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了减少大学面临的风险,与此同时提高问责效益、降低问责成本,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近期出台了财政备忘录、审计制度与单一会话问责制度。财政备忘录和审计制度通过绩效问责帮助和促使大学建立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单一会话问责制度通过实施与风险评估相联系的简化的问责程序,既降低了问责成本,提高了问责效益,又使大学的风险状态置于HEFCE的监管之中。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问责的主要目的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不同的问责主体决定了高等教育中的多元问责形式,主要包括官僚问责、专业问责和市场问责。官僚问责强调自上而下的行政式问责,专业问责则关注同行评估和教师群体对大学质量的贡献,市场问责强调学生和社会需求对大学办学的反馈机制。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问责机制,本科教学评估正在进行第二轮的审核评估。公众对大学的信任需要构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问责机制,旨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审核评估在现实中仍然面临着挑战,这与当前大学学术管理制度有关,本科教学渐渐丧失了功能发挥的硬环境和软环境。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问责机制呈现出专业问责不断退化的现象,但坚持大学的主体性与教师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共识仍然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审核评估强调的同行评估和大学自我丈量,呈现出中国高等教育问责主动融合专业问责和市场问责的趋势。在多重的评估与质量保障体系下,重塑学术人员的专业自信不仅需要外力驱使,更需要从根本上构建赋权于学术人员生长的环境和制度。本科教学评估政策的不断深入也是与中国高校人事管理改革和聘任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去行政化、教授治学、学生在学体验调查等实践均是对完善问责制度的回应。  相似文献   

3.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虽然历史较长,发展也较为完备,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同时在当前新的时代背景下,也面临着种种挑战.本文着重讨论了认证制度目前存在的认证标准与教育质量相关性较低,认证程序所需时间过长,评估员缺乏训练以及认证名目众多,院校负担过重等问题.文章认为认证制度所面临的挑战来自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社会环境,这主要受高等教育质量观、教育观、新技术手段以及联邦政府和公众问责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问责制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成为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热点,是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监督管理高等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形式.美国高等教育通过采用履行问责制度来有效回应高等教育利益相关方的责任诉求,同时也顺应了高等教育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要.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出现各种问题,通过研究实施有效的美国高等教育问责制度,可以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教育质量问责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实现具有现实意义。高等教育性质决定高等教育质量的利益相关者,而利益相关者正是问责主体;高校质量责任的承担者是高校的管理者、教育行为的实施者以及接受者。从这些维度出发来确定高等教育质量责任、责任追究和问责救济,从而初步设计符合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特点的问责制度。  相似文献   

6.
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社会问责是高等教育质量外部监控的重要手段。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社会问责是公民或社会组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及运行状况进行评估,促使高校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社会问责必须解决问责的衡量标准、问责主体的法律权限(地位)、建立高校信息披露机制和问责回应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问责作为一种有限理性的制度行为,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实践中产生的效果并不理想。制度供给不足、问责路径依赖、管理主义盛行和工具理性偏向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问责的作用范围及能力大小。问责只是手段,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不能把问责自身的合程序性作为问责能力的判断标准。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问责能力需要加强问责规制建设,完善多元参与的社会公共问责结构,构建高校为主体的问责机制,以及回归教育性问责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8.
“四功能范式”理论与“一般化象征性媒介”理论是塔尔科特·帕森斯进行高等教育研究的解释框架.专业问责是高等教育问责的主导形式,“认知理性”与“认知复合体”、“专业”与“专业复合体”以及“工具行动主义”与“制度化个体主义”,分别为专业问责提供了内在的知识-价值基础、结构化的制度基础与宏观的社会文化基础.专业问责以“价值承诺”流通的形式对大学施加约束,意味着大学“部分自主”的地位,并且与深层的大学信任问题相联系.社会与公众对于大学信任的流失,既刺激了外部问责的扩张,又对专业问责与大学自主提出了挑战.帕森斯关于高等教育问责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问责制是规范教师师德行为的重要制度工具.新制度主义提供了从规制性、规范性和认知性三个维度分析制度与行为之间互动关系的解释工具.运用新制度主义的分析维度可以解释中小学师德问责制和中小学教师师德失范行为的相关关系.以美、加、英、法、德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中小学师德问责制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基于新制度主义视角,可以从规制性维度—法律法规、规范性维度—问责主体、认知性维度—问责制度体系三个方面,解构西方发达国家在中小学师德问责制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及其共性与差异.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学师德问责制建设的成功经验,加速健全法律法规、构建全方位的多元问责主体、形成"准入—认证—评价—奖惩—救济"的问责制度体系是推动我国中小学师德问责制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政府高等教育问责为命题,基于中美两国政府和高校问责报告案例的对比与分析,发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政府年度问责报告存在四点缺位。它们分别是问责主体、客体不明确,问责程序不完善,问责法律依据不完整;忽视财政投入、教育公平、大学生就业等社会关注度较高问题的回应,问责数据陈述性多而可比性不足;中央与地方问责权责体系不清晰,中央政府问责过多,地方政府问责特色不明显;同体问责多而异体问责少,绩效问责与财政拨款脱钩,问责结果利用有限等。由此提出加快高等教育问责立法,重视财政投入问责,增加教育公平、社会就业等社会责任问责指标,鼓励地方政府和高校结合自己特色进行问责等补偿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在制度分析视野下,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实质也就是高等教育公平长短途问责机制的再构建问题。新的问责机制的形成,学理上是可以通过制度设计来进行的。按照制度分析范式,如果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制度功能、制度结构、制度博弈均衡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制度变迁方式,那么新的高等教育公平长短途问责机制的建立也就具有了现实性。  相似文献   

