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科学技术的价值之争主要包括价值中立论和价值关联论两种观点,前者日渐式微,后者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同。从今天的事实来看,这一争论集中体现在现代科技与其价值的关系问题上,处处彰显着现代科技的伦理气质以及人类对现代科技发展的期盼与希望,由此也为现代科技伦理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今天,面对现代科技带来的严峻风险和伦理问题,现代科技伦理要肩负起研究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关系、现代科技伦理的基本原则和规范、科技活动主体道德这三重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
风险社会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世界的基本语境和人类的生存方式。科学技术在这个语境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困境:高度现代化和高度风险的困境、科技伦理面临的困境等,其根源在于技术和资本的互动产生了风险社会的人为不确定性、全球性和复合性,只有将科学技术的反思和批判统一于资本批判,树立"以人为本"的资本伦理价值观,对科技伦理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走出科学技术的困境,跨越风险社会。  相似文献   

3.
廉佳 《科技风》2012,(17):219
当代人类幸运地生活在史上最前沿的高科技时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生产、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工具,科技的发展给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创建了更丰富、更坚实的基础.但是,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给人类带来了诸多问题和灾难.也就是科技异化问题危及了人类的生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削弱了人类的主体地位,给人类社会现存的文明框架和伦理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解决科技异化问题是尤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当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在日益改变着世界,但由于人们对科学技术工具理性的无限制滥用,使得科学技术的发展离开了道德的制约、伦理的引导,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类自身等伦理实体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科学技术发展中蕴含着一些高风险,给人类文明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而使科技风险问题成为人类文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为了防范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风险危机,就必须唤醒人们的伦理觉悟、伦理生态意识,进而构建稳定的伦理-科技生态,从而使人们在充分享受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方便的同时,也拥有一个和谐的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的显现、科技风险责任主体的缺失、科技风险与效益中的公平性等问题在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现实生活中引发了各种伦理问题,导致了一定程度的伦理困境,对于这些困境的解决,既有赖于建立起新的应对科技风险的伦理观,同时也需要构建科技风险治理的伦理调节机制,并通过具体措施使其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6.
现代科学技术,t9发展在人类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带来人类丰富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伦理的困惑与精神的失落.科技发展呼唤法治,法治则以伦理学为道德基础.没有伦理的指导,科技发展就失去了方向.制度建构也丧失了基础.功利主义作为重要的一种伦理学流派,对现代社会起着重要影响,其理论可为科技立法提供思想资源.古典功利主义发展至今,其优势和缺陷都为科技立法带来了启示.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的副作用,诸如核风险、基因工程风险等科技风险,对现代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潜在的威胁或破坏作用,构成了现代社会日益严重的危机.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对科技风险的规制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20世纪科技社会形象的变化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四个方面概括20世纪科学技术社会形象的变化:科学和技术日益一体化,对社会生产的影响愈来愈大,科技社会化与社会科技化,科技与社会关系日益密切,科技价值的非中性化,科技的客观权威性受到挑战,科技是福源还是祸根,科技的是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引发了对科技发展的思考,科技事业不应成为私有后业,应该承认人类思维方式的片面性,应充分认识人类的知识水平的有限性,要充分认识科技伦理问题的重要性和严峻性。  相似文献   

9.
生态环境危机的实质与生态伦理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环境危机是人类错误的价值观导致的;是人类消费需求增长而引起的对自然的过度开发而造成的毁坏;是建立在工业革命基础上的经济活动和科技发展所造成的恶果;是由社会本身所带来的问题。生态伦理的价值取向:科学技术应该造福于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应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改善;需要改变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观念,重新确立人对自然的价值标准;科学技术必须有利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现时代的科学技术已波及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人类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并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产生深刻影响。相应地,也就形成了人-科技-社会-自然之间多层次的道德与利益关系,当这种道德与利益关系出现冲突时,就会引发出伦理问题。 当前,随着科技的日益壮盛,科技伦理问题层见叠出,从不同层面表现出来,科技人员的伦理责任问题也日渐突显。  相似文献   

11.
科技资源的管理与共享利用是促进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科技资源整合作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而科技评估是科技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和手段,评估结果对于加强科技资源投入的顶层设计和宏观调控,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与探讨基于科技资源管理与共享的科技评估发展与实践,将有助于中国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和科技评估体系的完善,有助于中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中俄科技潜力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文栋 《科学学研究》2005,23(2):220-224
应用层次分析法对中俄科技潜力从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科技意识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俄科技合作有助于俄罗斯科技发展走出困境及加速中国科技潜力提高,文章深入讨论了未来中俄科技合作的方向和领域,并就促进中俄科技合作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旨在探索信息时代科技情报工作的发展新模式。[方法/过程]分析了我国科技情报工作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讨论了将科技情报工作融入于科技档案工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了科技情报工作在科技档案知识管理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融入于科技档案工作的科技情报工作模式。[结果/结论]科技情报工作需要融入于科技档案知识管理的知识积累、知识组织、知识评价、知识发现、知识开发、知识服务等环节,在促进科技档案知识资源利用的同时,提升科技情报工作自身的质量与水平。  相似文献   

14.
2010年起,我国在科技人才政策的调整中进一步强调和保障了女性科技人才的作用和地位,力图通过政策调整,改善和促进女性科技人才在我国科学界中的地位,这些政策的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取得一定成效。分析近年来我国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奖励、杰青基金获得、两院院士性别比例等现状,可以初步评价我国女性科技人才政策的实施效果,并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发展对区域知识经济增长具有强有力的支撑作用。通过对科技金融内涵的界定和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的互动耦合关系分析,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并运用我国省级区域统计数据,对其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市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大部分省市科技金融滞后于科技创新发展;东、中、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差距较为显著。据此给出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构建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的目的在于准确评估院所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院所的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本研究选取与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密切相关的典型指标,建立量化比较的考评指标体系,并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院属各单位科技创新考评为案例验证了其科学合理性,期望能够给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科技成果表观水平"的概念。论述了表观水平流行于科技成果评价的原因,运用表观水平进行科技评价存在的弊端以及提高科技成果质量的对策。指出科技评价可以发现差距,有差距就会产生"势能",科技奖励是将"势能"转化成"动能"和动力的外在条件;只有正确评价才能正确鉴别,才能奖罚得当,才能正确引导;制度改革应以科技评价和激励政策为主线,从上到下的各种制度都应围绕这条主线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8.
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科技金融内涵的界定和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相互作用分析,揭示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机理,构建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子系统有序度模型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并基于2000-2010年我国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发展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该模型具有一定普适性,可为国家及地方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提供科学方法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分析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系统的自组织特性,将科技创新产出能力、公共科技金融资金规模、市场科技金融资金规模确定为系统协同演化的序参量集合,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系统协同演化模型。基于黑龙江省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发展数据,运用协同学绝热消除法,识别出科技创新产出能力是黑龙江省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系统协同演化的序参量,由此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杨维平  吕娟  朱世清 《现代情报》2011,31(12):87-89
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科技查新服务的历史与现状,并以扬州大学为例,阐述了科技查新服务工作的发展历程、建设思路和取得的成效。提出了大学图书馆开展科技查新服务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