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测试了21名18~23岁的受试者在进行亚极量运动时,其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在不同时刻的数值,以研究运动对脑血流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运动可使血流速度增快且与运动强度有关,其中以收缩期最大流速的变化最为明显。在运动结束后2~3min,血流速度可恢复到安静时的水平,同时发现运动时心率的变化与血流速度的变化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长期的运动对Ⅰ和Ⅱ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方法:83名糖尿病参与本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即运动组43名,完成4h/W的轻快的跑台上行走,运动强度以50%-85%的心率.对照组40名病人.测量患者下肢振动知觉阈(VPT),神经传导速度(NCV)和神经动作电位振幅(NAPA).结果:发现两组腓侧和腓肠肌运动神经元的NCV有显著差异(P<0.001).结果:对照组与运动组比较,发展为运动神经病和感觉神经病的百分比显著增高(分别为21%和0.0%,P<0.05;32%和4.3%,P<0.05).对照组与运动组比较,VPT增加明显(32.1%和13.6%,P<0.05).结论:长期的有氧运动可以预防DPN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探讨急性亚极量运动诱发机体免疫抑制蛋白(Immune Suppressive Protein of Stress,ISPS)出现的最短时间。方法:以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8名健康学生为研究对象,实施急性亚极量强度跑台运动,受试者分别于运动前、运动后24 h无菌采集静脉血进行指标测定。结果发现,急性亚极量运动后24 h机体内ISPS水平升高,证实在急性运动后短至24 hISPS就能在人体内被诱导出现。结论:与运动前相比,急性亚极量运动应激24 h后,受试者血清对正常小鼠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是血清中ISPS蛋白水平升高引起。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18 d亚高原训练对花样滑冰运动员生理机能及运动表现的影响。方法:以10名花样滑冰国家青年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海拔1 650 m的新疆冰上运动中心进行18 d的亚高原训练。在亚高原训练期间,监测运动员每日晨脉、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在亚高原训练前、后,分别测定分析运动员运动机能的变化,测试指标包括血液生化指标、有氧运动能力(YOYO测试)、专项运动能力(冰上专项测试)。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及效应量来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亚高原训练期间,花样滑冰运动员的晨脉在第2 d和第3 d达到最高值,随后出现下降趋势;血氧饱和度逐渐升高,从第 9 d 开始达到并维持在 97%以上。2)花样滑冰运动员在亚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红细胞压积明显增加, 其他血细胞参数与血液学指标无明显差异。3)18 d的亚高原训练,提高了花样滑冰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表现为YOYO测试的完成级数和跑动总距离增加, 冰上专项测试难度提高的情况下,运动中平均心率、运动后即刻心率、运动后即刻乳酸水平保持不变。结论:1)花样滑冰运动员在 18 d亚高原训练期间,晨脉逐渐降低,血氧饱和度逐渐升高,在生理机能上对亚高原环境下的训练产生适应。2)18 d 的亚高原训练后,花样滑冰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专项运动能力有改善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优秀马拉松运动员比赛全程速度分配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149名优秀马拉松运动员多年的全程及分段成绩的深入研究,揭示出根据人体特点进行速度分配的规律,建立运动员分段成绩百分率模型和速度分配表,为从事马拉松或长跑运动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制定理想速度分配方案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教练员们常用“速度取胜”这一术语来描述那些以速度取胜的运动员,更恰当的一条则是“在特定的运动中速度取胜”,而对于一名足球运动员来说是“在定位的运动中速度取胜”。和大多数运动一样,足球强调直线跑,如400码疾跑。尽管疾跑在竞赛场上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大多数的运动中要取得好的成绩,关键是特定的运动速度及敏捷的思维,而不是在直线上跑的速度。特定的运动速度包括:基本跑,特殊线路跑或篮球中的运球跑。这些跑的能力比直线跑更重要。  相似文献   

7.
