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制作材料 小木块一块,细木条两根,20mL一次性注射器一对,50mL一次性注射器三支(最小刻度为1mL,其中一支为备用),一次性输液器(取带有控制活塞的部分)两个,100mL生理盐水瓶3个。50mL墨水瓶一个.输液器上的缓冲器一个,一次性透明翅料杯四个。  相似文献   

2.
一、实验装置1.仪器及材料Y型管、20 mL 医用一次性废塑料注射器3支~5支(含针头,洗净)、双孔胶塞一个、废圆珠笔芯两段、医用一次性废塑料输液器(含轮式夹、头皮针,洗净)、双向玻璃尖嘴导管、胶帽3个~5个(可以直接用输液器排气葫芦上的乳胶帽;也可以将头皮针与注射器连接的接头剪下,小口用火封闭;还可以剪一小段废塑料输液管,一端用火封闭)。2.安装注射器①通过接头②(将头皮针与注器连接的接头剪  相似文献   

3.
利用废旧医用一次性塑料输液器中部的摩菲氏塑料滴管,制作成简易微型气体发生器,能用以多种由固体与液体物质而发生气体的反应,而且操作方便、安全,药品用量少,实验效果明显。1制作图1①从此处剪截②从此处剪开一条口③过滤器④固体装药口将摩菲氏塑料滴管上的进液...  相似文献   

4.
1压缩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用50mL,的大针管(针管外径34mm),在活塞上涂一薄层凡上林,然后在计管小孔处卡上针头(是一个注射器),用针头吸入少量乙醚(剂量小于1mL),然后在针头处插上胶塞(图1),这样密封非常好,不漏气。将此装置放在投影仪上,同学们通过屏幕清楚地看  相似文献   

5.
一.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改进1.反应装置图Ⅰ具支试管Ⅱ红色气球Ⅲ蓝色气球Ⅳ10ml刻度自制加液漏斗1.1mol/L盐酸2·0.1mol/L盐酸3.大理石2.实验步骤(1)在两个具支试管的支管上各套上一节橡皮管,分别扎上两个红、黄色气球,在橡皮塞上插好带10mL刻度的自制加液漏斗,固定在同一铁架台上.(2)把4小颗大理石分别放入两个具支试管中,塞好橡皮塞,在漏斗中再分别倒入10mLlmol/L盐酸和10mL0.lmol几盐酸.(3)同时打开活塞,让10mL盐酸全部流进反应器中之后,关掉活塞,观察现象.3.实验现象(1)放入lmol/L盐酸…  相似文献   

6.
一、创新填空题1.图1是某同学用电压表测量电灯L1两端的电压时所画的电路图,请你指出图中的两处错误. (1)_______;(2)________. 2.在图2的实验中,把用细铁丝绕制成的线圈接入电路,给线圈缓慢地加热,小灯泡变暗,这个实验表明  相似文献   

7.
利用废旧医用一次性塑料输液器中部的摩菲氏塑料滴管,制作成简易微型气体发生器,能用以多种由固体与液体物质而发生气体的反应,而且操作方便、安全,药品用量少,实验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医用的一次性塑料注射器在物理实验中有着广泛应用,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可以搜集几支,将它消毒洗净,然后可应用在物理实验.1.注射器量筒注射器的针管上都有刻度,表示管内液体的体积,用厘米3(cc)作单位.找几个大小不同的注射器针管,就组成一套小容积的量筒.使用时,针管下端的注射口用眼药水瓶  相似文献   

9.
笔者把自己在教学实验中,利用一次性输液器做过的效果很好的几个实验,介绍给大家,供同行们参考。1制成压强计,研究液体压强的特点a.制作方法。一次性输液器1个,去掉限流阀、空气和液体过滤网,按图1安装。即:将软胶管弯成U型,高度约28cm,用透明不干胶将其固定在有刻度的台板上,用一次性注射器注入有色水(豆油和水混合)于U型管中,便制成压强计。b.实验方法。①研究液体内部压强。把图1中A口逐渐插入水中,U型管液面高度差明显逐渐增大;把A口插入一定深度保持不变,使A口朝着不同方向,可见U型管中液面高度差不变。表…  相似文献   

10.
在中学阶段积极开展学生家庭小实验是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形式在许多国家十分流行。所谓家庭小实验,也就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易得易取的,如:易拉罐盒、饮料瓶、废一次性输液器、废干电池、食用苏打粉以及食醋等废旧用品作原材料,自制“土仪器”、在家庭开展丰富多彩的“土实验”。本文先介绍几个简单家庭小实验。 一、烟灰的催化作用 在灼热的炭炉上方放一铁片,铁片上放一  相似文献   

11.
泥塑小鸟     
1).泥、细铁丝、羽毛、两颗小红豆(如图1)。剪刀、颜料、彩色笔。2.(将细铁丝平均分成三段,按图2折好。)  相似文献   

12.
小制作四例     
1 弹簧秤 材料:细铁丝、圆柱体铅笔一支、小铁钉一枚、木板一块、牙签一根。 制作:将细铁丝绕在圆柱体铅笔上,约绕3cm左右,此铁丝两端用另外两段细铁丝绑住,以免松开,然后进行热处理,将它投入煤炉加热直至烧红,立即投入冷水中进行冷却,再在小木板上钉一枚小铁钉挂上弹簧,下端插上一染成  相似文献   

