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我国乡村旅游正在兴起,赣闽粤边客家乡村旅游的资源十分丰富而独特,旅游资源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因此,客家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其开发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2.
乡村旅游在旅游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在赣闽粤客家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时间并不长,寻找到大力发展客家乡村旅游的有效对策,对于推动客家乡村经济发展、提升客家乡村精神文明程度,保护客家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赣闽粤客家旅游资源的开发已历经数十年,至今仍处于各自为政、互不关联的境地。为了发挥客家独特的旅游优势,构建赣闽粤客家文化旅游圈势在必行。旅游圈的打造需要启动崭新的思路和范式,引入"文化丛"和"前台""后台"概念,将客家旅游"文化丛"区分为"前台"和"后台",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和经营,有助于厘清客家旅游资源的不同种类和品位,建立众多主题鲜明的相互补充,相互依存和融合的文化圈。相对应"前台"和"后台",可以铸就观光型和体验型的客家旅游发展模式,而以家庭为主题的旅游开发具有极为广阔的前景,是客家旅游开发可持续的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4.
针对台湾与赣闽粤客家产业生态系统探讨,先以台湾苗栗客庄茶与陶客家文化的产业为研例,对未来的新海上丝路的客家产业生态策略发展提出论述。为了使其能够永续发展,进以提升台湾与赣闽粤之间客家文化产业生态系统对于未来利基者策略的制定,彼此呈现客家文化跨海大长廊(赣闽粤三省)的结构,与台湾客家文化产业亮点技术与创意产业呼应,对于台湾与赣闽粤客家文化产业物竞天择的认知、基因的调整,以及预期未来演变与适当的操作与控制提出论点。  相似文献   

5.
客家乡村旅游产业及市场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复杂性,其演变发展是大量动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此,从时间与空间两个角度入手,阐述了客家乡村旅游发展的时空演变;围绕外部动力与内部动力两个方面,分析了客家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基于资源、市场、消费者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提出了客家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建议,包括提高特色旅游资源挖掘利用的整体质量、注重客家乡村旅游品牌形象的市场维系、坚持以游客需求为导向的旅游发展原则,旨在推动客家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  相似文献   

6.
赣、闽、粤边区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地理区域和社会空间,有着特殊的区域人群和文化。这里既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也是畲族人口最多的地方。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畲族与客家人及其先民共生、共聚、共融,为赣闽粤边区的开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共同打造了绚丽多彩的“客家文化”。由此,赣闽粤边区的畲族与客家及其相互关系,也成为学界长期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7.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伴随着中央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为了更好地得到赣闽粤边区民众的认可和支持,就需要很好地了解当地社会和文化.为此,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做了大量的农村调查,特别是对赣南、闽西的集中调查.从空间区域上来看中央苏区与赣闽粤边区这个客家大本营地区大致吻合,换句话说就是,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做的农村调查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客家社会的调查,因而这些调查对研究20世纪初期赣闽粤边区的客家社会与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客家民系形成发展过程中,有两个历史时期赣南起了关键作用。一是南宋时期,这一时期湘赣闽粤边区的百姓和蛮獠多次联合进行反抗封建官府的斗争,其中心舞台在赣、汀二州,所以起事者通常被称为"赣寇"、"汀寇"或"汀赣贼"。这时的汀赣两州之地,犹如一座大温床,积极孕育着汉族的一个新的民系———客家民系的诞生。二是明中叶,湘赣闽粤边区再次爆发大规模的畲汉人民大起义,王阳明出任南赣巡抚,剿抚并用,平定了起义,并采取措施,促成大量畲民转化为客家人。在这一过程中,赣南是湘赣闽粤边区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对客家民系迅速发展起到了中枢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客家文化旅游开发中,旅游扶贫既是应有之义,也是一项重要任务。苏家围是典型的客家传统乡村,在苏家围景区开发过程中,当地的旅游扶贫工作颇有成效,也存在着认识不到位、利益分配不公和扶贫方式单一的问题。在总结苏家围旅游扶贫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在客家文化旅游开发中,"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是其旅游扶贫模式,改变村民观念、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促进社区参与、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是客家文化旅游的扶贫工作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乡村旅游开发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旅游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黑龙江省乡村旅游的开发己经迈入了快速发展的行列,但仍然存在着开发层次低、规模化效应差、可持续动力不足等问题。为了更好的开发黑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本文对黑龙江省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对应策略。  相似文献   

