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的地理方位是用东、南、西、北表示 ,在古代则以“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来代表。如南京的玄武湖 ,位于钟山之后 ,故东晋初年被称为北湖。“玄武”在我国古代神话中通常指北方之神 ,其具体形象是龟的身上缠绕一条蛇。因此 ,玄武湖实际上是北湖的意思。此外 ,唐朝长安的玄武门也是指北门。青龙是东方之神 ,例如位于东海之滨的历史名镇青龙镇。此外尚有青龙河、青龙塔等 ,都代表着它们的位置在东方。朱雀是南方之神 ,我国众多旧城的南门均以朱雀冠名。金陵的朱雀门、朱雀桥 ,长安的内街朱雀门等 ,都是历代著名的古迹胜地。…  相似文献   

2.
现代的地理方位是用东、南、西、北表示,在古代则以“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来分别代表东南西北四方。“青龙”在我国古代神话中通常是指东方之神。如位于东海之滨的历史名镇青龙镇。此外有青龙河、青龙塔、青龙港等,都代表着它们的位置在东方。“朱雀”指南方之神。我国众多的旧城南门均以朱雀冠名。如金陵朱雀门、朱雀桥、长安的内街朱雀门等,都是历代著名的古迹胜地。“白虎”是指西方之神。古人因“白虎”含有贬义,所以以其作地名的甚少,常用于禁入之要地之名。如《水浒》中高衙内为霸占林冲之妻,将林冲骗入“白虎节堂”来加罪…  相似文献   

3.
1、神物表示法。即用神话中的神代表地理方位:青龙代表东方。朱雀代表南方,白晓代表西方,玄武代表北方。如位于东海之滨的历史名镇青龙镇,表示其位置在东之意,古代宫城南门称作朱雀门,也是以方位命名的。  相似文献   

4.
现在的地理方位是用东、南、西、北表示。在古代则用“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来代表方位。青龙是东方之神,代表东方。如谚语有“左青龙,右白  相似文献   

5.
四兽 在古代神话中,苍龙(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合称为“四神兽”。古人将它们与地理方位一一相配.称作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班固《白虎通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我国古代宫城的四方城门和街道桥梁、湖泊等也常用四神兽来命名,如长安、金陵的北门都叫玄武门。  相似文献   

6.
四方神是中国道教中的神仙,保护一方,以壮威仪。所谓四方神,是指青龙孟章神君,守护东方;白虎监兵神君,守护西方;朱雀陵光神君,守护南方;玄武执明神君,守护北方。不知是天意巧合,还是人为跟风,只是一夜风吹过,中国大  相似文献   

7.
在南岳衡山风景区入口处大石牌坊檐下, 有一大型汉白玉横额, 额中图形甚为怪异, 人多困惑不识, 其实这正是形乃朱雀的南岳山徽。朱雀又称 “朱鸟”, 本为南方七宿之名, 后为道教奉为南方之神, 又将其与南岳联系起来, 作为 “五岳真形图”中的南岳之形, 遂成为公认的南岳山徽。其中具有奥妙的中华文化学、民族学意蕴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语第一册选用了毛泽东的两首词。第二首是《采桑子·重阳》,上阕第四句是“战地黄花分外香”。课本是这样解释的:“[黄花]菊花。菊花秋开,秋令在金,故以黄色为正,因称黄花。”这个解释有错误。“秋令在金,故以黄色为正”,这个解释不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五行之说,除中央戊己土外,其余俱能表示四方四时,都有色彩和所代表的动物。如东方为春,甲乙木,色彩为青。《水浒传》中吴用布五方八卦阵时,用大刀关胜为主将,着青衣青甲,动物图腾是青龙;南方为夏,丙丁火,色彩为红,用秦明为主将,因其绰号为“霹雳火”,着红衣红甲,动物图腾是朱雀;  相似文献   

9.
扁舟 《中学科技》2023,(22):8-11
<正>朱红色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色彩之一。在我国古代,配色是以正色、间(杂)色来区分的,正色就是原色,朱红色为正色之一。古代原色以黑、赤、青、白、黄作为色彩象征,分别对应“阴阳五行”学说中的水、火、木、金、土五行,称为五色体系。古人认为五行是自然万物本源的五种元素,一切事物的形成和相互关系都可用五行来解释。在汉代阴阳五行中,朱红色象征朱雀,为南方之神。  相似文献   

10.
西汉“博山炉”,其盖雕镂成人兽出没的重重山峦,上部铸层层嶂岭,山下饰青龙、白虎、朱雀.云气等花纹。焚香炉内,缕缕轻烟酷似云气缭绕于绵延起伏间,渲染出大自然的一派勃勃生机。象征着山能藏纳散发“生气”,“生气”又称“元气”,为天地万物之源。它无形而又存在,阴阳之气蒸腾交汇得雨,雨在地中流动成为生气,生气再造化出万物。故生气源于阴阳之气,并终归于彼,这便是我国古人的风水理论——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五行生克。  相似文献   

11.
人们为什么把一切物体统称为“东西”?我国古代把木、火、金、水、土称为“五行”(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把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称为“天干”,又把“五行”、“天干”对应起来,组成“五方”。即: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己士。可以看出,东方属木,可以代表—切植物,如花草、树木、疏菜、庄稼等等:西方属金,可以代表一切金属矿物,如金、银、铜、铁、锡等等;南方属火,火是一种化  相似文献   

