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关键是水权制度改革,水权制度改革的关键是建立水权交易制度。简要介绍了水权和水权交易的基本内涵,重点回顾了水权交易实践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总结了我国水权交易的基本特点,并对当前水权交易制度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破解这一历史性难题,水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简要介绍了水权问题提出的历史背景和国外关于水权制度的法律规定以及水权交易的主要做法,阐述了对水权概念和法律特征的理解,对建立和完善水权制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水权制度的起源是与水资源紧缺密不可分的,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水资源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地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是当今世界各地面临的重大问题。在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早期阶段,水资源的利用是无偿随取即用的,随着人口增长和开发活动,水资源成为一种短缺的自然资源,水权就作为解决特定地区社会系统冲突的制度而产生了。”(石玉波,2001)本文就水权产生的影响、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的水权制度创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代水权制度建立的立法障碍与完善建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水资源是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水权制度在实现水资源多元价值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解决我国水危机的关键所在。但目前建立我国现代水权制度的问题主要是理论界对水权的认识模糊以及有关水权制度的立法极其滞后。因此,本文着重阐明了水权的涵义,并就我国水权制度立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流域水权制度建设是黄河水沙关系调节的关键。本文基于中国水权制度建设框架,回顾了黄河流域水权制度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完善黄河流域水权制度的建议。黄河流域是中国现代水权制度建设的典范,通过自发和问题驱动机制,流域制定了水量分配方案、开展了水量调度、探索了水权转换和进行了水权明晰。但流域水权制度建设没有完成,存在用水计划没有灵活性、用户没有选择性、交易没有市场以及调度取代取水许可管理等问题。同时,水权制度还面临40年来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剧烈变化,以及水资源量、用水结构和水沙关系的根本性转变。最后,建议黄河流域进一步明晰水权、建立生态和环境水权、构建水权交易机制、转变机构职能和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监测、计量和管理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6.
孙昭妍 《科技风》2013,(13):277
水权制度是达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新型制度,对地下水资源的分配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本文提出了地下水水权概念,同时对地下水资源市场的构造进行阐述,对地下水资源的分配和交易原则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地下水水权制度的一整套理论。  相似文献   

7.
首先介绍了关于水权价格的含义、水权价格确定的意义和对水权价格的影响因素,然后阐述了实物期权理论的思想方法、基本概念,最后对按不同实物期权的类型执行水权价格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指导我国水权市场建立和培育科学的水权价格体系。  相似文献   

8.
田贵良  胡雨灿 《资源科学》2019,41(2):313-325
水权交易是治水新思路下发挥市场对水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有效途径之一,水权定价模型研究有助于规范和加快水权交易市场发展。区域水权和取水权两种交易模式影响范围广、社会敏感性高,是中国当前两种主要的大宗水权交易模式,市场交易中,价格机制是培育和活跃两种大宗水权市场的核心要素之一。梳理总结现有定价模型和定价机制在大宗水权交易定价中的适应性,提出水权价格是使用者对水资源生产性使用能力的体现。以市场为导向,在全成本价格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水权的协商定价模型和取水权竞价模型,论证市场竞争机制对水权增值的作用机理,并以内蒙古黄河干流盟市间水权转让为例,进行定价模型的案例研究,发现该案例宜采用成本价基础上的竞价模型形成其最终交易价格,且从实证结果看,竞价模型既能保障回收水权的全成本,又能促进水权向更高效益的用途流动。最后,提出树立大宗经济性用水水权的商品属性认识、健全大宗水权的基础价格评估机制、将大宗水权交易纳入大宗商品交易体系以及建立多种形式的大宗水权交易平台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雨水集蓄"是西部干旱地区一种古老的取水方式,通过对该取水方式的考察和介绍可知:中国的水权制度之构建离不开对中国特有国情的考察;应对水权概念、客体再认识,雨水集蓄客体是雨水资源;雨水集蓄是解决西部旱区环境生态问题的突破口;雨水集蓄权是生存权之一.  相似文献   

10.
白洋淀流域湿地生态水权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生态水权是分配给湿地生态系统使用水资源的权利。明确湿地生态水权对于建立湿地补水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进行湿地生态水权分析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基本生活用水保障原则;②生产与生态、上游与下游统筹协调原则;③尊重现状用水原则;④合理用水原则。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湿地生态水权的计算方法,并选取白洋淀湿地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显示,白洋淀湿地50%保证率的年生态水权量为13130×104m3,大于湿地适宜生态需水量;75%保证率的年生态水权量为8585×104m3,大于湿地最小生态需水量;而95%保证率的年生态水权量只有3891×104m3,远小于其最小生态需水量。在50%和75%保证率下,用白洋淀湿地自身的水权量为白洋淀补水,可分别满足其适宜和最小生态需水量要求;而95%保证率下,按照最小生态需水量为白洋淀补水,也需占用其他地区(白洋淀上游或外流域)的水权,需要对此进行补偿  相似文献   

