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手机上网成瘾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手机上网的日益普及,手机上网成瘾成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新动向.手机上网成瘾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经济承受力等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亟须建立国家、网络、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有机结合的立体模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手机上网观,远离手机上网成瘾.  相似文献   

2.
如今,手机不只是用来通话和发短信,它已经体现出电脑的功能.短信、彩信、彩铃、手机聊天、微博、微信、手机文学、手机报等众多新兴手机文化样式走入我们生活,弹跳于人们的指端.这种由"拇指"推出的崭新文化现象——"拇指文化",更是引人关注. 据报道,2011年国内手机用户总量已达到9.3亿,且手机上网用户数已超过3.9亿.到2013年中国手机网民将达7.2亿人(机),将超越电脑网民数.手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相似文献   

3.
中职生手机依赖现象普遍,量表检测结果显示,中职生病理性手机网络成瘾群体检出率达20.8%,男生比女生的手机网络成瘾现象严重.接受调查的中职生每天使用手机时长超过7小时的占72%,沉迷内容主要是玩游戏、聊天、看视频.中职生手机网瘾检出率高,与其个体特点、环境因素等相关.可以从内部动机和外部规范两方面着手进行中职生手机网络成瘾的干预,将手机应用到教育教学上.  相似文献   

4.
NEC 十戒     
2006年11月,NEC手机退出2G及2.5G手机市场. 由于目前中国尚未开展3G业务,因此,NEC不再继续推出2G以及2.5G手机新品的这一决定,也就意味着作为日系手机最后希望的NEC手机,也将退出中国手机市场.在去年12月份,松下手机宣布将全面退出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海外2G、2.5G手机市场;而在今年2月份,三菱在华的手机企业——三菱数源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也宣布撤销在华手机部门,并且退出中国手机市场.可以说,在中国市场主流的GSM领域,日系手机可谓全军覆没.而在CDMA领域,东芝也早已退出在华手机市场,而仅存的京瓷占有的市场份额也少得可怜.  相似文献   

5.
采用手机依赖问卷筛选出27名手机依赖者(实验组)与27名非手机依赖者(控制组)为被试,以手机使用相关线索词、网络使用线索词与中性词为实验材料,采用情绪Stroop范式考察手机依赖者对手机使用相关线索的认知加工偏向.结果发现:(1)方差分析结果上,手机依赖组对手机使用线索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网络线索词与中性词,非手机依赖组未表现出差异;(2)在手机使用线索词上,手机依赖者反应时显著长于非手机依赖者,而在网络线索词、中性词均未出现差异.表明手机依赖者对手机使用相关线索存在显著的加工偏向.  相似文献   

6.
手机消费成为中小学生新的消费项目,由此也出现了由手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中学生携带手机有其积极的意义和作用,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弊端,从整体结果来看,允许中学生携带手机到校弊远大于利,必须对校园手机进行有效管理.要把禁止学生带手机到校明确列入校规校纪,使之成为对中学生的一种管理契约.同时学校对学生的手机管理必须注意为学生的必要通讯提供条件、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并予以宣讲贯彻、注重教育的方法与技巧、对违规手机的处理要做到程序公正等策略.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研究中学生手机依赖情况,探讨中学生手机依赖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结果显示中学生手机依赖者达15.2%,男生手机依赖显著高于女生,高中生手机依赖高于初中生.手机依赖与应对方式中逃避、发泄情绪、幻想否认等呈显著正相关,与问题解决、积极地合理化解释呈显著负相关,与人格中的适应性呈显著正相关,与开放性呈正相关,而与道德感呈显著负相关.中学生手机依赖对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需要全社会共同协作,引导中学生合理使用手机.  相似文献   

8.
手机电视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已经渐渐被多数受众所熟知、接受.与传统电视相比,手机电视具有即时性、移动性、互动性等诸多优势和特点.因此,传统电视的节目样式并不完全适用于手机终端,这就需要针对手机的自身特点,为手机用户量体裁衣,制作出更适合手机电视的节目样式.与此同时,在手机电视节目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技术是否支持,节目成本...  相似文献   

9.
2013年全国大纲卷作文考试从命题形式上看,仍是新材料作文,延续性明显,体现了保持试题相对稳定的特点.命题材料是一篇关于"归还手机"的现实故事性短文.故事人物有尚先生、年轻人和记者.尚先生的故事是"丢失手机——寻找手机——拿回手机";年轻人的故事是"捡到手机——存留手机——归还手机";记者则是"串联人物".手机是两人故事的结合物,也是美好人性的见证物.  相似文献   

