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7月9日,财政部公布《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将在2012年底前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推行。  相似文献   

2.
谢晓 《大观周刊》2012,(7):63-63,40
投资是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主要动力。而在中国财政投资性支出又主要是基础设施投资和对“三农”的投入。农业、农民、农村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国民经济最基础的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调下,如何加强“三农”工作就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本文结合我国“三农”的实际,国家财政的帮助虽已使农业发展走上了新的台阶,但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三农”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3.
视野     
《视听界》1993,(1)
新闻改革怎样与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龚学平在1992年第11期《中国记者》上一篇谈话录中认为,建立竞争机制,是新闻改革的关键。过去上海广播电视体制基本上是按前苏联模式发展起来的,主要特点是“统一内容、统一财政、统一人事、统一分配、免费享用”,这是与当时较低生产力水平和高度集  相似文献   

4.
虽然不是有意与魏晋风同志唱对台戏,但是对他“摆短的胜利”的观点还是不敢苟同。我以为,过分重视“短线”就是短见。下面陈列个人观点。 一、什么叫“贴近”读者? 难道是题目取得越怪越好吗?在北京什么层次的人才逢人称“爷”呢?“操练”是什么意思?是否尊重急需规范化的中国股市呢?“英雄”难道仅指能在股市获得巨大利益的股民吗?“三线”肯定不是“三线建设”中的“三线”,那是什么意思呢?摆明了不让非股民的读者阅读。这不是“贴近”,而叫“媚俗”。 二、什么叫“各具特色”? 放放内幕消息,揭露庄家秘密,难道就算“特色”?这算不算违法呢?虽然中国股市发育还不健全,尚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但中国毕竟还是依法治国吧!我由衷地不愿看到咱们的出版人在监狱里统计书的实洋和该交的罚没款。  相似文献   

5.
去年年底,一家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女经济犯与“美男计”》的文章,文章开头这样写道:1990年春夏之交。南中国的广东。新闻媒介接连披露爆炸新闻……看到“南中国”之词,心里很不是滋味。当然,“南中国”比“中国南部”显得“气派”、“简练”、“时髦”。然而,“南中国”之说,我们的读者能接受吗?我们的人民能答应吗?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把“中国南部”写成了“南中国”吗,何必说得这样严重。可你是否想过,这样乱造词句,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结果也将出现诸如“东中国”、“西中国”、“东北中国”、  相似文献   

6.
进入新的21世纪以来,中国少儿图书出版繁荣发展,一直以两位数高速增长,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创造了中国童书“大国崛起”的“美丽童话”,成了一支拉动中国出版上行的的“领涨力量”,被誉为中国图书市场上的一棵“常青树”.中国少儿图书出版的“黄金时代”能持续多久?中国少儿图书出版的“美丽童话”能持续多久?中国少儿图书出版的“天花板”到底有多高?一直是出版界及社会相关部门关注的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7.
《青年记者》2017,(4):28-30
1月优异策划 ☆“2017观世界”,《瞭望》,2017年第2期,1月9日 简介:2017年,世界格局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欧美国家会针对一些新情况做出怎样的调整?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会怎样应对?这一策划给出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整个策划由《2017观世界》《财政困局掣肘美国新政府内外政策》《2017:中东局势如何演变》《欧洲:危机仍如影随形》《应对周边环境之变》五篇文章组成.  相似文献   

8.
学术性专业期刊并不难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常听到这样的呼声:“学术性期刊难办。”国家财政应当加大对学术性期刊的投入。”等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术性期刊是否难办呢?这不好笼统地回答,要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9.
孙梅 《记者摇篮》2004,(8):43-43
在经济报道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专业性的语言,例如,财政报道中的“财政支出制度”等,这样的语言往往难以引起多数非专业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把“支出”变为大家都熟悉的“花钱”,兴趣就大不一样了。政府怎样花钱?花钱方式怎样改革?老百姓也非常感兴趣。如此说来。让经济专业语言通俗化,是大众的需要,也是媒体受众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地方债开闸     
八月最后一天,酝酿十多年的《预算法修正草案》终于获得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标志中国距离构建现代财政体系又近一步。现行《预算法》于1995年实施,在财政法律体系中处于核心法和骨干法的地位,又被称之为“经济宪法”,主要规范公共资源配置,制订“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的通盘规则,在财政分配、宏观调控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经常看报纸,不时遇到一些五花八门、令人费解甚至莫名其妙的“简称”,诸如“控办”、“高法”、“湖医二院”以及“某某钢院”等等。笔者从事财政工作,对“控办”当然不会感到陌生,它是“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办公室”的简称,而对“某某钢院”一类简称就得凭想象了,究竟是“某某钢铁学院”还是“某某钢铁设计院”呢?难以“拍板定案”。看了这样的简称,往往使人顿生疑窦,模棱两可。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经济竟然出现了率先“回暖”迹象,似乎有些难以理解。但结合中国人喜欢储蓄而不是消费的习惯,以及中国没有美国次贷导致的“流动性黑洞”等因素来考虑,就容易得出答案:巨量信贷打破了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信贷紧缩”,而4万亿财政刺激方案对GDP的拉动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再加一把劲     
某日晚,看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焦点访谈”节目,报道的是暑期儿童读书问题。 在一书报摊前,记者问一儿童;“想买什么书看?”答:“日本出的连环画。”问;“为啥不买中国出的?”答:“买不到,有也不好看。”记者又指着琳琅满目的小人书问摊主:“这些都是哪里出的?”答:“绝大多数是日本的,中国的很少,也不好卖。”  相似文献   

