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公民参与是公民负责任地对社会公共生活的参与,是现代民主社会的基本运行方式,对公民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提高公民基本文化素质的同时,提升公民的公民意识、参与态度、公民参与的认知能力和行动能力,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校德育中实施参与式公民学习,通过构建学校民主生活和开展面向社会的服务性学习,促进学生的公民参与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公民社会逐渐形成、公民意识逐渐觉醒的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公民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具备一种建构能力,使学生能够建构自己的公民身份,进而能够建构公民社会,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成为公民的教育”是一种直面我国现实的、具有创生取向的学校公民教育新理念.“成为公民的教育”落脚于学校日常教育实践,创建班级公民武生活,让学生在班级中正如“公民”一样生活.“成为公民的教育”是在创建班级民主法治的公民式生活中完成的,即:通过班级自治与民主,实现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通过班级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培育学生的法治精神;通过参与班级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通过班级公民式生活体验,使学生自主养成公民能力.  相似文献   

3.
叶飞 《全球教育展望》2011,(8):65-69,59
缺乏公民的主体性参与,公民教育极容易产生"疏离"的状态,即公民知识与公民实践、公民个体与公民社会的分裂与脱离。这种"疏离"状态由于违背了公民教育的实践属性和主体参与性,因此并不利于公民品质的培养,反而将阻碍健全的公民品质的成长。基于此,有必要建构一种参与式的公民教育,通过引导受教育者参与到学校公共生活、社区公共生活以及更为广阔的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之中,来促进他们的公民知识、公民理性、公民价值感和公民行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公民教育从"疏离"走向"参与",可以更好地体现公民教育的实践本性,促进公民教育的实践回归。  相似文献   

4.
公民能力和民主政治是紧密联系不可分的.公民能力是公民在民主政治下的政治参与的能力.因此没有民主政治就不会有公民,更不会有公民能力。民主政治相对于专制政治而言,主要的区别是其合法性的来源不同:专制政治的合法性来源于“上天的神”,而民主政治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的同意,即统治者的统治建立在被统治者的同意基础之上。因此,民主政治要获得和维持其合法性就得有广大的社会成员的政治参与,这样一来。公民能力就成为公民参与政治的一个重要因素。公民能力强就会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促进民主政治的完善和发展;反之,则会阻碍民主政治,甚至出现威权政治。同时,民主政治也会为公民参与政治提供制度保障和组织载体,提高公民能力。  相似文献   

5.
公民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中的一个经典话题。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来看,公众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管理的大幕已经拉开,在数据集巨量出现、信息高度量贩化的大数据时代,必然要做好对西方资本主义借助信息数据流对我们“西化”的准备。这种政治参与建立在特定的政治生态之上,要有效地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构建良好的公民政治参与秩序,有必要完成对中国公民身份的构建,这是实现公民积极、有序的政治参与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分析了公民参与所具有的价值,即公民参与蕴含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统一,为追求个人利益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公民参与蕴含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有利于达成共识、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进而揭示了社会民主进程与公民参与的本质联系,即公民参与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公民参与是实现公民权利的基本途径;公民参与可以使公共政策更加科学;公民参与可以有效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同时,社会民主进程能够激发公民参与的热情;社会民主进程能够提高公民参与的能力。最后,提出了培养公民参与精神的三个主要途径:教育灌输,舆论引导,实践养成。  相似文献   

7.
在杜威思想体系中,民主生活方式是民主的真正内核,民主生活共同体是社会的理想形态。学校公民教育是维护和建设民主社会的重要手段,而公民教育的有效实施要求学校成为民主生活共同体,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理智地参与社会的能力和习惯。主动作业的引入,使学校教学富于社会精神;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有助于学生的规则意识发展。我国公民教育应重视杜威思想,基于学习方式变革、学校管理民主化两大路径,将学校改造成为民主生活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公共政策的内涵可以从静态与动态两个层面进行考察,它具有权威性、工具性、多样性等特点.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主要途径可以分为制度内途径与制度外途径.受到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滞后、法制建设不完善、决策主体缺乏民主参与、公民参与渠道很少、选举制度不完善、基层民主和政府的决策机制不完善、有组织参与程度低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公民在参与公共政策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普通公众多是着眼于个人利益、不能着眼于公共利益,公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等,都制约了公民在参与公共政策上作用的发挥,影响到我国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进程.要推进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应从制度建设、拓宽公民参与渠道、进一步扩大基层直接民主、提高公民法治意识以及培养公民参与的能力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参与式公民学习以公民参与实践为基础,引导公民积极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当中,从而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公民品德和公民实践能力。参与式公民学习克服了公民知识与公民实践、公民个体与公民社会的分裂状态,可以更好地实现前后者的有机融合。基于此,参与式公民学习可以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公民教育通过搭建公共参与的实践平台能够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公民品质。参与式的公民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公共生活以及学校领域外的社会公共生活当中,建构积极的公民参与,最终实现公民教育的目标和使命。  相似文献   

