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以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投身教育事业长达四十余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博大精神的教育思想。《论语》一书,最集中的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也为后世所传诵。作为教育类专业的学生,既学孔子,其教育思想是重中之重,努力的汲取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以更好的为当今的教育服务是很有必要的。文章从孔子对教育、对学生、对教师的见解与观点三个方面,并结合亲身经历来解读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并分析当今大学教育之弊病。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教育精神:"有教无类""有教无类"一词,原出自于2500多年前的孔子思想。在记述孔子教育言行的《论语》中有此一章"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南怀瑾先生曾解释道: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精神。他不分阶级,不分地域,不分智愚,只要肯受教,  相似文献   

3.
孔子人学思想作为立人立德之学,关乎人的道德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建立。其人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仁”。孔子的人学思想主要有三层含义:爱人、成仁和学礼。这就启发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要注重生命教育、成功教育和自主教育。  相似文献   

4.
"自得"二字最早出现在《中庸》第十四章中,然后又出现在《孟子》中。孔子本人没有提出"自得"概念,但这不妨碍他的思想尤其是教育思想中浸透着这种方法的精神。在孔子与弟子们"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充满着对"个我"的强调与尊重",自得"是儒家教育方法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正>哲人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重读《桃花源记》,越发觉得陶渊明就是这样一根思想苇草,在东晋时代的血雨腥风里,坚韧地生长,放射出独特的精神之光。一、生命的抵押——隐逸  相似文献   

6.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思想博大精深,凝聚了中国古代哲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尤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和生命精神。这种生存智慧和生命精神在"时"和"贞"这两个哲学范畴中可见一斑。一方面《周易》大力提倡"与时偕行",投入到生生不已的宇宙大化中去;另一方面《周易》又推崇"利永贞"、"直方大",体现了遗传独立、不随波逐流的精神。《周易》关于"时"与"贞"的辩证统一观体现了《周易》既追求变易,又追求不易,既追求圆动,又推崇方正的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7.
马进 《中学教育》2019,16(5):57-64
"格物"一词语出《礼记·大学》。格物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体现了先贤圣哲对宇宙万物、人事存在之道的追问和穷究的品格。其含蕴的原始、朴素的理性精神与知识论精神,绽露出一种质朴的自我意识与主体觉醒意识,体现了主体的向学性与自我完善性。在传统文化复兴与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召唤下,"格物"的主体性意蕴融入现代教育,既是"格物"突破传统走向现代转化的自身吁求,也是现代主体性教育遭遇生存论困境所产生的文化寻根的教育吁请。在融入的可能方式上,一方面需积极探寻现代教育中的"格物"精神,在古今精神的共通中推进融入;另一方面需回归日常教育,在解决日常教育的难题中实现融入,最终实现学生生命的主体性生成。  相似文献   

8.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直以来影响着当代语文教育。《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一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一、以人为本,联系生活在孔子之前,先后经历了"天本主义"和"神鬼主义"的阶段,"鬼神"成了主宰一切的"统治者"。而  相似文献   

9.
[原文]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释义] 天是青黑色的,地是黄色的,宇宙形成于混沌蒙昧的状态中. [出处] "天地玄黄"出自《易经》.《易经》里说的是"天玄地黄",这里为了押韵,改作"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出自《淮南子》与《太玄经》.  相似文献   

10.
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和最高追求是“道”,在其思想起步的地方并无专门之心去“求美”,但“道”在运行过程及对人生的影响中,不期然而然地指向了一种最高的美学精神,也即庄子说的“大美”。一方面,“大美”是一种道的可感形式;另一方面,对“道”的体认需借助于美的活动和精神。天地运行是道的显现形象,天地之大美即是道的可感觉形式,而天地的审美之维在于其整全、无限、无为的特性。道家美学思想通过对道和天地大美的体认而立足于人和人生,对走出现代教育的困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天地大美立教,强调“内养”之“修道”,此修道过程也是成就生命之大美的过程:其培养的理想人格是完整而丰富的人,因此需要警惕现代教育中知识技术对“道”的分裂和遮蔽;教育之本性在于以有限的“教”启示和通向无限的“道”,因此需要注意解脱于有限的教育内容和载体的束缚;教育应无为而无不为,因此需要顺任自然而非威慑强制,以道主知,还天地万物以生机。  相似文献   