关于助跑速度及其利用率对跳远成绩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南京体院运动系12名跳远专选学生助跑速度、速度利用率的测试,并与国内外高水平运动员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影响跳远成绩的主要因素是助跑速度及其利用率,为跳远运动的教学与训练和竞赛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伦敦奥运会男子20km竞走运动员的战术节奏分析,对运动成绩的影响采用观看录像、文献资料调研、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参加伦敦奥运会男子20km竞走的个人最好成绩在1∶20∶00之内,或本次比赛前8名的共计17名运动员的战术节奏系统分析发现:17名运动员表现出的战术节奏与专项需要的匀速节奏不完全一致;前8名运动员全程速度节奏都以变换节奏为主,但他们途中变换节奏的距离、方式和速度存在差异性,运动员最后速度大幅度下滑的距离也不同;17名运动员的位置节奏表现为交替型.所以说变换节奏对竞走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有重要影响,而中国竞走队更依赖于团队协作.  相似文献   

9.
通过"亚住高训"交替训练实验,对12分钟极限跑运动中动态心率、血氧饱和度、"极点"等指标进行研究,探讨"亚住高训"模式对"极点"等指标的影响及其提高中长跑运动员有氧工作能力及运动成绩的新途径.方法:对8名大学生中长跑运动员进行6周"亚住高训"实验研究.测试实验前、中、后期的12分钟极限跑、运动中心率、运动中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并根据运动生理学原理划分12分钟极限跑中机能变化相对应的"极点"等指标及其持续时间.结果:(1)"亚住高训"交替训练前、中、后,12分钟极限跑成绩、最大摄氧量、运动中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变化,呈现有利于有氧工作能力提高的趋势,部分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亚住高训"实验后,运动员赛前训练12分钟极限跑的"极点"及其持续时间明显缩短、"第二次呼吸"时间延长、"终点冲刺"时间增加,部分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亚住高训"交替训练能有效提高运动员12分钟极限跑成绩,对运动员有氧工作能力有积极影响.(2)运动中通过心率、血氧饱和度实时检测,能够反映运动中"极点"第二次呼吸"终点冲刺"等指标的变化规律.(3)"亚住高训"交替训练能对12分钟极限跑过程中"极点"第二次呼吸"终点冲刺"及其持续时间的分配进行干预,有助于中长跑运动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二十四式太极拳锻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68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1人)和太极拳组(37人),对照组进行常规物理治疗,太极拳组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进行为期六个月的二十四式太极拳锻炼,并对两组对象实验前后的临床症状及下肢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二十四式太极拳有利腰部肌肉放松,缓解肌肉张力,增强肌肉力量,能够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使外周神经的传导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1.
运动生理负荷反映的是人体内部系统机能状态的改变量,运动负荷是对人体活动全过程的描述,运动生理负荷和运动负荷虽为不同的两个概念,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运动负荷与生理负荷的定位与解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运动负荷与生理负荷是两个有区别的不同概念。生理负荷是描述人体系统机能状况改变的内部参量,其性质是一种状态量。运动负荷是描述人体行为动态过程的外部参量,其性质是一种过程量。运动内容,运动强度,运动数量,运动密度是构成运动负荷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3.
心音信号遥测系统监测、评价心率与心力恢复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更全面的研究和评估心肌的变时、变力和变传导性。方法:随机抽取男性体育系学生(实验组,n=40)和普通大学生(对照组,n=30)完成规定运动量的台阶运动;记录运动后即刻5 min连续变化的心音振动信号。对采集的数据经过三次样条插值、均匀采样和小波变换滤波后得到平滑的心率和心力恢复趋势曲线,在此基础上提取出反映心率和心力恢复趋势的相关指标。结果:安静状态时与运动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恢复期的最大心率、心率恢复时间、心率恢复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运动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心力恢复时间、心力恢复速率和心肌收缩能力储备指数都有显著的差异(p<0.001)。结论:大负荷运动量下动用的心力储备主要来自于心肌收缩力的储备而不是心率储备,而且运动员比普通人还具有更快的心肌收缩恢复能力,即具有更快的心力恢复速度。  相似文献   

14.