10.
民主国家是现代化的政治前提。民主国家的建构离不开民主参与,即民主观念指导下的公民参与。其中,民主观念是民主国家建构的动力源,公民参与是民主国家建构的政治保障。而公民的民主观念和政治参与不是凭空出现的,二者与公民及其教育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并且需要公民教育的积极推动。可见,民主国家是考察现代化进程中公民教育功能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1.
以公民参与的概念为基础,从公民参与的意义、主体客体、类型和形式、结果等方面对国内学者关于公民参与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提出公民参与是公民或公民组织通过一定的形式,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一种民主表达过程。公民参与作为公民表达政治权利的方式,有利于促进民主发展,同时能有效地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根据参与力度的强弱,公民参与可分为直接参与与间接参与。  相似文献   

12.
参与式公民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它是发展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维护个体权益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公民教育成效的根本保障。为此,学校应注重课堂教学生活、学校管理生活、社会公共生活的参与式建构,为学生积极创设参与公共生活的机会和平台,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公民品质的成长。  相似文献   

13.
学校公民教育不仅要讲授和传递公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公共生活的空间,通过公共生活的交互性平台来培养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当代社会在生活方式上已经逐渐从传统的"私己生活"向现代的"公共生活"转型,这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生活实践的基础。学校公民教育应当依托于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型,为学生建构出公共生活的实践平台。在具体的教育策略上,学校公民教育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公共生活策略,主要包括学校领域内的民主管理策略、社团自治策略,以及学校领域之外的"小社区"生活策略和"大社会"生活策略等,来培育和锻炼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民行动能力,提升学校公民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消弭欧盟民主赤字的尝试中,欧盟机构实现了对公民社会价值的重新发现,<欧盟宪法条约>以及后来的<里斯本条约>写入了有关参与民主原则的表述.本文指出,欧盟有关参与民主的讨论与实践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其一,欧盟关注的不是每个公民的直接参与,而是通过公民社会组织实现的间接参与;其二,欧盟不是把参与作为面向单个公民的内在价值,而是把参与作为提高复杂治理机制中的问题解决能力的一种工具.正是这些特征决定了在欧盟这个特殊构成体中,参与民主只应且只能是代议制民主的补充,而非替代.  相似文献   

15.
公民教育当以培养时代公民为目标。公民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时代不同,公民的身份和素质要求不同。公民不是臣民,就在于他是一个权利主体;公民不是私民,就在于他参与公共生活。不同时代公民公共生活性质和范围不同,当代公民不仅生活在民族国家内,还生活在公民社会和全球社会中,因此,当代公民应当是权利公民、国家公民、社会公民和世界公民四重身份的统一。公民教育应该在个人生活、国家生活、社会生活、国际生活中培养具有公民知识、能力、德行、能力的复合型公民。  相似文献   

16.
电视真人秀是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电视节目之一,它成功将人们拖入了由电视媒介主导的"民主"狂欢浪潮之中。真人秀的发展过程是全民娱乐精神的高度呈现,也是公民意识觉醒和民主参与能力提升的过程。电视真人秀呈现出了公众通过新媒体参与事件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事件走向的民主动态,于是公民意识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  相似文献   

17.
网络民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网络民主参与的特点以及网络环境中公民参政议政的现象及在参政议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探讨了政府应对网络民主参与的对策。政府部门一方面要承担起网络基础设施的硬件任务,完善软件系统,为网络民主参与提供平台;另一方面面对网络民主参与出现的种种问题,政府应给予及时的处理与反馈,加强政务的公开和透明,实现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和加强公民的网络民主参与。  相似文献   

18.
进入21世纪以来,公民核心素养培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教育重视,提升公民核心素养也已成为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核心素养培育是当前我国转型期人才需求现状的重要议题,也是中学政治课程建设不能回避的问题。当前我国公民核心素养培育应该突出核心价值观培育、民主参与素养培育、理性人格素养培育、宽容与合作能力培育四个方面。中学政治课程应该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方面思考公民核心素养培育框架,突出公民政治素养与民主参与能力培养特点。  相似文献   

19.
公民精神是指公民具备良好的公民常识,且具有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态度和能力表现,主要包括积极维权意识、自觉履行义务意识、严格遵守规则意识、主动的公民自治意识四大方面。培育中国公民精神,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同时可以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如理性选择制度的"行动者与制度互动"的思想。一方面,公民要养成自主批判和积极行动的公民精神,坚决维护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另一方面,国家要改革完善宪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公民精神提供健康的成长土壤。  相似文献   

20.
网络问政是我国民主建设进程中的热点问题,通过借鉴《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并进行修订,并构建了网络参与中的公民媒体素养胜任力指标体系,为提升我国公民媒体素养的水平与网络问政能力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