14.
去年年底,一家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女经济犯与“美男计”》的文章,文章开头这样写道:1990年春夏之交。南中国的广东。新闻媒介接连披露爆炸新闻……看到“南中国”之词,心里很不是滋味。当然,“南中国”比“中国南部”显得“气派”、“简练”、“时髦”。然而,“南中国”之说,我们的读者能接受吗?我们的人民能答应吗?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把“中国南部”写成了“南中国”吗,何必说得这样严重。可你是否想过,这样  相似文献   

15.
张富刚 《新闻知识》2003,(4):32-33,55
经过20年的改革与探索,我国的传媒逐步发展成为脱离国家财政拨款的一个规模巨大的,可以自我谋生的“准产业”。由于媒体有市场利益驱动,政府也有财政不堪重负的压力,这种过渡实际上是一个媒体逐步挣脱财政控制,尝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 在中国媒体由不计成本的纯粹宣传向传媒产业过渡的过程中,国家政策与传媒业往往是一种“渐进式的承认关系”。国家财政对新闻媒体的投入从最初的财政包干到逐年递减,即由全额拨款到差额拨款,最后发展到脱钩断奶。21世纪初,大多数媒体己无财政拨款,完全自负盈亏,新闻媒体以独立法人在经济上独立自主、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公司化媒体”的慨念早已深植在了一些所谓“新锐媒体”的思想中。  相似文献   

16.
“赵千万”何许人也?他就是湖南省娄底市原副市长赵更效。1995年他从双峰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调任娄底地区财政局长后,短短几年便疯狂敛财上千万,被当地干部群众称为“赵千万”。因涉嫌受贿和挪用公款,经湖南省人民检察院决定,2002年7月,在赵更效任娄底市副市长不到一年便被  相似文献   

17.
法治环保能否以某种制度形式进入转型中的中国经济社会?设立区域环保督查中心能否根本地改变中国环保从“风暴式”转向常态化与制度化?中国的“资源环境约束经济发展”的博弈将最终如何破局? 2007年1月中旬,正值国家环保总局以“区域限批”的“连坐式”惩罚性措施掀起第三次“环保风暴”的风口浪尖,笔者有幸访问到回京述职的国家环保总局西南环保督查中心主任马宁。他以“责任重大,艰难起步,两难选择,艰苦探索”16字心得体会,畅谈了区域环保督查制度建设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文缩微     
如何确定可读性 《新闻出版报》第2153期刊登李新生、周鹏良“如何确定可读性”的文章。文章说:“可读性”这些年成了各家报刊共同标榜的口号,它的提出,在中国的报刊界来说,是一个进步,表明了中国的读者开始有了“地位”。但“可读性”到底是什么标准:有趣味?实用?通俗?……不一而足,很难确定。  相似文献   

19.
“文化兴财”的提出,源自于对文化与财政的理解,这里所说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财政文化则是广义文化的一个分支。广义的财政文化,应指财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财政相关的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共同创造的并逐步形成的意识形态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如预算、决算、金库、收入、支出及收支分析、理财观念、收支制度、职业道德等都属财政文化。深入研究财政文化,全面建设财政文化,促进文化与财政的相互交融,推动科学兴财、合理聚财、规范用财则是文化兴财的主要内容。实施“文化兴财”…  相似文献   

20.
电视屏幕上每隔一小时就有时间显示;收音机里也不停地报时:“嘀,刚才最后一响,北京时间”电视和收音机显(报)出的“北京时间”是从哪里来的呢?它又是以什么为标准?如何报出的呢?说来令人惊奇:“北京时间”是从陕西“中国时间城”发出来的,而驻守在时间城的是一个连的中国守时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