11.
张丽娜  吴凤平  贾鹏 《资源科学》2014,36(11):2240-2247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问题与实现水资源有效配置的崭新思路。明晰流域初始水权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途径和技术支撑,流域初始水权配置的理论与实践必须适应这一制度的要求。面向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约束,本文结合国内外初始水权配置相关研究进展的系统梳理,在提出相关概念及剖析其内涵的基础上,以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纳污量控制为基准,构建基于耦合视角的流域初始水权配置方法与理论框架,具体思路如下:1针对省区初始水权配置子系统,基于量质耦合获得流域内不同省区的初始水权量;2针对政府预留水量配给子系统,基于供需双侧耦合确定流域级政府预留水量;3为保障两个子系统协调发展,建立基于耦合协调性判别准则的循环耦合模型,获得流域初始水权配置推荐方案,并详细阐述该研究框架各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及其之间的工作关系。  相似文献   

12.
陈艳萍  朱瑾 《资源科学》2021,43(8):1638-1648
农业用水流转的关键在于水权交易市场的建设,灌溉用水户水权交易对于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实现农村水资源优化分配具有重要作用。交易价格的确定是灌溉用水户水权交易管理的难点,过低的价格会导致水资源浪费,过高的价格不利于农业发展,此时政府的价格管制尤为重要。以2019年8—9月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发生的灌溉用水户水权交易作为研究对象,首先用ELES模型判断农户所在地区经济水平,根据地区经济水平决定灌溉用水户的水费承受能力,应用水费承受指数模型确定水权交易价格管制上限;然后基于灌溉用水户水权交易的特点,将资源水价作为水权交易价格管制下限,应用模糊数学法确定资源水价。研究结果如下:①2019年元氏县灌溉用水户水权交易的价格管制区间为[0.11, 0.26]元/m3;②2019年元氏县实际水权交易价格为0.06元/m3,低于管制区间下限,表明实际水权交易价格不利于该地区农业用水的节约与保护,此类交易应该被制止;③地方水利机构应制定水权交易价格管制区间,并确保水权交易在价格管制区间内进行,使水权交易能实现经济与生态双重优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王雷 《科研管理》2014,35(5):107-117
文章分析了创业企业控制权类型、控制权收益构成及其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建立控制权共享收益函数将人力资本专有性与专用性、投资专用性、信任度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构建了以金融工具为载体的两类控制方式下,两类控制权的两阶段配置模型,分析各因素对不同控制权配置的作用机理,并运用Mathematica软件对理论模型分析结论进行数据模拟。研究发现,受两类控制方式下企业家与投资家控制权收益不同的影响,关键因素对企业剩余控制权配置的作用机理存在显著差异,但对特定控制权配置的影响基本一致。具体表现为,随着创业企业绩效的改善与创新项目成功概率的增加,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专用性、信任度与投资家获得的剩余控制权在联合控制方式下呈先增后减的非线性变化关系,在相机控制方式下呈先减后增的非线性变化关系;人力资本专有性与投资家获得的剩余控制权在联合控制方式下呈先减后增的非线性变化关系,在相机控制方式下呈先增后减的非线性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14.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技术创新产权主体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盛亚  陶锐 《科学学研究》2006,24(5):804-807
提出“企业技术创新产权主体是利益相关者”的观点,并从利益相关者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行为主体的现实角度,和企业技术创新是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缔结的一系列契约的理论角度分别论述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5.
左其亭  张志卓  马军霞 《资源科学》2021,43(11):2215-2223
水资源的界定和分类是开展水资源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基础,水资源学学科体系建设对学科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水资源的分类进一步明确了水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构建水资源学学科体系的基础内容,在梳理现有水资源分类方案的基础上,按照多原则-多维度-多类别的分类思路,提出了水资源分类新方案,包含9个维度26种类别;在总结水资源学发展历程基础上,构建了水资源学学科体系框架,明确了水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梳理了包含水量平衡原理、水资源价值理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和人水和谐论等代表性理论体系,总结了涵盖监测与模拟方法、水资源模型等方法的方法论和一系列应用实践;考虑水资源分类,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水资源学派生出的分支学科,并对水资源学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水资源研究和管理工作以及水资源学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孙伊百 《科技创业月刊》2010,23(4):116-118,121
有关公正审判权的条款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用墨最多的条款,也是最重要的条款之一。公正审判权是在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之间的选择。论述了应当以开放式的姿态学习和借鉴不同背景下生成的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广纳博学。  相似文献   

17.
王为一 《科研管理》2004,25(4):56-59
现代人力资本投资主体是多元化的。在现代人力资本产权结构中,个人、企业、国家之间共同综合地分享人力资本产权,其占有人力资本产权的大小取决于各自在该项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中的投资额以及契约与法规,产权份额的多少分别决定了他们在人力资本运营过程的地位和作用。明晰人力资本产权的重点不是产权权能的划分,而是个人、企业、国家分别占有人力资本产权的侧重点以及其行使人力资本产权的方式。现代人力资本产权不是互相独立、互不交叉的结构,而是一种既有相互独立,又有相互交叉的结构。  相似文献   

18.
杨海龙  杨艳昭  封志明 《资源科学》2015,37(9):1732-1739
“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决定。作为官员政绩考核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尚无现成经验可以借鉴,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其中,作为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一个制度前提,中国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尚不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科学编制。本文从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视角出发,解析了中国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特殊性,指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要考虑到自然资源资产主客体的多样性、复杂性,并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安排中。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中国现行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客体不明确以及其复杂性对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影响。最后,提出要尽快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同时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的相关法律法规,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