11.
客家是中国汉族中一个独特的民系。其所处闽、粤、赣边区是典型的山地丘陵地带,素有“八山-水-分田”之说。明清时期,客民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垦荒辟地,开发物产,兴山利;积极发展纺织业、制瓷业和矿业等手工业;开展商业贸易,促进了市镇的繁荣,形成了客家地区的早期经济开发格局。  相似文献   

12.
随着“客家热”的兴起和持续,各地客家县市都充分抓住机遇,争先发展本土客家文化旅游业,以此带动经济发展.作为客家祖地的宁化,拥有着丰富的客家资源,可发展却处于初级阶段,远低于其它客家县市的发展.本文从宁化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出发,浅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加快发展宁化客家文化旅游,带动GDP增长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应用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对闽粤赣边客家地区——龙岩、梅州、赣州三市旅游合作的共生条件进行分析,从共生行为模式和共生组织模式探讨闽粤赣边客家地区旅游合作模式。并从整合旅游资源、共同开拓客源市场、共建基础设施、信息共享、构建旅游产业协作区等方面,对该区域对称互惠共生及一体化共生模式的构建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客家方言与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共同词语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探讨客家方言与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共同的词语。客家先民由北往长江以南迁徙就进入了百越族群的居住地 ,尤其是到了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带后 ,曾与畲族有过一段时期的共处。今天客家话中有些无字可考的语词 ,在百越语中可找到音近义同或音合义通的说法 ,可能是古百越语留在客家方言中的底层成分。而一些有字可考的相同说法 ,则当为少数民族语言向汉语借用的结果。本文在音义论证的基础上 ,考释了客家方言与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共同的词语 55条。  相似文献   

15.
以闽粤赣经济协作区13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从旅游现状竞争力、旅游环境支持力、旅游竞争潜力三个方面出发,对各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价,找出差异与优势。针对闽粤赣13市的旅游竞争力呈现出福建沿海地区较强、广东沿海地区较弱、内陆地区居中、大部分城市实力一般的格局,各市政府应提高时发展旅游业的重视程度,加大时旅游软硬件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同时各市应加强旅游合作,整合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6.
闽粤赣边区在行政上隶属于福建、广东、江西三省,是汉民族客家民系最重要的聚居地。闽粤赣边区盐粮问题由来已久,粮食方面,闽西、粤东均缺粮,赣南盛产粮食。食盐方面,当时食盐由国家统销,汀食福建盐,赣南食淮盐。而潮盐优质廉价,汀、赣二州百姓,都喜食潮盐。盐制的不合理和粮食分布的不匀称的状况构成了闽粤赣边区的盐粮流通。清代闽粤赣边区食盐贸易频繁,米盐贸易成为闽粤赣经济区域商品贸易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该经济区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客家菜的形成及其特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客家菜起源于赣闽粤三省交界区域,明清时期自成体系、独树一帜,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其味型以咸辣醇厚见长,清淡味重兼具;原料以禽畜、河鲜、山珍蔬果为主,广取博采;烹制技法众多,精妙而独特;其人文内涵丰富,美食名食众多。  相似文献   

18.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在融合北方中原文化与南方土著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传统优势地域文化."世界客都"梅州是客家文化中心,有着丰富的原生态的客家文化资源,需切实保护好这一宝贵的人类精神财富,建立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同时梅州生态优良,旅游资源丰富,将客家文化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突出"生态"和"客家"特色,不仅能弘扬客家文化,打造"千里客家文化长廊",而且能使游客感受客家文化脉络,构建"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提升梅州客家文化旅游整体形象和品位,促进梅州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乡村旅游已成为城市居民出游的首选方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旅游业新的增长点。本文在阐述黔南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分析黔南乡村旅游的现状,探讨黔南乡村旅游的发展道路,并提出了黔南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闽方言是广东三大方言之一。总体而言,粤语作为强势方言,对闽、客方言有较明显的影响。但在局部地区,闽、客方言对粤语亦不乏反作用力。运用大量方言材料,结合历史人资料,试图初步揭示闽语在广东特定的环境中对粤语的反作用力,分三部分:一、广东闽方言的分布;二、粤方言语音中的闽语成分:三、粤方言词汇、语法中的闽语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