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债权不可侵性理论源于实践。目前通说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侵权行为法向合同法渗透。另外,基于权利不可侵性理论,引申出债权的不可侵性。为了解决这一理论与债权是相对权理论的矛盾,通说认为这一理论是对债权相对性理论的突破。但是权利的本体性权能,即受领权能,决定了债权不可侵性理论是对债权相对性理论突破的说法存在不妥。通过对债权客体的分析,说明第三人侵犯的实质上不是债权,而是债权人的人身自由权,所以,债权不可侵性的说法和权利不可侵性的说法存在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2.
债权不可侵性理论源于实践。有关债权不可侵性是否存在的争论曾在理论及司法界存在很长时间。通过对债权的相对性分析,我们发现债权不可侵性与债权相对性并不矛盾。债权具有不可侵性是债权的固有属性,不是相对性原则的突破,也不是债的效力扩张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第三人侵害债权的理论渊源直接来自债权的不可侵性,而债权相对性原理是建立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最大障碍。债权不可侵性对债权相对性的超越便成为第三人侵害债权得以成立之关键。  相似文献   

4.
第三人侵害债权说认为债权与其他任何民事权剃一样具有不可侵犯性,当债权人的债权受到债之关系以外的第三人侵害时,债权人有权获得法律上的救济.作者认为第三人侵害债权理论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无论是从相对性突破说、权利不可侵性说,还是从相关国家地区立法实践来看,均说明该理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存在明显不足,"第三人侵害债权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5.
第三人侵害债权是指债的关系以外的第三人故意实施侵害债权人债权并对其造成损害的行为。虽然债权是一种相对权,但债权本身具有不可侵性,可以作为侵权行为的客体。我国应借鉴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明确界定第三人侵害债权的构成要件,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作为失信惩戒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失信惩戒连带责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使民事执行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失信惩戒连带责任因涉及到与债权无关的第三人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用债权物化理论来解释,突破了债权相对性,颠覆了民法的平等性。而债权的不可侵性理论在不否认债权相对性的前提下可以解释失信惩戒连带责任制度,同时通过增设审核程序、强化通知程序、完善救济程序的方式完善失信惩戒连带责任制度在法律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杨楠 《河南电大》2008,(1):32-34
第三人侵害债权说认为债权与其他任何民事权利一样具有不可侵犯性,当债权人的债权受到债之关系以外的第三人侵害时,债权人有权获得法律上的救济。作者认为第三人侵害债权理论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无论是从相对性突破说、权利不可侵性说,还是从相关国家地区立法实践来看,均说明该理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存在明显不足,“第三人侵害债权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8.
合同基于债权是相对权,也具有相对性。随着经济发展和交易繁荣,合同的相对性在近现代有扩张的趋势。合同相对性的扩张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我国的民事立法和司法应顺应这一趋势。  相似文献   

9.
试论侵害合同债权的侵权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法理论界一般认为,合同债权的效力仅存在于特定的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它是一种相对权.因为侵权行为的客体只能是绝对权,所以合同债权不能成为侵权行为的客体.但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第三人侵害合同债权被排斥于侵权法之外,不利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也不利于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所以,在总结和吸收现行各国有关立法经验的基础之上,建议在将要制定的民法典中对侵害合同债权的侵权行为制度作出一般性规定.  相似文献   

10.
债权,系特定当事人之间得请求一定给付的法律关系.债权人仅能对债务人主张基于债的关系而生的权利,对第三人则不得主张.债权是相对权是民法学界的普遍共识.其相对性在权利主体及客体方面都有显著的表现.然而,晚近立法也使债的相对性受到了突破,即使债权表现出一定的绝对性,“买卖不破租赁”便是其中著例.本文试图论述债权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及其各自表现.  相似文献   

11.
第三入侵害债权制度是近代债权制度与侵权制度结合的产物,它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契约相对性原则的束缚,赋予债权以权利的绝对不可侵犯性,并藉此给予债权人以最为周全而充分的保护,而我国现行立法并没有明确规定第三入侵害债权制度。通过对第三入侵害债权的主观方面和主体的重点分析,着重阐述了对第三入侵害债权的救济,力图更清晰地界定第三入侵害债权制度。  相似文献   

12.
债权相对性原则是古典契约法的基石,整个司法体系都在此基础上构建。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债的效力呈现扩张的趋势,债的相对性也得到了突破。本文从分析债权相对性的内涵人手,具体探究了债权相对性的各种突破和扩张之情形,提出债权相对性的突破只是债的相对性的例外,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公正、达成利益平衡,而不是否定或推翻债的相对性,更不能因此而否认债权与物权的区分实益。  相似文献   

13.
不可译性问题历来是人们探讨的热点,与语言不可译性相比,文化不可译具有相对性。通过分析文化不可译的成因,指出文化不可译存在相对性。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目前存在的不可译现象终究会成为可译的。  相似文献   

14.
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给传统民法确立的债权相对性原则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现实的需要,各国立法者使债权规范在某些相关领域突破了相对性的束缚,赋予债权以某些物权的效力,债权的效力呈扩张性的发展趋势。债权相对性的变化反映了私法社会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配偶权是一种绝对权。作为一种特殊的身份权,其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表现出配偶权的双重特征。这是由于配偶权的内容繁杂的特性所决定的。所以侵害配偶权的主体不仅是有配偶之另一方,还有配偶之外的第三者。作者着重对侵害配偶权的配偶另一方及第三者的法律制裁方法,以及对受害之配偶一方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途径做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6.
债的相对性是债法的重要理论基础。随着市场经济中交易的发展,债的相对性在某些方面有了一些突破,主要表现为债的保全、涉他契约、债权物权化等方面。债的相对性的突破,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公正、达成利益平衡,而不是否定或推翻债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17.
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近年来在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主要原因在于该制度跨越了合同法和侵权法两大领域,对传统的民法理论提出重大挑战。传统理论认为债权系一种相对权.债权人只能向债务人请求履行债务,如果债务人不履行赁务。债权人只能向债务人请求承担违约责任,而不得向债的关系以外的人主张任何权利。但是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第三人侵害债权的案例,迫切需要立法予以明确规定。19世纪末以来.各国均逐步突破债的相对性.通过立法、学说和判例逐渐对第三人侵害债权予以承认。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承认这一特殊侵权类型.但是在具体构成要件上尚缺乏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在大多数国家的法律体系中都已得到了正式的确立,在保障债权人权益领域已发挥重大作用。但我国法律并未正式确立该项制度,其中最大的障碍是对传统理论债的相对性的固守,导致债权不能成为侵权行为的客体。债权作为一种民事权利,不能仅因债权的相对性而排除了侵权法对其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债权侵权行为是在价值观念由个人权利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化的进程中,为调和维护交易安全与保障行为自由之间的价值冲突而受到关注的。债权因其固有的不可侵性而能成为侵权客体。债权侵权制度在各国的立法中已得到普遍承认,在我国应将其确立下来。成立债权侵权行为应俱备以下五个要件:合法债权、侵害者为第三人、行为违法、主观故意、造成损害结果。对于债权侵权民事责任的承担应以直接侵害的不同而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20.
绝对与相对的内涵至少有五种(1)相对性指有条件性,绝对性指无条件性;(2)相对性指暂存流动性,绝对性指永久不变性;(3)相对性指有尺度选择性,绝对性指无尺度选择性;(4)相对性指有比较选择性,绝对性指无比较选择性;(5)相对性指具体性,绝对性指抽象性.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绝对与相对的区别也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