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在进行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依据教材.在引领学生立足文本.“精读一篇”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跳出文本.合作“略读一组”。所谓略读.即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这种阅读方法旨在通过比较快的阅读,粗知文章大意。“略读一组”.即将课内的知识、学法迁移到课外.引导学生运用在“精读一篇”中习得的学习方法.读与教科书配套的“同步阅读”(本地区为地方教材《自读课本》和《课外阅读》)中的一组文章,“一篇带多篇”.不断扩大阅读量.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逐渐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2.
黄燕 《小学语文》2009,(3):38-39
【教学背景】 1.学生已熟读课文内容。2.学生已知道这是一篇说明文。3.学生已略懂通过阅读概括出文章重点,并归纳成脑图。  相似文献   

3.
王素琴 《考试周刊》2012,(92):57-57
语文老师天天要阅读,也天天在教学生阅读,面对一篇具体的文章.关键是要引导学生读出文章的“不一样”。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完整独立的文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情境.可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生动活泼的情境.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思路的研究被忽视了.理清文脉的教学隐去了.文章层次逻辑的理解淡化了.整体把握的训练削弱了。引导学生一头埋进文本一叶障目的教学过头了.抓住一词一句无节制地挖掘感悟红火了.支离破碎的讲解分析风行了.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一鳞半爪似的教学比比皆是.学生往往能走进一篇课文.却走不出一篇课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句话.理清思路有必要重新提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6.
中外作文教学方法集锦一、扩写法先给学生提供一个故事梗概或文章纲要,然后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构思,对故事梗概或文章纲要进行扩展,充实成一篇篇幅较长且内容具体的文章。实施要点是:1.忠实于原型材料;2.要有一定的创新:3.要做到突出重点、自然成文;4.采用...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围绕“神奇的科技世界”这一专题编排了四篇介绍有关科学知识的文章。这种安排意在一方面让学生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另一方面亦让学生了解体会文中的一些写法所产生的表达效果.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本组文章的一个共同点是,选编的四篇课文均属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的科普类短文,其特点有四:  相似文献   

8.
教学设想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苏教版必修二“和平的祈祷”专题中的一篇六干多字的小说。这样一篇长文,用一个课时来教.让学生读懂文章,理解主题,明白写法,必须讲究教学策略。首先,学生要充分预习课文。其次.要围绕学生阅读中的疑难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语文学科“坊间”早就流行过此语——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三星级普通高中,根据这些年的教学观察来判断.“三怕”中。学生最怕的是写作文,而且此境况不仅没改观,反而愈演愈烈,甚至个别班级的个别学生有“罢写”的倾向。大多数学生即使能挤出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也是材料枯燥,无病呻吟,生搬硬套,语病成篇,不伦不类,让阅读者批阅此等面目可憎的文章,真是无比痛苦。  相似文献   

10.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便可以把整个地球撬起来。”同样,在写作教学中,只要给学生一个支点.孩子们便能写出一篇篇文辞兼美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11.
在目前教学中。许多学生一上作文课就感到头痛。作文课无异于学生的受刑课。在这种情况下,要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都很难.又怎谈得上写出好文章?但当灵感来临时.写文章又文思泉涌,一气呵成,丝毫不感到吃力。这时候,写作真可以说是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12.
当今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阅读也较为广泛.可一写起作文来不是写不出来.就是空话套话连篇。为什么一学年学了五六十篇课文.整个小学阶段学了300多篇课文。可学生的作文水平却得不到提高呢?究其原因.是作文教学低效!综观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常态教学.还是一些公开教学.大多“重意轻言”——课堂上只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感受人文内涵而忽视领悟文章如何表达、为什么这样表达。怎样才能提高作文教学成效呢?  相似文献   

13.
《詹天佑》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最后一组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与旧教材不同的是,这篇课文没有明确规定阅读训练的重点,是对学生小学阶段所学知识的综合归纳。1.初读课文,抓住中心。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教学这篇课文时,可采用“提取中心法”...  相似文献   

14.
2014年4月25日.我第一次参加“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网上研讨,它带给我的是震撼.是激动.更是无尽的启迪。整理,消化,吸收,思考,研讨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一、改“教”为“学”“语文主题学习”提倡在主题的引领下整合阅读,不要只纠结于某一篇.要立足于主题,来进行统筹性的教学安排。主题可以是多方位的,它可以是文章的情感、内容,亦可以是文章的表达方法、语言文字,一切从单元目标。学生实际出发。不只整合教材中的课文,立足于某一篇,拓展一篇或一组相似的文章,不以单纯的讲解为主,而以学生的阅读为主,让学生自己有所发现。紧扣单元主题,让学生由疑而读,因读释疑。一个单元确立一个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点,紧紧围绕它,扎实训练,在阅读中学习,在运用中领悟,这样的课堂更有厚度,更具价值……  相似文献   

15.
《毛主席在花山》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阅读课文,训练重点是“详写与略写”。怎样围绕这一训练重点,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呢?把握整体,理清文章脉络学生齐读标题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从标题中能知道什么?(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主要人物是毛主席。)教师进一步追问:写人的文章要通过事件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这篇课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时的哪几件事?学生通读全文,回答问题后,教师作如下归纳:l.毛主席夜以继日地操劳。2.毛主席让警卫员请乡亲们回来碾米。3.毛主席让警卫员给碾米的乡亲送茶。4.毛主席和乡亲们说茶,替乡…  相似文献   

16.
应该说每一篇优秀的文章都来自于生活,而生活又挥就了每一篇鲜活的文章。课文更不例外。只有运用各种方式去还原课文.才能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透过语言文字去领略生活的精彩和美妙,并真正受到启迪,提高对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使二者交融并为学习服务呢?  相似文献   

17.
作文是学生心理情感的反应,是学生情感的结晶。一篇好的文章.无不闪烁着作者的思想与情感的光辉,是作者情感的物化。因此,一篇好的作文,除了必不可少的形式条件,如行文的起承转合符合要求,语言通顺规范,详略叙述得当,修辞运用生动等等,还应当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情感因素,  相似文献   

18.
应该说每一篇优秀的文章都来自于生活,而生活又挥就了每一篇鲜活的文章。课文更不例外。只有运用各种方式去还原课文.才能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透过语言文字去领略生活的精彩和美妙,并真正受到启迪,提高对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使二者交融并为学习服务呢?  相似文献   

19.
情感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作者“情动而辞发”.而读者需“披文以入情”。作为语文教师,不仅仅是读者.还是作者与读者心灵沟通的桥粱.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不仅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还要让学生“披文以入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满含激情地投入到每一篇课文中.认真把握文章的风格和基调,要读出情感.讲出情感.从而使学生感悟文章的真谛,陶冶其情操。  相似文献   

20.
课文《一夜的工作》写作者给周总理审阅一篇稿子时,亲眼看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况,歌颂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抒发了崇敬爱戴周总理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表达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教学中我立足读中学写,一课一得;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表达真情实感,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来。一、把握内容,直奔中心1.继续学习课文:一夜的工作2.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点明中心的句子:“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3.指导学生抓住“劳苦”、“简朴”、“多么”等重点词语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