不同强度、不同方式运动对血浆内皮素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特异性放免法测定运动员不同强度、不同方式运动前后外周血浆中内皮素 (ET)的含量 ,以探讨运动员运动时血浆 ET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不同强度、不同方式运动对血浆 ET的影响不同 ,运动强度越大 ,血浆 ET浓度增加越多 ,同时伴收缩压及血乳酸升高 ,并呈正相关 ,跑台力竭运动后血浆 ET浓度增加明显 ,而跑台恒负荷运动和自行车力竭运动不引起显著的血浆 ET的应答变化。提示运动是导致血浆 ET浓度升高的因素之一 ,升高程度具有运动强度的依赖性 ;同时 ,对于全民健身运动中锻炼者掌握适当强度的有氧运动而不致引起血压升高等身体不良反应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观察国家优秀手球运动员在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肺通气机能变化,结果发现,运动负荷开始阶段,VERF和TV大幅增长;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VE、RF和TV出现相对缓慢的增长;大运动负荷期间,VE先发生上升,然后缓慢增长,RF变化与VE相似;通气阈出现在第9min左右;在开始阶段,VE/VO2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而降低,然后,随着运动负荷增加而增加。结论:递增负荷过程中,优秀手球运动员肺通气变化过程分为快速增长阶段、缓慢增长阶段和快速增长平台期。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超声多普勒法和心阻抗法研究了13名一级男子水球运动员和15名普通大学生在安静时、运动负荷中和恢复期升主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心泵功能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能间接反映心肌收缩性的升主动脉血流加速度峰值(PKA)、血流速度峰值(PKV),在安静时运动员与大学生之间无显著差异;运动员每搏量(SV)大于大学生,其主要原因是左室射血时间(LVET)较长;递增运动负荷中,运动员PKA显著低于大学生,提示在定量负荷时,运动员以较低的心肌收缩性即可完成。实验发现水球运动员以较低的心律和较高的每搏量保证机体供血。实验表明,超声多普勒法是一种较好的无创性运动员心血管机能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主观体力感觉(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有效且可靠的评价身体运动时用力感觉程度的方法,其大小反映了机体对某一运动负荷的主观感觉程度。目前文献已证实,RPE与一些重要的生理指标(如心率、摄氧量、通气量、血乳酸等)有高度相关,可以作为健身运动中监控有氧运动强度和预测最大摄氧量的有效方法,而且可以克服只用生理指标评定的弊端。近几年,随着RPE研究的不断发展,RPE还可应用在健身锻炼的力量练习中,它不仅可以用于对一次最大重复力量进行精确预测,还可以调整力量练习的负荷强度,具有安全、省时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为掌握大学生体育课运动负荷的现状,对成都市普通高校的医科、理科工科、文科4专业497名健康大学生体育课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平均心率介于适宜范围的占46.88%;有37、5%的学生的心率指数在1.4—1.8的适宜范围;体育课密度在30..40%适宜范围的占30.58%;达负荷高峰时有32、9%的人出现面色潮红或苍白,有14.7%的人出现呼吸急促,RPE评分在15min以上的占22.4%;课后脑力和体力疲劳率分别为92.55%和63.28%,提示大学生体育课负荷强度的大小基本适宜,但强度分布不太合理,所以,应对各专业,尤其是医科专业体育课负荷的分布作适当的调整,使之符合体育锻炼的卫生要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大鼠8周递增负荷游泳训练模型,探讨不同负荷运动对大鼠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以及引起心肌、血清中NO、NOS变化的原因。方法:纯种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适宜负荷组、过度负荷组,观察8周游泳训练后大鼠心肌超微结构及心肌、血清中NO、NOS的变化。结论:1)不同负荷的游泳训练可以提高大鼠心肌、血清中NO的含量;2)适宜负荷的游泳训练可以提高大鼠心肌、血清中cNOS活性,改善大鼠心肌超微结构,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推测适宜负荷的游泳训练提高大鼠心肌、血清中cNOS的活性可能有利于大鼠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善;3)长时间过度负荷的游泳训练可以使大鼠心肌、血清中iNOS活性升高,大鼠心肌超微结构损伤,使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推测过度负荷的游泳训练引起的大鼠心肌超微结构损伤可能与大鼠心肌、血清中iNOS活性的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不同强度运动肌氧含量变化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近红外光谱测定技术 (NIRS) ,通过监测不同强度运动 (10s、45s全力运动和 6min稳态亚极量运动 )下肌氧含量的变化 ,揭示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过程中肌氧供给和消耗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负荷变化和不同运动能力都能影响肌氧含量的变化 ,并且基于NIRS技术的肌氧指标可作为一项无损测定的、敏感的指标 ,用于反映运动能力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