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3 毫秒
1.
为了客观评价和比较分析中国省域自主创新能力,先建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再应用理想解法对2010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分类比较分析,并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差异原因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省级区域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地域差异化明显,总体而言,东部地区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最强,其次是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较弱。  相似文献   

2.
尹宽 《唐山学院学报》2019,32(1):99-108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我国31个省市2000-2015年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估算,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这16年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处于上升态势,原因在于我国技术进步率的提升;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是得到改善的,西部和中部下降的原因在于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下降;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上看,技术引进、自主创新能力、对外开放水平和政府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正,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产业结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统计学上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创新发展绩效是区域创新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基于湖南省各市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构建创新发展绩效的评价体系,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湖南四大区域和14个市州自主创新发展绩效水平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显示四大区域创新发展水平由高到低排名分别为长株潭地区、洞庭湖地区、大湘南地区和大湘西地区。总体而言,区域创新发展水平相对不高,地区差异较为显著,其中长株潭地区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其他三大区域创新具有一定的"外溢"效用,但其外溢效用有限。因此,提升湖南创新发展整体实力,必须缩小区域创新差距,进一步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合理配置创新要素,实现区域差异化创新。  相似文献   

4.
以西部大开发五年多来的教育发展为背景,采用德尔菲咨询法,调查了国内30位专家对区域教育发展战略选择和西部教育政策调整方向的意见。多数专家认为,在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上,应当均衡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及高中阶段教育,非均衡地调整高等教育布局,促使国家扶持、东部地区支持与西部地区自身努力有机结合,坚持走区域特色发展、分类推进的路子。在西部教育政策的调整上,要加强中央政府政策与西部地方政府政策之间的配套;进一步协调部门政策,以切合西部教育发展实际;加强中央政策的法律支撑体系和良性运行机制建设;采取不同方式处理东、中、西部及西部内部地区之间的关系;健全投入体制,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5.
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源动力和助推器。文章基于我国2015—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熵权法,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五个维度对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在指标测度基础上,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GMM模型,实证分析文化产业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结果表明,文化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稳健性检验下这一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文化产业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具有明显区域差异性,在东部地区的影响作用远大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鉴于此,文章提出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引导东部地区主动帮扶、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加强学习借鉴,促进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等政策建议,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动能。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6—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定基极差熵权法测算了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泰尔指数、核密度估计法分析了区域差异和动态演变。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及三大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水平都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区域差异性明显;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内差异,且地区内差异和地区间差异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全国及中、西部地区未出现多极化现象,而东部地区存在明显的多极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是区域生态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决定条件。以中国31省市自然保护区代替生态旅游资源,建立生态旅游资源本体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赋权并构建省域生态旅游资源本体价值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在生态旅游资源规模与质量上西部省份优势突出,东部较差,中部省份居中;而在生态旅游环境质量方面,东部省份最优,西部次之,中部省份最差,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旅游资源本体价值指数以云南、西藏和湖北位居前三,总体上仍表现出西部省份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以省区为单位,选取数量和质量两指标,对我国旅游节庆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衡量,发现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沿海地区高于内陆地区,且旅游节庆的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旅游产业状况、旅游资源禀赋都具有明显的正相关.结合具体情况,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选取12个原始指标对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各个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不均衡,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弱,由此提出了提升西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DEA-BCC模型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效率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我国整体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效率不高;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规模效益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出现规模效益递减,西部地区出现规模效益递增;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部分地区相较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经费投入不足;我国大部分地区公用教育事业费开支过大,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同时,东部地区也表现出基本建设费开支过大的问题。基于实证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议:我国应优化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布局;合理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支出结构;适当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  相似文献   

11.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产出的重要基地,其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分析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6年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变化规律,可以探明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显示: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增长态势,东部地区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最大,主要得益于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区域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有所下降,逐渐趋于σ收敛;全国及其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现象。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的科技创新效率,建议从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缩小科技创新效率地域差异、提升科研项目质量、建立完善的科研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2.
基于DEA模型,对我国各地区的大企业技术创新溢出效率进行测算,得出不同区域的大企业的科技创新溢出作用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大企业集团的技术溢出效率整体最优,技术与规模效益均有效的地区数目达到2/3;西部地区进步显著,技术与规模效益均有效的地区数目达到半数,说明东西部差距有望缩小;中部地区则表现平平,其非技术有效的地区几乎均为规模效益递增,且接近中部地区总数的半数,说明中部地区在大企业发展方面要加大投入.  相似文献   

13.
运用2011-2018年我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和北京大学编制的普惠数字金融指数,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对于我国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显著提升我国区域创新效率;从数字金融维度上来看,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对于区域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显著,但是数字金融的数字化程度对于区域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分区域来看,数字金融对于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要优于中西部地区,覆盖广度对于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要优于使用深度,而中西部地区正好相反;数字金融对于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基于地区市场化程度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单门槛效应,数字金融对于区域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只有在跨越相应的门槛值后才能发挥作用,而且该作用随着门槛变量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建构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的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国内省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的进行时空差异分析。研究发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在省域上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中间高两边低的特点;省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中南部省市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相对上升,中北部和东北地区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相对下降;高等教育强省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强且较为稳定;经济强省的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较强且较为稳定。影响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的因素包括经济、历史、政策、地理、制度五个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从上网人数、上网人数占该地区总人数的比重及变异系数几个角度,衡量、分析我国东、东北、中、西部地区之间以及各区内省份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东部地区各省份间鸿沟很大,中部地区内较平衡;中部和东北地区代表性较好;西部地区各省份数字鸿沟也很明显。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内房价持续性上涨尤其是局部地区房价出现阶段性大幅增长的现象及其可能引发的经济社会问题引起广泛重视。通过对2000—2010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27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各地区居民收入差距与房价变化率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进一步采用LSDV法对以上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中国总体上及其东、西部地区收入差距与房价波动呈明显正相关,中部地区却不明显,表明房价波动的收入分配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因此,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除抑制投机需求外,更应注重解决其根源性的收入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且不同的区域应当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7.
选取区位商指数作为测度指标,对1997—2010年我国31个省市旅游产业、星级饭店和旅行社的集聚水平进行定量分析。运用面板数据协整检验、估计分析与因果检验,考察全国范围内以及东、中、西部旅游产业集聚及其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全国大部分地区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呈逐年提升的态势。东部地区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整体上明显高于中、西部。旅游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与此同时,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全国范围内以及东、中、西部旅游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不同方向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1—2010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Stata软件实证研究发展入境旅游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国家整体层面上,发展入境旅游对地区经济的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从区域层面上,东部地区发展入境旅游对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系,中部以及西部地区同样存在上述正向影响关系,但中部及西部的这种正向影响不如东部地区明显。针对上述问题,东部地区应积极开展入境旅游,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中部及西部地区应该在发展入境游的同时,积极鼓励并推动国内游刺激地方消费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9.
工业的快速发展是影响气候恶化的主要因素,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提高工业废气污染日益严重背景下的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对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引入方向距离函数和ML指数对2004—201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进行度量.发现:东部地区的工业环境技术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考虑污染物后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高于不考虑环境约束下的情形.全国大部分地区工业生产效率受技术进步推动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