12.
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营销已经有了较系统全面的理论研究,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我国的高等教育营销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需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促进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营销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特点袁祖望一、行政管理体制特点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指国家或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体系和制度。在西方,当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转向垄断时,其经济基础的内在矛盾日益尖锐,迫切需要国家出面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总体调节。与这种经济调...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视野下,我国的高等教育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针,同时也应汲取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体制、大学精神和角色职责等,主动与世界接轨,加快制度创新、体制创新,促进我国高教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体现了文化机制与制度机制的融合、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校院系三级组织机构明确分工、内部控制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等特点.借鉴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有益经验,我们可以从监督与控制、独立与自主、规则与标准、责任与问责和他律与自律等方面加强高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问责制是高校管理的重要手段,成熟的问责体系也是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特色之一。文章简述了美国州高等教育管理委员会结构类型和州高等教育委员会问责系统的内涵及功能,分析了这一系统的运行程序及特点,并对如何建立我国高等教育问责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和高等教育体制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在努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传统,用自己的方式处理好市场、社会、政府与高等学校的关系.对西方高等教育体制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进行比较,以此为鉴,撷取精华,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8.
闫飞龙 《教育研究》2012,(4):122-127
高等教育评价制度的核心在于权力,拥有评价权力的主体有权要求高等教育实行问责,并对高等教育发展施加影响。每一种类型问责都有其相应的评价形式,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评价制度。评价权力的平衡与协调既是权力分配的出发点,又是权力分配的最终归宿。在防止重复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以高校自我评价为基础、以行政性评价为指导、以第三者评价为核心的多元化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是高等教育评价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在伯克构建的高等教育"问责三角"中,政府优先事项、学术关怀和市场力量处于不断冲突和调和的过程中。认证、学术审计、评估和绩效拨款等不同的问责形式在发展和演进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趋向。认证及学术审计主要是对学术的关怀及对政府力量的回应;评估直接服务于院校自我反思和质量改进,间接服务于外部问责所需;绩效拨款强调政府权威。不同的问责制度之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关注的焦点有内外之别,院校行动的驱动不同,对问责结果是否可以统一比较存在分歧。总体而言,国际视野下的高等教育问责制度,问责力量不断向政府和市场两极偏移,学术力量有所消减。因此,良好的问责框架构建需要专业问责的回归、深度学术关怀和"三角力量"的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建立起相应的高等教育绩效责任制度。但随着社会需求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变化,现有的绩效责任制度呈现出政府主导问责、指标未能真实反映高校质量、有失教育公平且边际效应递减、诱发高校道德虚假等问题。实际上,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项职能的核心,在于通过高等教育的增值服务推进学生的社会代际流动。因此,在高等教育普及阶段,我国应将高校对社会阶层流动率的贡献程度作为绩效问责的依据和重要指标,从而实现路径突破,避免道德虚假,最大程度实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