10.
近来,笔者处理了一宗住宿生在网吧遗失手机后遭到拾获学生勒索的事件,此事引起了笔者的反思.尽管学校再三强调禁止学生带手机、玩手机,但校园里仍随处可见学生玩手机的现象,且有快速上升的趋势.本文试从农村中学住宿生沉迷手机这一侧面探究住宿生沉迷手机的现状、成因及巨大危害,提出相关的有效教育策略,旨在为矫正住宿生沉迷手机的行为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董岩 《华章》2011,(11)
手机是数目巨大的消费类电子产品.随着手机制作成本的不断降低,中国的手机拥有率逐年上升.而以手机为平台的Java游戏开发,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和发展前途.本文寻根溯源,将Java游戏的开发背景、开发平台、制作过程、实用步骤做出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2.
采用孤独感量表、负性情绪量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359名大学生进行测定,探讨三者关系.结果表明,手机成瘾在性别、专业、是否独生子女及生源地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孤独感、负性情绪与手机成瘾均呈显著正相关;负性情绪在大学生孤独感和手机成瘾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孤独感和负性情绪是影响手机成瘾的重要因素,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干预可以从降低孤独感、改善负性情绪入手.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学习悄然成为时尚.手机因其随身、智能和小巧等特性被大学生广泛用于移动学习.适度使用手机对大学生的移动学习大有裨益.但是,由于部分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力双重弱小,当前校园里出现了严重的“手机沉迷”现象.手机沉迷不但影响到大学生移动学习的成效,令移动学习推动者因噎废食,影响移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手机沉迷还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适应等产生不良后果.所以,必须对之采取有效引导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一、设计原由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手机已经变成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信息交流工具.但手机对于主要任务是学习的高中学生而言,的确是一大"祸害".现在的手机简直就是一台微型电脑,上网、聊天、游戏、影视等等一应俱全,它对高中生的诱惑是巨大的.而高中生的自我控制力比较差,有的学生上课就偷偷玩手机,不认真听讲,长期下去致使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有的学生晚上不好好按时休息,拿出手机聊天、游戏或者看电视剧,影响第二天的学习;有一些学生甚至在考试时利用手机作弊等等.由于手机更新换代非常迅速,学生之间还会形成一股新款手机攀比风.所以进行一次"高中生不带手机进校园"的主题班会是十分必要的,不带手机进校不仅有利于端正校风、学风,更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网民数量共计5.13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这中间学生用户占30.2%,人数达到1.55亿.中学生在学生手机网民中占60%,并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主要用途是手机即时通信,如QQ、微信,其次是微博、游戏、视频,最后才是阅读和查资料.手机上网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网络正影响甚至改变着我们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调查了安徽省内高校大学生手机使用的基本特点.方法被试为合肥市四所高校在校大学生,采用自编问卷的形式.结果大学生普遍拥有手机;一半大学生普遍的手机价位区间是在1000-2000元之间;手机的功能用途主要为打电话、发短信、上网、玩游戏和聊天五个方面;大学生手机使用存在一些问题:开机时间过长,频繁查看手机的人数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7.
随着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手机的不断普及,现在中学生普遍都持有手机.手机作为通讯工具,给学生与家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联系带来了方便,然而随着学生中手机的广泛使用,一种由于对手机过分依赖而形成的现代心理疾病--手机依赖症也悄然出现了.  相似文献   

18.
(一) 近来,越来越多的同学拥有手机.一部分同学认为,手机可以用来和家长、同学联系(communicate),还可以听音乐、照相.又有一部分同学认为每天都会见到家长和同学,没有必要用手机联系,而且使用手机对学习有影响.请根据以上内容,写一篇80词左右的短文,谈谈你对学生使用手机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普遍存在手机依赖的现象,对其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学习、课外活动和社交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对大学生手机过度依赖的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减少手机依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手机化存在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高度依赖手机并频繁使用手机,以致离开手机就无法生活的一种"人机一体"状态.这种状态对大学生的学习、心理、行为、观念以及身体产生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大大增加了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和复杂度.反思现行的大学生管理范式,探索其走向,对于开创手机时代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