12.
《建塔者》是台静农的第二本小说集。对这本小说集的历史评价,历来都不高,“生活不足”、形象“苍白”(唐弢语)可视作代表。在分析其产生的广阔的时代背景后,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建塔者》确如著者所言,留存了那“大时代的一痕”;它在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文学社会学意义;《建塔者》与《地之子》的联系及前者对后着的延伸;《建塔者》是“革命文学”的早期文本,它有着“革命文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春来福到     
“福”字,在我国代表福气、福运和幸福。每逢春节,无论城乡,许多人家都要倒贴“福”字,以祈求喜庆吉利,福运到来。关于春节贴“福”的来历,我国民间流传着三个美妙动人的传说。一说源于周朝的姜子牙。姜子牙(即姜太公)封神时,他的老婆也来讨封。姜子牙说:“你嫁到我家,我穷了一辈子,看来你是个穷命,就封你为穷神吧!”姜子牙的老婆不知穷神是好还是不好,只求有个“神”字就心满意足了,便高兴地问:“封我为穷神,那我蹲在啥地方?”姜子牙说:“有福的地方都不能去。”这事传了出去,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写了“福”字,贴到门窗上,用以驱赶穷神。从此,…  相似文献   

14.
之乎者也     
太祖皇帝①将展外城,幸朱雀门,亲自规画②,独赵普从幸。上指门额③问普曰:何不但书‘朱雀门’,须着‘之’字安用?普曰:语助。太祖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相似文献   

15.
论周代天神性质与山岳崇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代天神崇拜的天就是山岳崇拜,他们以为天神就居住在山岳之上,故称之为“天室”山。周代天神是周族的部族神,认为他们的祖先神死后都升到天上,实即天室山上。周人称嵩山为“天室”,但同时他们又把此山称为“崇”山(嵩、崧同),“崇”即“宗山”之义,亦即文献中的“冢山”。“崇山”就是指死去的祖先神所聚集的宗堂、宗室。所以天神-山岳崇拜的性质实际上就是祖先神崇拜。东方殷人及其后人表示敌忾时用箭射盛血的革囊以示“射天”,这正好反映了两种文化的冲突和对立。天神-山岳崇拜主要盛行在西北地区,这也代表了炎黄文化神权崇拜的特点。周代的天神-山岳崇拜以豫西太行山为线遍布黄河中游及上游地区,这也正好是我国平原与高原山岳的分界线。周人克商之后,就形成以中岳嵩山为主的五岳崇拜。战国时代以来,周室及中原国家衰落,代之而兴的是东方的泰山与西方的昆仑山崇拜  相似文献   

16.
册二页七一。李处全《水调歌头&;#183;上马趣携酒》:“上马趣携酒,送客古朱方。”注:“朱方:古称南方的朱雀方,为南方之神。《礼记&;#183;曲礼上》:‘行,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即指南、北、东、西四方星宿的位置。”按:误,此指江苏镇江,春秋吴地,齐庆封奔吴,昊与之朱方,今江苏丹徒县,昊朱方地。“好在中泠水,击楫奏伊凉。”注:“中泠水:指中流清泠泠的泉水。”按:不确切,此指镇江中泠泉,一作中襦水,原在长江中,有东、西、中三泉,为水之宜茶者,有人以此为天下第一泉。  相似文献   

17.
在秦陇文化中有一特殊讲究,即无论尊贵卑贱,遇到疾病,常在患者身上按不同方位画或写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以禳之;并在画象上涂硃砂用来象征太阳,名之曰“驱邪”。兼赋咒诀:“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日神坐在你上方,各显其能除魍魉。”任何民俗事象的产生,其原初形态必然蕴含着一个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具有本质的概括性。秦陇民间的这一“驱邪”方式也毫无例外地反映了这种特点。我们如果做点破译,就  相似文献   

18.
重评“五四”前后的“东西文化论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四”前后,以杜亚泉、梁漱溟为代表的东方化派和以陈独秀、胡适为代表的新化派围绕东西化问题展开过一场大的争论。争论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东西化差异的性质,新化派认为是“古今之别”,而东方化派认为是“中外之异”;二是新旧化的关系,新化派主张“弃旧图新”,而东方化派主张“新旧杂揉”;三是中国化的出路,新化派主张“化取代”,而东方化派主张“中西调和”。从学理上分析,新化派和东方化派的主张都是正确与错误并存。分开来看,它们构成悖论,合而视之,则又互为补充,形成辩证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青鸟     
此诗用了不少典故。“青鸟”,是中国神话中西王母的使者。通常理解为理想的代名词,也可认为是“一种永恒、高洁悠然的境界”的代表。“邱比特”,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如果有谁被他的箭击中,谁就可得到爱情和幸福。“玛门”,基督教所说的金钱之神。  相似文献   

20.
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金陵五题》中的一首著名绝句。“乌衣巷”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秦淮河的南面,朱雀桥附近。三国时,这里是吴国守卫石头城(金陵)的军队的驻地,因为士兵都穿乌衣(黑衣),故名乌衣巷。“王、谢”是东晋王朝把持朝政的两大士族,代表人物是晋元帝时宰相王导、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当时这两大士族都住在乌衣巷。作者写此诗时,东晋已灭亡四五百年了,当年王、谢两大士族居住时繁华显赫、车水马龙的乌衣巷,现在已经完全衰败冷落,盖起了老百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