11.
张希林  东辉 《下一代》2008,(12):50-57
教育之道十二:启发式(教学方法)孔子在教学上根据每个弟子的具体情况实行"因材施教",并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中说:  相似文献   

12.
三、宇宙论精义与生命精神方东美在其名篇《哲学三慧》中,“依共命慧,所论列者,据实标明哲学三慧:一曰希腊,二曰欧洲,三曰中国。”对“妙性知化”而“成平等慧”的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主脉,方氏认为是“老、孔、墨”三者:老显道之妙用,孔演《易》之“元德”,墨申爱之圣情。贯通老墨得中道者厥为孔子。实际上,方氏是把孔子所阐明的“《易》之‘元德’”视为主脉中的主脉。方氏阐发《周易》中“宇宙本体论”的精义,认为主要有四个互相关联的观念融贯汇通。(一)高揭一部万有含生论之新自然观。即“视全自然界为宇宙生命之洪流所弥漫贯注,一脉周…  相似文献   

13.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论语》一书中所体现的孔子重视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人们掌握知识,学习天地人事,传承和进步的阶梯。教育即成长,正如叶老先生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十分生动的解释了教育的本质。由此可见,教育传承的,不只是知识技能,更是思想和精神。因此,文章提出了在数学教育领域内,让数学和生命成长结合在一起,实现"智趣教学"。  相似文献   

15.
孔子这位即世间又超世间的"圣之时者",在庸常的俗世之中开拓出内在的超越世界,使得个人的内在精神生命与天地宇宙之纯亦不已的生命之间达到一种内在的和谐与贯通,即所谓的"知天命",与此同时,我认为"知天命"又是认同一己的有限性,却以此有限来抗阻,来承担,来建立,尽人事以听天命,体现了一种苍凉而悲壮的情怀。  相似文献   

16.
刘永绪 《山东教育》2012,(11):16-17
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论语》是研究孔子最可信赖的依据,其中的许多言论时至今日仍然被世人奉为至理。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那么,孔子到底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又继承了什么?当前,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铺天盖地而来,一股新的教育实验正在大江南北轰轰烈烈地展开。我们不禁要问,"新教育"真的很"新"吗?几千年前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否已经过时了?翻开《新教育》,翻开《论语》,会很容易地发现,新教育的学理基础在《论语》里早已提出,只不过我们又重新捡回来罢了。  相似文献   

17.
朱恒林 《中国教师》2009,(Z1):462-463
<正>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认为,中庸作为一种美德,那是达到了最高境界的,但是孔子认为那时的人是少有这个美德的,而且已经是很长久的时间了。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创造和运用中庸这一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力求培养出符合中庸,无过与不及的人。他的这一思想直到现在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总是将自己看成是自然万物的一部分,视天地自然则如一大生命,一流动欢畅快活之大全体,影响及中国美学则形成其重生、贵生的特点,认为作为宇宙自然生命本原的"道"既是生命的基础,生命活力的源泉,也是构成美的原初本源.这一特点在老子美学思想中有最为充分的体现.应该说,老子美学就是生命美学.因此从生命美学之维来考察老子关学思想,最能揭示其精髓.  相似文献   

19.
朱林珊 《考试周刊》2013,(48):134-134
<正>生命教育是一种人的教育,是对生存能力的培养,是对生命价值的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热爱生命","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体会生命的价值"。感悟到生命的可贵,"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教育是当代教育的本质使命。  相似文献   

20.
金方明 《教师》2010,(14):127-128
著名思想家史怀哲说过:“只有在我们拥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然而,近年来,由于中学敬畏教育的缺失,中学生暴力事件、轻生事件屡见不鲜。本文试图通过新课标高二语文《(论语)选读》中孔子的敬畏思想来唤醒现代中学生的敬畏意识。常怀敬畏之心——敬畏自然,敬畏人道,敬畏生命,才是教育的核心。育人的根本是塑造灵魂,让学生充满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