13.
铁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与强氧化剂和弱氧化剂反应分别表现出不同的化合价,若在溶液中反应,还受到铁的用量的影响.在讲授铁的这一性质时,为突破难点,笔者设计了以下小实验,效果很好.实验具体步骤如下:①取一支长滴管,摘下橡皮头,插入1根长5cm的细铁丝,重新安上橡皮头;②取1支试管,加入2mL稀硝酸;③将滴管插入试管中,吸进稀硝酸,使其反应,开始反应较慢,接着反应加快,反应中产生的无色气体将液体压出,  相似文献   

14.
现行上教版八年级物理关于气体热膨胀的演示仪器如图1所示,这个实验是用手捂住烧瓶,观察水流的移动。笔者在实验时感觉在气温较低时所需时间较长,效果也不太明显。为此,笔者自制了两个实验装置。一、巧用注射器(图2)1.材料准备:250mL普通烧瓶1个,10mL注射器1支,活塞1个,橡皮塞1个,凡士林,细线。2.制作方法:将橡皮塞塞紧烧瓶,在橡皮塞中心打好直径为2.5mm的圆孔,孔中图1图2图3细线注射器气球涂抹凡士林,以防漏气,将注射器插入圆孔。为防止活塞受热冲出,在活塞和注射器的玻璃外管连接一根细线。在活塞上涂上鲜艳的颜色,使观察更加明显。3.操…  相似文献   

15.
1仪器结构与制作安装仪器结构如附图。1.支架用直角木块固定两块三合板而成。2.电流控制电路低压电源,安培表,滑线变阻器,开关;鳄咀夹。3.螺线管取10mL一次性注射用针管,除去接头的凸处和尾部,成一端闭合的空管,以漆包线沿同一方向绕满三层,并从1/3和2/3处抽头,最后用塑料瓶盖(其中一个的盖面应剪除),将线管两端套紧。4.指针以竹片或木条削制并染色,将小磁体(可用废旧磁体代替)固定于尾部,在约1/6处烧眼,穿进铁钉。5.调平砣取直径大于指针宽6mm以上的塑料瓶盖,剪成凳形,将圆柱形橡皮泥卡人,以能套进指针为准.6…  相似文献   

16.
在黑色反应板上进行氨与酸反应的学生实验 ,虽然提高了反应产物———铵盐的可见度 ,但由于实验室内空气流动 ,氨在其发生装置的导管口毫无遮挡的反应板上逸散损失的现象特别严重。针对本实验出现的一些问题 ,我们设计制作出新颖的微型实验装置———氨与酸的瓶管反应装置 ,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 ,现介绍如下 :1 装置制作材料  高型 (高度为 5cm)、低型 (高度 4cm)的废青霉素药瓶分别为 1个、 3个 ,废旧的一次性输液器 1套。2 瓶“管”反应实验装置图图 13 实验方法与步骤  向高型青霉素小药瓶中加入一小药匙氯化铵固体药品 ,再…  相似文献   

17.
用一次性输液器制做仪器湖北省房县第一中学(442100)李兴盛1导气管制作方法11制作材料内径3~5mm玻璃管、2号单孔橡皮塞、一次性输液器(见图1)、胶水。图112制作方法图2将3mm或5mm玻璃管加工成弯管,插入单孔塞。剪下输液器下端塑料管连...  相似文献   

18.
以往学生在实验时必须打开氯水、溴水的试剂瓶塞 ,检验氯气、滴加氯水或溴水 ;这样氯气、溴势必逸散出来 ,严重污染室内环境 ,损害师生健康。经过探索 ,我们作如下改进 :1 盛装氯水和滴加氯水如图 1、图 2所示。图 1          图 2a 5 0ml无色细口试剂瓶 ;b 2号橡皮塞 ;c 输液管上的两通锥管 ;d 喇叭型针管接头。2 制作方法用最小号打孔器在 2号橡皮塞正中打一小孔 ,剪下输液器上的两通锥管 ,侧管留下2cm长胶管 ,把两通锥管从橡皮塞大头插入突出于小头 0 5cm左右。剪掉输液针管上的针头 ,留下 7~ 8cm长的胶管和喇…  相似文献   

19.
“真空中不能传声”是“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节中的一个难点,目前尚无现成的仪器来演示验证。教师讲起来空洞,学生听起来抽象。为此,笔者设计制作了一种“真空不传声实验演示仪”。应用于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仪器制作 取一支一次性大号医用注射器,先在其活塞上用胶固定一只小喇叭(废旧BP机或手机中的),从中接出引线用胶封严后与接头A相连,然后在注射器管底开个小槽孔将极驻式话筒安在槽孔中同样用胶封严,接出引线与接头B相连,装置如图1所示。2 使用方法 实验前,准备好两台语音座C,D,将插头A插入其中C座耳…  相似文献   

20.
图1是气体爆炸实验器制作流程图。1)从废旧的打火机上拆下一个电子打火器,备用。2)取20mL的一次性注射器一个,切去针筒的前端(图1a),并用砂纸将切割处打平整;抽出注射器的推杆(图1b),把电子打火器用胶布(或细线)固定到注射器推杆的下方,用2根长短合适的漆包线将电子打火器的点火极线引出,并穿过注射器活塞,然后把2根漆包线拧在一起(拧3—4圈),再调整点火极点之间的距离,使其打火正常(图1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