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作品的风格可否传译,这是一个译者颇为关心的问题。本文认为风格存在于原著、译品与译者本身,并且可以部分地译出,而译到何种程度,则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本文涉及影响风格传译的因素、对译者自身素质的要求及风格传译的方法和理论等方面的内容,以期对风格的传译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从文学性极高的诗歌体裁中的风格的翻译入手,以莎士比亚Sonnet 18汉译为例,对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议题——风格传译进行研究。通过对三个汉译本语言风格的对比分析,探讨如何处理原作者风格和译者风格的关系,以及风格对译者、译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中作者的创作风格和译者的再创作风格是既相互矛盾又融合统一的。译者的再创作风格即译者的主体性,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作的创作性改写。本文拟对《飘》的创作风格以及傅译本的再创作风格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分析文学作品中原作与译作在创作风格上的矛盾与统一。文章首先讨论创作风格和再创作风格的定义和实质,接着再从小说《飘》的标题、人名地名和小说中的对话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采用具体的实例来论证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和译者的再创作风格有矛盾之处,更是有机统一的结合体。  相似文献   

4.
风格的可译性是一个不朽的话题,其原因有二。第一、风格的分析与传译是译者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面对的问题;第二、风格的可译性是一个长期争论、却无定论的话题。本文认为相关争论主要源于在"可译性"与"可译度"这两个概念上产生的混淆,并据此首先从宏观上确定了风格的可译性,事实上这也是之所以进行翻译活动的意义之一。其次,论文承认可译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而明确了译者的任务是在实践中提高可译性的幅度。  相似文献   

5.
风格的传译是文学翻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风格最终要通过语言符号来表现。功能对等理论要求翻译要在意义和风格上寻找"最近似的自然等值"。以功能对等理论作为评价风格传译的准则,《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两中译本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6.
风格作为文学作品的灵魂与精髓,其翻译问题日益成为译者关注的焦点,风格的"可译"与"不可译"之争也由来已久。有专家指出风格可以形式化为译者所能认知的风格标记,以词语标记为例,动词、方言词、拟声词与文化负载词均能作为典型的词汇标记,《鲁迅小说选》的杨戴译本在源文本与译本风格的传译转换成功使用词语标记,较好地保持源文本风格。  相似文献   

7.
浅谈“文学风格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作者有不同风格。译文中如何保持原作的风格,又能体现译者的风格,同时将二者结合起来,这在翻译过程中是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译者风格研究的深入,更多的学者意识到译者拥有属于自己的翻译风格包括语言特征和固有的表达习惯。在此过程中,语料库辅助下的译者风格研究逐渐受到认可和接纳。翻译语料库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数据并通过多维度多层面的比较使研究结果更加全面和客观。本文主要通过对比两篇译者风格研究的文章探析语料库辅助下的研究方法在译者风格研究中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研究少不了对风格的研究,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原文风格,即译者要充分传达出原作的风格,很少涉及到翻译家的风格研究。译者是翻译实践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但是在传统译论中,译者几乎处于隐身的状态,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和重视,对译者地位的研究尚不多见。以高健的汉译散文为例,从句式安排、词语选择、节奏处理及修辞运用等方面来探讨高健的散文翻译风格。旨在为研究高健散文译作提供新的视角,为散文汉译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文学翻译中译者风格之争长期以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翻译的整个表达过程就是译者连续不断的选择过程。在译者选择过程中,必然受到译者的主观感受、审美情趣、文化文学修养及其语言风格的影响。无数选择的结果就形成了译者的个人风格。风格问题是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译出风格是文学翻译的全部指归。因此,译者风格是客观存在的、必然的。  相似文献   

11.
范凌风 《海外英语》2014,(7):102-103,111
小说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要翻译好小说,就要注意传译小说的语言风格,特别是人物对话和描写,因为其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和鲜明个性非常重要。该文先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风格是否可传译的问题,然后从措辞、句子、段落和修辞四个方面来阐述小说翻译中风格意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对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原作及许渊冲、杨宪益、林语堂和Burton Watson的四个英文译本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一方面,利用AntConc和ICTCLAS对原作和四译本进行词汇使用分析,并从句法和语篇的角度综合考察分析原文和四译本的语言风格;另一方面从语义对等、跨文化交际、美学等角度分析作者和四译者的音韵风格和意象风格.研究结果发现,从作者风格和译者风格契合的角度上看,林语堂译本的翻译质量最优.  相似文献   

13.
翻译的目的就是要使译作忠实地体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及风格。然而,译者在努力追求这一境界的同时,其译作中流露出译者个人风格在所难免,任何译作都会留有译者再创作的痕迹,这是由译者在翻译中的角色所决定的。对译者的翻译风格不应简单地否认或抹煞,而应正视其存在,努力实现译者风格与作者风格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翻译理论观出发,探讨了女性主义翻译思想的起源及其对翻译、译者和译者风格地位的影响,认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肯定了译者风格的存在,并从三方面对译者风格进行着影响。作者认为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考量翻译中的译者及其风格将会给翻译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文章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在线学习者的浏览行为来测量在线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研究中作者借助于Hopfield神经网络分析在线学习者在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所建构出的概念图来确定学习者的学习风格。  相似文献   

16.
风格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是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的最高统一。风格的传译是翻译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通过对《永别了,武器》的两个中译本进行案例研究,探讨了文体风格有限度的可译性及风格传译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翻译的实质是对原作品的艺术再创作,它无法脱离译者个人风格的深刻影响。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译者个人风格与文学作品原始风格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原作品的文学风格,尽量淡化自己的个人风格,把译者风格很好地融入原作风格中,从而使二者之间实现统一与和谐。  相似文献   

18.
论文基于《天府的记忆》英译项目,以Baker的"译者风格"研究方法论为依据,运用语料库统计方法对译文初稿及交叉审阅后的译文进行了风格考察与对比。结果表明:译者本身下意识的语言选择和使用习惯对翻译风格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而源文本对译者风格的影响更大。论文提出对译者风格的考察应结合源文本,并考虑译者所偏好的句法结构以及语篇衔接方式。同时,也指出了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考察方法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学翻译是一个风格再现的过程。本文根据刘重德的风格翻译理论,通过对词汇和句法层面的例证分析,对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孔乙己》英译本中的风格传译进行分析,解析了微观风格层面上传神的翻译。经过分析讨论这些传译方式,旨在使翻译者对于风格传译的具体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对文学翻译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几乎所有语言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渊源及鲜明的民族特色。译者不保证文本信息的完全传译,但对译本的反复推敲,精益求精以达到最大的忠实度并准确确定译本的风格是译者的责任。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笔者认为确定译本的风格是首要的任务。杰克.理查德给风格下的定义是:一个人说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