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近几年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说法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许多人对“主导”与“主体”关系的理解却不够科学。有不少语文教师确实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当主角,让主角占领语文课堂这个舞台。但遗憾的是,由于他们过分看重自己的“导演”地位,教师导、学生演,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语文课堂上,教师垄断了“话语权力”,他们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来代替学生自身的领悟,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自己设定的那个所谓的唯一正确答案,严重地窒息了学生的创造力。陈旧的教学观导致了学生的厌学,教学方式的“失当”引发了学生对“学习”狭隘的理解,他们以为“学习”就是去“接受”老师的灌输,却忽视了自己对知识的建构。其直接后果是自身学习激情的缺失,在课外他们能够彼此真诚地交流,在课堂上却丝毫展现不出他们奔放的个性。  相似文献   

3.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常常被定位为“教师足主导,学生是主体”。于是.我们总能听到这样一种表述甚至是要求:“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从学生“本位”的角度看,这种观点应该说是成立的。但语文教学毕竟是由“教”与“学”两个层面构成,在语文课堂上,学生难道在这两个层面上都处于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总会发现部分优生是教师的“宠儿”,他们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反应灵敏,是教师“导演”下的学习的“主角”。而其他学生则是学习的“配角”。这就造成在同一节课上,天赋高的学生往往比天赋低的学生获得更多的表现机会。他们因此获取的信息量更多,学习成绩提高得更快。天赋低的学生成了被冷落的对象,其结果是: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课堂是语文教师的舞台.炼就与展示语文教师教学功力的方式自然就是课堂语文教学。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功力,要从解读文本与解读学生开始。解读文本与学生就是“走进”文本与“走进”学生。“走进”文本就是关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即关注文本“说的是什么”、“怎样说”以及“为什么这样说”等问题:“走进”学生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即关注学生“需要学的是什么”、“怎样学”.以及“学得怎样”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刘逸 《教师博览》2023,(15):36-38
“双减”政策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提质增效成为助推“双减”政策落地的有效方式。小学语文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对小学语文课程进行改革,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基于此,文章就核心素养背景下落实“双减”政策的积极意义和有效策略进行剖析和解读,以期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语文教学,考虑共性过多,重视个性不够,统一的目标、同一的学法、划一的评价。像一道道紧箍咒,磨光了学生个性的棱角。湮没了学生灵性的光亮。“多元”理念的提出,给语文课程改革带来了生机活力。文本解读拓展中学生思维的放飞,文本解读超越中学生个性的发展,不能不说是多元理念投射在语文课堂的一抹阳光。但是必须看到。由于对“多元解读”理解的偏颇,不少教师在实践中陷入误区:偏离目标,一味拓展解读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一、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弊端 (一)主体性体验的缺失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表演者”或“主角”,他们拥有课堂的话语权,教学过程更多的是教师的“独自”而非师生的“对话”,教学变成“专制”。学生是知识的储存器或寄存者而非思考者、体验者,更不用说创造者。这就造成了学生主体性体验的缺失。学生的主体性体验的缺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萎缩,这是一种“去我化”的教学活动。只有“他(她)的”而失去了“我的”体验的教学无疑失去了课程的生命关照,学生得到的并不全是他们自己体悟到的,“我们听得到声音,却得不到印象;我们听得到声响,却看不见行动”,“因为它们缺乏对内在生命的直觉,它们缺乏内容”。在这种教学情景中,学生作为鲜活的生命被置于教学之外,疏离了真实的体验,失去了自已的话语权,本应丰富完满的“全人”不知不觉成了机械的、冷漠的人,造成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异化”。  相似文献   

9.
坦率地说,笔者反对如此一说,即把课堂诠释为一个“舞台”,把老师和学生分别比喻成“导演”和“演员”。“导演”之与“演员”,这一说法看似从某种角度上体现了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但难免已滑向“表演秀”的误区。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堂不应是老师独霸的天下,而应是学生尽显才华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只有师生共舞,才能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教师体验工作快乐的舞台。只要我们辛勤去耕耘,语文课堂教学就一定会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相似文献   

