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由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自行编制并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对而言的,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  相似文献   

2.
一、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学生为本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这是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所谓课程改革的目标,指贯彻课程改革过程始终的指导思想是以社会为本位还是以学生为本位,课程改革的成果(改革后的课程体系)是以社会为本位还是以学生为本位。社会本位和学生本位是一对矛盾体,自从学校教育和课程产生之日起,就隐含着二者之间的矛盾。任何一种课程都是对这一矛盾关系的某种形式的解决。社会本位的课程,认为社会是最为根本的,社会的价值是绝对的,课程就应当体现社会的价值。个人的教育必须以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目的,个人是局部,是特殊…  相似文献   

3.
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应该把原课程中的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独立设置为“修身“课程,把社会科学教育与历史、地理课程合并为“社会“课程。“修身“课程的性质是单纯的德育课程、经验课程,由班主任和德育处实施,主要教学方式是体验。社会课程的性质是智育课程、学科课程,特别重视社会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教学方式是探究。  相似文献   

4.
课程是什么,课程论的不同流派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给课程这个概念所下的定义各不相同。强调以学术为中心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把课程定义为“学科”,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造课程理论把课程定义为“社会改造”,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儿童中心课程理论断定课程是“学习经验”或“活动”,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论则认为课程是“对话”。尽管目前关于课程还没有一个被人们公认的定义,但课程这个概念却被广大教育工作者经常广泛地使用着,人们一致理解课程是指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虽然有人强调是学程,有人强调是教程,然而所有的人都在课  相似文献   

5.
论开发取向对课程的独特理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开城 《现代教育技术》2009,19(11):10-12,122
课程研究中的开发取向不但表现为一种课程开发的技术体系,还表现为一种理解课程的独特方式。开发取向认为,课程是一种生成过程和生成结果的统一,课程开发应是一种技术化了的课程生成过程,课程是一种技术人造物,课程结构表现为课程组件之间的联系及其与知识系统之间的映射关系。  相似文献   

6.
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是密切相关的过程。宏观的课程开发包括课程实施环节,课程实施是以课程开发为前提的。我们知道,无论是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它们的开发都是以教材的开发为载体,如果教材尚未开发出来,课程实施就会成为无源之水。从一定意义上讲,课程实施是课程开发的自然延续过程,也是课程开发的目的和归宿。我认为,要有效地实施地方课程,很有必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课程实施方案,做好课程师资培训,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恰当选择教学方式,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7.
课程是什么,课程论的不同流派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给课程这个概念所下的定义各不相同.强调以学术为中心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把课程定义为"学科",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造课程理论把课程定义为"社会改造",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儿重中心课程理论断定课程是"学习经验"或"活动",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论则认为课程是"对话".尽管目前关于课程还没有一个被人们公认的定义,但课程这个概念却被广大教育工作者经常广泛地使用着,人们一致理解课程是指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虽然有人强调是学程,有人强调是教程,然而所有的人都在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意义上使用课程这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课程领域,先后出现了学科课程论、活动课程论、结构课程论和人本课程论这四种课程理论。有些课程理论是以学科为基点的,有些课程理论是以学生为基点的。从西方课程史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课程理论始终在学科和学生这两个基点上来回摆动。但是,这种摆动不仅呈现出一种波浪形向前发展的轨迹,而且凸现出课程理论上的一种心理学趋向。在某种意义上,课程基点融合是课程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  相似文献   

9.
教师重构课程,是教师对课程的多次改造和优化实施,是教师理解与实施课程的动态过程。教师重构课程是形成课程价值观的整体意识,是表达课程话语的改进过程,是践行课程逻辑的系统方法。教师重构课程以提供最适合的课程、坚守学科属性、体现教师个性、实现自我与学生发展为价值追求。唤醒教师课程重构意识的策略包括强化生成意识,以彰显教师风格为重构目标;树立权利意识,以整合文本(教材)资源为重构途径;增强效率意识,以现代教育技术为重构保障;弘扬反思意识,以有意义的教育生活为重构成果;拓展空间意识,以丰富教师职业圈为重构生态。  相似文献   

10.
南开中学是我国近代中学教育的一面旗帜。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为培养“允公允能”之学子,南开中学提出了课程的生活历程观,形成了完善的课程结构。南开中学注重课程的校本化建设,表现为:拓展课程类型,丰富“生活历程”;调适国家课程,增强教育效果;创生特色课程,聚焦现代能力。基于生活历程对课程进行全域规划,基于学生立场使课程适应学生需要,基于关键能力让课程指向育人目标,是南开中学课程实践给予新时代课程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学校德育课程性特征之考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德育首先表现为它是以德育课程为载体之一的教育教学活动,课程性是其最突出、独有的特征。学校德育的课程性特征是以学校德育理论课程的知识师授性和学校德育实践课程的行为师导性这两种课程表现形式得以体现的。优化这两种课程形式的正向功能,弱化其负向功能,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课程价值取向是课程构建和实施的灵魂与方向,对课程价值取向的探讨是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需要。以价值为基轴,从哲学的视角来审视课程,我们关注的是课程价值取向的世界发展趋势;以发展为基轴,从科学观的视角来审视课程,我们关注的是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职业院校课程质量评价必须以现代教育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课程质量和课程参与者共同提高为目的,以促进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为关键,构建职业院校课程质量评价体系。课程质量评价是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也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要做好职业院校课程质量评价工作,必须首先明确在新形势下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依据、原则和框架内容,从而构建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认真抓好课程质量评价标准的实施工作。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课堂教学呼唤“以学习为中心”范式。课程执行大纲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是教师与学生间的“契约”,是传统课程教学大纲向“以学习为中心”范式转变的产物。遵循以学习为中心和一致性原则,课程执行大纲至少包含课程基本信息、预期学习成果、教学日历、课程资料、成绩评定方式、课程要求、其他可选项等内容。西南交通大学设计了课程执行大纲评估指标,并通过常态化评估为教师编制课程执行大纲提供改进方向,从而促进课程教学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5.
李智利  谢婷  贺琼 《时代教育》2012,(17):36+38
以行动为导向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势。课程考核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应与课程教学改革相适应,文章以《职业工作概貌》课程为例,探讨了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考核的内容和要求。  相似文献   

16.
<正>美国高中课程的价值取向不同,可以分为学术类课程、应用类课程和艺术体育类课程。学术类课程是高中的核心课程,是为高中生升学所准备的;应用类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走向社会、更好地生活的需要;艺术体育类课程是为丰富学生的人生和学习生活而设置的,也为在体育艺术方面有特长、有兴趣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是密切相关的过程。宏观的课程开发包括课程实施环节,课程实施是以课程开发为前提的。我们知道,无论是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它们的开发都是以教材的开发为载体,如果教材尚未开发出来,课程实施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相似文献   

18.
在任何一个教育系统中,课程都是居于核心位置——教师为落实课程而教,学生为掌握课程知识而学,领导为优化课程而管理,社会为促进课程而评价。  相似文献   

19.
课程资源是课程的来源和构成要素,是课程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它为培训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资源上的保证。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面临着许多难题:一是对课程资源的认识狭隘;二是缺乏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策略。本文就如何将培训教材、培训师资、参训学员、培训基地等课程资源转化为培训课程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怎样将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有机整合?怎样开设学校课程?怎样实施学校课程?笔者认为,将国家课程实施与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课程文化,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必由之路。一、开放与包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理性思考其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新课程改革的本质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在课程建设方面体现为尊重学校差异和学生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