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现代的动态科学观认为:“科学的本质,不在于已经认识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科学本身不是知识,而是产生知识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科学生产。”动态的科学观启发我们,把教学教育仅仅看成是传授科学知识是狭隘的。我们要使学生了解科学方法和科学过程,让学生学会怎样探索未知.发现真理;学会怎样思考,怎样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2.
科学和精神是一对孪生姐妹。科学是发现,精神就是发展;科学是发现真理,精神就是传播真理。科学、精神、科学精神,这些为人熟知的词汇,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时代风貌。国家要有国家精神,企业要有企业精神,科学家要有科学精神,甚或我们每个人要有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发展的支柱、腾飞的动力和不竭的源泉。  相似文献   

3.
儿童都是科学家,科学的本质不在于认识已经存在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从这个角度来说,科学探索过程的核心在于探究,科学态度的核心是探究精神,而儿童天性喜欢新事物,对未知世界充满和探索欲望,他们孜孜不倦,永不满足,所以说"每一个儿童都是科学家"一点也不过分。  相似文献   

4.
科学和精神是一对孪生姐妹。科学是发现,精神就是发展;科学是发现真理,精神就是传播真理。科学、精神、科学精神,这些为人熟知的词汇,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时代风貌。国家要有国家精神,企业要有企业精神,科学家要有科学精神,甚或我们每个人要有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发展的支柱、腾飞的动力和不竭的源泉。  相似文献   

5.
科学活动是人的思想寻求客观确定性的一种感性具体的实现性质活动,标志着人类思想的熟和觉醒;科学真理已经不再是某屯粹的信念或可能性原则,而是一种既能够实际测量与定量计算,也能够付诸于生产与实践的可操作性结论;科学理论包含两种不同性质的知识要素,其中基于人类特定感觉器官及其延伸的形而下的“真”,是科学真理及其价值的基础和根据;真理的价值化只能就其抽象本性来讲,主体性决不能等同于主观性,任何把真理探索过程价值化的思想和观点都不仅是形而上学的,而且会阻碍人类认识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认识论层面讲,科学精神教育是以科学的认识论规范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我们知道,科学作为一项探索真理的事业,在它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认识规范,主要包括“求实、理性和有条理的怀疑”。这种认识规范一方面约束着科学家的科学行为,  相似文献   

7.
科学是什么?科学的本质不在于已经认识的真理,而在于探究真理。幼儿科学教育是引导幼儿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过程。幼儿科学教育是支持幼儿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精神和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幼儿科学教育是使幼儿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STS是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的词头缩语,即科学—技术—社会,它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交叉学科。STS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和教育观。通过STS教育,学生除了掌握科学的  相似文献   

9.
论大学弘扬科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教育是一种以培育和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水平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是一种由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方法教育以及科学精神教育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教育活动,其中科学精神教育是科学教育中最为核心的要素。当前大学科学教育中存在着过分狭隘专业化以及片面技术化、工具化的弊端。大学应充分挖掘科学文化深层的精神价值教育人:一方面,对科学文化应该有全面的认识,尤其要重视科学文化的精神价值;另一方面,对科学教育的功能应该有全面的认识,尤其要重视挖掘科学文化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福平  邹琳  郑积梅 《红领巾》2005,(4):146-147
长期以来,不少人对精神文明的内涵及其形成的途径理解肤浅,对科学的本质及其社会功能认识片面.科学作用于人们的精神生活大体有两种途径:一是科学通过技术与生产相结合而发展生产、变革社会,从而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二是科学作为一种思想和观念,直接介入人们的精神生活,净化和升华人们的精神世界.因此,全方位普及科学,以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来塑造和提高我们的民族素质,是我国当今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11.
哲学在本质上是理性的事业,哲学的智慧在于反思。虽然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已成为过去时,并不断受到非理性主义等的责难,但我们不能否认人类的理性探索不仅推动了科学的进步,而且也推动了社会和政治的进步,其蕴涵的科学精神以及对真理、统一性和自由的追求是值得我们再一次反思的。  相似文献   

12.
科学精神和人精神的区别源于事实认识和价值的区别。事实认识要求科学精神。价值认识要求人精神。科学精神体现的是工具理性,而人精神体现的是价值理性。科学精神和人精神之间并不是直接对立的,坚持科学精神和贯彻人精神可以统一起来。融合科学精神与人精神的关键是重新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吕渭源 《湖北教育》2004,(21):15-17
(四)鼓励批判与拒绝批判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它的本质是拒绝。科学有两性:稳定性、发展性,科学精神不仅是维护、证实既定真理的正确性,而且是发现、挑剔它的局限性。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就是科学精神。发扬科学精神,就要善于发现别人看不到、想不到的问题,从实际出发——敢于打破规范、  相似文献   

14.
科学课程中对探究性学习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 ,教育的宗旨在于形成人的良好素质 ,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 ,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内在的统一。科学课程是以探究为基础 ,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技能的养成。因此 ,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技能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一、科学课程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意义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 ,通过…  相似文献   

15.
大学何以为“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大学为什么是大学而不是其它,在诸多社会组织中大学何以独一无二?本文试图从大学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精神两方面着力回答这个问题。构成大学的基本要素就在于,大学之大有“大家”谓大;有大师谓大;有大学生谓大;有灵性的校园文化氛围谓大;有探究学问的博大和追求真理的伟大谓大,大学之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精神存在,大学基本精神主要体现为:自由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运用实证精神、勇于批判精神、创造精神、自由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大胆地开展科学教育实践,深刻地启示我们:科学教育应从青少年抓起,把科学观念、方法和精神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帮助学生养成实验、批判、创造以及探索和追真理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7.
科学素质与科学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素质是现代社会得以发展的基石。科学素质的结构内容是由科学本质决定的,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而提高科学素质的关键,在于不断加强和改进科学教育。  相似文献   

18.
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和谐统一 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所谓科学精神,则是注重科学技术的价值和人的物质生活,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社会物质基础和手段的作用以及科学方法、客观规律、科学真理的作用,强调依靠科学技术来推动社会发展,其本质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同理,图书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替换陈旧的信息加工、存储、传递的方式,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使人类更加广泛、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以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因此,和谐学校图书馆应当充分体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既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又充满人文关怀,为读者利用图书馆提供更舒适的环境和便利的条件,从而提升图书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路志宏 《天中学刊》2001,16(6):87-88
学贵有疑,应以科学批判为依据,质疑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如只有师承而无创新,不敢越雷池半步,科学就停滞了。疑问的产生就是钻研的开始,是创新的前提,人类社会发展中许多科学理论是相对真理,都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可能性。敢疑善思,严谨治学,既是一种科学的探求知识的应有态度,也是一种应当提倡的治学方法。 一、自由落体实验的启示 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1564-1642)在比萨斜塔上所作的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那两枚铁球同时落地的声音震撼了世界。 古希腊创建了辉煌灿烂的西方古代文明,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当时人们的…  相似文献   

20.
易君 《中外教坛》2004,(1):55-57
科学就是探索。身边的科学是儿童最想知道的,也是最能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的。实践是认识的第一源泉。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桥的科学,去感受发现的乐趣。在观察、思考、实验、制作的实践体验中激发学生自行探究的热情,获得科学真理,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科技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