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也使数学课不再单调与枯燥.此外,在课题引入的新颖性、定理证明的独特性、习题选择的层次性,以及挖掘数学知识前后的联系等方面都做出了有益的、成功的尝试.仝军老师对这篇课例的成功之处做了非常精彩的点评,可以说,刘亚平老师的课例与仝军老师的点评相得益彰,均值得一线教师反复品味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说课”刍议云南省会泽二中张国坤陕西师大罗增儒教授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6年第12期上发表的课例点评《愿说课活动更加繁荣》一文,简明地介绍了说课活动的起源和发展,指出说课是安排在备课之后上课之前由执教者向听课教师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的...  相似文献   

5.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0年第三期刊登的课例“余弦定理(第一课)”一文,作者是利用一般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的关系得到定理的,对学生来说,这样设计适合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作者充分认识到了直角三角形与一般三角形的联系,并从勾股定理出发来设计整个课例,很显然,这比直接把坐标法  相似文献   

6.
刊于《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 0 0 0年第 7期“课例点评”栏目中的《课例 2》 ,笔者非常佩服澹台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的做法 ,读后收获颇丰 ;然而 ,亦有两点想法 ,在此提出向澹台老师求教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课例2》中 ,虽然学生的积极性比较强 ,但是学生一直是受老师问题的牵引 ,被动地解决问题 ,能否让学生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呢 ?比如 ,澹台老师问学生一元二次方程必须满足哪三个条件 ?这为学生思考问题定出了框框 ,限制了其思维的广度 ,能否改成“哪些条件 ?”…  相似文献   

7.
由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陕西省教育厅教学研究室主办的“陕西省第一届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示范、观摩研讨会” ,于2 0 0 1年 6月 9日~ 1 0日在西安远东一中召开 .来自全省各地的数学教研员、数学教师 2 0 0余人参加了会议 .陕西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王林生、副处长王跃生 ,省教科所党组织书记张长安、副所长王安秦到会并讲话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杂志主编石生民到会表示祝贺 .陕西师大教务长、数学系教授罗增儒到会对 9位教师的示范授课和说课进行了现场点评 ,并作了《应如何进行中学数学的教学和研究》的报告 ,受到与会代表…  相似文献   

8.
“2013年度北师大版《数学》全国实验区交流研讨会”于2013年11月22日在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举行。会上,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青年教师王全上了一节“余弦定理”公开课,课后罗增儒教授做了即席点评,现将课例及点评整理如下。罗教授在互动点评中提出了评课最关键的“两个视角”和“一个观念”,并结合该课例的教学实际做了具体的评课示范,希望大家认真一读。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一课例及其点评,能给课例研究的活动开展和质量提升带来更多思考与启迪。  相似文献   

9.
我的教学生涯是伴随“课例点评”成长的,我1996年参加工作,“课例点评”也于1996年创设。拜读优秀的教学设计,聆听名家的精辟点评,是我每月的必修课,纵观十年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的栏目更替,“课例点评”以她特有的魅力独树一帜,成为《中数参》的品牌栏目,她以朴素的课堂教学实际,居高临下的点评理念,为广大一线教师开辟了钻研教材教法的实用园地.但玉不掩瑕,在众多的课例点评中,仍有一些脱离实际,不够完美的课例或点评,我不揣浅陋,分别从课例设计与例后点评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课例点评”之“美丽错误”,只期望“课例点评”栏目越办越好。  相似文献   

10.
近日,笔者执教了《伯牙绝弦》一课,王崧舟老师对这一课作了精彩点评。王老师认为,这一课给我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普通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范式,他对这个基本范式、典式作了概括说明。笔者就王老师的点评,结合自己这一课的教学体会来谈谈文言文教学的"四步曲"。第一步:读通在上课时,老师对读通文言文作了两个环节的安排:1.请同学们认真地把课文读几遍,读准字音,并注意停  相似文献   

11.
近期,《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刊)2010年第8期刊登了《一节“用含30°的直角三角板拼多边形”的活动课》供全国数学教师参与点评研究,并于第11期刊登了11篇研究该课例的文章.细细品味这11篇文章,对该课例的点评观点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形容实不为过.  相似文献   

12.
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的“‘一元二次方程’课例大家评”活动中 ,我的课例作为“有特色”的四篇课例之一 ,发表于该刊 2 0 0 0年第 7期 ,接着在第 1 1、1 2期又集中刊发了全国各地众多数学教育工作者对四篇课例的评论文章 .所刊文章既有对课例的由衷赞美 ,又有对不足之处的中肯批评和合理建议 ;既有理论上的深入探讨 ,又有实践上的各抒己见 ;既从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所刊课例做出了精辟的分析和点评 .读之使人感到如春光般温暖 ,又如久旱甘霖般畅快 ,久久难以忘怀 .现就我个人的观点并结合大家的评论谈谈我对这次活动以…  相似文献   