11.
以“听课制”为格局的传统教研制度局限了广大民间语文教师的话语权。由此一方面使得语文课堂理论的产生缺失原创精神,另一方面也阻滞了理论与日常课堂实践之间的有效流通。有意义的语文课堂改革,取决于基层教师对理论自觉反思意识与日常课堂生活情结之间的有机融合。因而,语文理论研究者应把视野投向广大的民间课堂,释放民间教师的话语权,并与他们建立起富有成效的会话与沟通,这就需要突破固有的传统教研体制,倡导以“课堂志”、“课堂叙事研究”、“课堂教学案例”为平台,从教师个体、校本、区域三个层面搭建小学语文立体、平民化的教研模式,在为广大基层语文教师提供“说自己日常课堂故事”自由话语舞台的同时,释放隐蔽在民间课堂里的小学语文原创营养,从而构建有意义的语文课堂日常实践生活,开创语文学术的新繁荣。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无论是教学怎样的课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之前的解读文本将对教学效率的提高起极大的作用。但笔者通过对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的观察得知,某些教师在教学描写革命领袖文本时常出现“零解读现象”,即在不解读文本的情况下就进课堂,从而导致很多学生毫无收获出课堂。本文就“零解读现象”出现的成因以及预防措施展开粗略的思考,目的在于提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改革的讨论日趋激烈。特别是小语,真正进入了多国鼎立时期,课堂如何深入与把握成了小语界的症结。课堂的关注点,对教材的认识度自然也就成了一堂好课的标准。教材的解读自然也就成了课堂教学中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解”即释之义,就是将一样东西讲明白;“读”即悟之义,可以是自我的悟读,也可以是领悟的范读。究其在小学语文课堂来说,“解读”是让学生真正弄懂教材,领悟语言。  相似文献   

14.
“活”是艺术的生命,语文课堂艺术也需要“活”。纵观当前一些语文课堂,学生似听非听、似答非答、似练非练的情况普遍存在。教师有目标,但落实不够;有训练,但力度不够;有提问,但设计不够:有导读,但指导不够。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累。如果有人听课那就更累,原因何在?我想跟我们某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实”有余而“活”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15.
“多元解读”是目前教学研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也许正因为如此.在实施过程中山于对“多元解读”的过热追捧.对“独特体验”的过分真实,导致语文课上对文本价值取向的曲解。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是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批文人情”.根据课文自身提供的信息,追求作品内在的意义与读者外赋意义的统一.而是出于对以往强制性的一元解读的反叛.完全漠视文本自身存在及其呈现出的意义.任由学生别解甚至曲解作品的内涵。甚至还把这当作学生创造性的体验成果。  相似文献   

16.
“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课堂是舞台”是教育圈内颇为流行的一句话,这句话又早已被不少同行奉为经典的教育教学理念,而这种理念已经或正在指导诸多教师课堂教学的实践,也成为一些领导评判教师课堂教学的惟一的一把尺子。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好是坏,惟看学生是否真正成为了演员。  相似文献   

17.
有效语文课堂是“教”与“学”的高度统一。只有学生、教师、文本之间产生共鸣效应,才能使“教”与“学”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有效设定每篇课文的“主打”教学目标,无疑是有效阅读教学的开始。在如今的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缺乏成功解读文本并设定出每篇课文适宜的“主打”教学目标的基本策略。精确设定每篇课文的“主打”教学目标,有赖于教师对文本的潜心钻研及对学情的准确把握。教师可从理解内容与学习表达、从学生的已有水平与技能发展、从三维目标的辩证统一这三个方面着手设定每篇课文的“主打”教学目标。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度。  相似文献   

19.
卓荣中 《小学生》2010,(5):41-42
课堂,是一次次解读文本的过程;课堂,是一次次“对话”的过程。学生,是一个个富有鲜明个性的个体。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也应是富有个性的,对文本的解读,应在“对话”中进行。很显然,很多老师已经充分意识到了对话在课堂的作用,并在身体力行的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20.
胡海瑢 《中学文科》2007,(5):99-100
语文课堂学习中的“整合”,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多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各类语文信息进行整理与合成,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的中心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整合”能力,离不开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正确引领。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课堂教学中学生整合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试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