13.
在2006年《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初中版)1~2期上,笔者以《敢于放飞》为题,点评了刘冬梅老师执教的"圆的面积"一节课,将刘老师那节课的全过程概括为悟、摸、猜、做、推、练六个字,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新课程的理念.今年,沈茂宏老师在上海市竹园中学青年教师课  相似文献   

14.
我的教学生涯是伴随“课例点评”成长的.我1996年参加工作,“课例点评”也于1996年创设.拜读优秀的教学设计。聆听名家的精辟点评,是我每月的必修课.纵观十年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的栏目更替,“课例点评”以她特有的魅力独树一帜,成为《中数参》的品牌栏目,她以朴素的课堂教学实际,居高临下的点评理念,为广大一线教师开辟了钻研教材教法的实用园地.但玉不掩瑕,在众多的课例点评中,仍有一些脱离实际,不够完美的课例或点评,我不揣浅陋,分别从课例设计与例后点评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课例点评”之“美丽错误”,只期望“课例点评”栏目越办越好.  相似文献   

15.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 996年首创“课例点评”栏目 ,至今已有八年 .在“课例点评”八年的成长中 ,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罗增儒教授对栏目的倾心关注 (参见文 [1 ]~ [1 2 ]) ,南京大学哲学系郑毓信教授对栏目的指导和建议 (参见文 [1 3 ][1 4][1 5 ]) ,尤其是广大数学教师和教研人员的热情参与 ,使得“课例点评”栏目已经超越了创办的初衷 ,在数学教育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并承载着越来越多的数学教育功能 .由于栏目紧贴教学实际 ,展现鲜活的数学教学 ,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和操作性 ,“点评”深刻透彻 ,既深化了教学实践的认识 ,又学习了…  相似文献   

16.
2007年第12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刊登了沈为慧老师的《学生教我解读(孔子讲学图〉》一文,同时还发表了陈亚东老师的《从学生教我解读(孔子讲学图〉看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及开发》一文。前者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读《孔子讲学图》的精彩课例,后者是对课例的点评以及由这一课例所引发的思考。笔者认为,沈老师对课程资源的敏锐把握,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切实关注,对学习主体的充分尊重,令人折服。  相似文献   

17.
本期的“课例大家评”有两篇课例,一篇是王坤老师、黄安成老师的《反代置换法的应用》,另一篇是吴文尧老师的《以点带面,融会贯通——“点到平面的距离”教学实录》.这两篇课例的内容都是关于数学复习课解题教学的,选自本刊“2009年中学数学解题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选择这样内容的两篇课例让大家点评,基本的思想是配合当前的高三复习课教学,引发大家对于高考复习课解题教学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6期刊登的高中文言文教例研讨《〈秋水〉课堂研究性学习案例》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令人耳目一新。之后,田福春老师以《有益的尝试,可贵的探索》一文点评该课例,突出肯定了该课例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并从三个方面作了具体的点评:一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先进,教师有着勇于实践的精神;二是教师的教学设计精当;三是教师适时引导得好。而笔者认为,该课例在以上三方面均有不足,注定这性学习切忌无功而返张宏伟篇文言文的学习学生会无功而返。首先,教师的教学思想的先进与否,并…  相似文献   

19.
20 0 0年第 7期的《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刊登了四位老师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课例 ,正如编者按所言 :“虽非尽善尽美 ,但各具特色” .这节课的任务是引入一元二次方程 ;让学生知道整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含义 ;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可以看出来 ,这四位老师为了上好这一节课 ,做了细致的准备工作 ,设计了合理的教学程序 .在教学中 ,他们以学生为主体 ,不断启发、引导学生 ,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同时 ,学生思维活跃 ,发言积极 ,完全掌握了课本所要求的内容 ,教学效果良好 .从课例中可以看出 ,展示…  相似文献   

20.
仔细揣摩课例《让学生尝试“由失败走向成功”的研究过程———一节研究性教学的课堂实录》(见《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 0 0 3年第 9期 ) ,深感其“平淡之中见神奇” ,更觉得其“厚实”、“大气” .在欣赏、感叹之余 ,冷静一想 :课例中的学生是由失败走向了成功 ,课例中的老师也因此而成功 ,但如何促使更多的学生和老师走向成功 ,这不正是本次课例大家评的根本目的吗 ?基于此 ,我们需要分析课例成功所在 ,探究其成功原因 ,寻求课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1 成功之处无疑 ,课例中教师教学的成功 ,正在于学生“由失败走向成功” .而学生的成功则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