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协商民主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正确研判舆情贯穿于协商民主的全过程:选择确立协商议题、具体协商活动、达成协商民主结果。正确研判舆情需要重视以下几条路径:更加重视人际传播;妥善处理几对舆情矛盾;留意网络依赖造成的民意理性缺失现象;谨慎观察媒体的舆情呈现,防止被媒体"舆情"误导和绑架。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6,(15):31-35
通过分析河北邢台暴雨洪水灾害的舆情发展脉络和网民关注问题,认为存在权威信息发布滞后、公众关切研判有误、舆论引导手段单一等问题。灾害事件中政府应急传播可以尝试以下路径:组创新媒体矩阵,强力推进信息公开,科学宣传先进典型,畅通民众发声渠道,重视网络意见领袖,联合外省媒体报道。政府部门提升突发事件应急传播水平,需要推行应急传播考核、完善应急传播预案、重视应急传播培训、建立应急传播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3.
舆论和舆情二者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受到学界关注,二者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在全媒体背景下,社会大众信息接触渠道增多,公众交流意见、分享情感的平台多元化等因素,都催促着舆论和舆情二者关系的改变和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进步,媒介环境和社会语境发生突破性的改变,让舆论和舆情不再局限于"舆情是舆论的初始状态,而舆论是舆情的升华表现"的简单联系.在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交织传播过程中,舆论和舆情在概念厘定、传播过程和发展走向等方面,逐步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界线模糊、内容粘连状态.  相似文献   

4.
赵晓航 《图书情报工作》2016,60(20):104-111
[目的/意义] 旨在通过对突发事件舆情研究,探索危机传播管理中的舆情研判方法,并进一步为政府信息公开提供实操方法的建议。[方法/过程] 在理论研究层面,基于危机传播的基本要点,对信息发布效果和舆情实时反馈进行综合分析;在应用处理层面,以新浪微博中“天津爆炸”事件相关信息为例,爬取新浪微博全量数据,基于危机传播领域知识和信息发布文本构建领域词表,并结合危机传播阶段特征,对全量数据进行主题提取和情感分析。[结果/结论] “后微博”时代,微博用户量下降,但其仍旧是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和舆情扩散的主要阵地。探求突发事件下政府如何利用微博平台,收集、研判、应对网络舆情,为做好信息发布工作提供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应对手段。  相似文献   

5.
社会化媒体时代,媒介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我国信息传播环境和舆论生态格局,变革着舆情生成与传播机制.文章系统分析了社会化媒体舆情传播机制,指出共情心理已经成为社会化媒体舆情热点的触发模式之一.社会化媒体基于特定的网络空间关系,存在不同的舆论自净化现象,存在基于网络表达情绪化和非理性的群体极化情形,以及社交媒体环境下的新型议程设置功能.文章认为,社会化媒体具有独特的舆情生成和传播机制,给网络舆情的研判和社会舆情的治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人类传播3.0:范式理论视角下的聚众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众传播是指人们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基于自媒介体系建立的,融合多种传播类型和传播方式,以建立社会文化认同为目的的一种群体传播形态.由于其融合大众传播、分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等多种模式,因此成为媒介社区中的主要信息传播形态.如果说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1.0的话,那么大众传播和聚众传播则依次是人类传播2.0、人类传播3.0.聚众传播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结构方式,不仅将营造更加辉煌的媒介景观,而且将广泛地影响日常生活、传播机制和社会民主进程.  相似文献   

7.
冯广圣 《国际新闻界》2012,(4):30-33,50
闲话是乡村人际传播中的常见现象,闲话传播对乡村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借鉴西方关于人际传播的相关研究成果,闲话传播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传播。文章结合实际的田野观察对闲话传播的人际传播属性进行简要阐释。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我国高校危机传播的历史概括为三个阶段:封锁消息的传统模式、传统模式主导下偶有开放和理性控制下的开放模式。目前,我国高校危机传播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基本普及了各类预警、预防机制,逐步实施了新闻发言人制度,重视网络舆情,但是在信息公开化、舆论引导方法等方面还需改进。回顾历史,我国高校危机传播的发展体现着"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人际传播作用、危机传播的焦点发生了变化;危机处理的导向和目的却始终不变。  相似文献   

9.
何淼  王秋菊 《青年记者》2017,(30):50-51
微博内容的多点发布、节点嵌套式传播和循环跟帖是微博舆论产生巨大影响的基础,微博舆情的产生离不开网状链式及循环嵌套的节点式传播机制.微博舆情的扩散过程是舆情信息快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正如格拉德威尔在《引爆点》中提出的流行理论所述:“流行的传播无疑是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环境威力法则共同作用的结果.”①大数据视域下的微博舆情研判是微博舆情疏导策略制定的基础,本文从微博舆情的信息源、传播过程、受众三方面分析微博舆情研判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基于当前经济报道与传播的基本情况,本文着重分析舆论关注的重点热点议题及经济宣传工作的方向与着力点。经济议题的传播具有专业性,其舆情变化通常由重点事件驱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可以通过归纳分析来探索其规律,形成经济传播中前置研判、过程引导和事后评估的系统方案,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1.
公共健康传播中的危机信息演变不仅体现在媒体对危机报道所产生的认知风险,而且也体现在智媒时代的个体赋权使得危机信息的风险传播进一步强化,从而恶化舆论引导环境上。危机信息报道形成“脱域”下的风险传递,而危机传播的信息演变充塞着公众的情绪传递与对抗焦虑。因此,政府需要做好信息识别,科学把握舆情趋势;公众需要做好风险认知,提前研判心理情绪,建立舆情风险与信息风险的双重识别机制;媒体需要强化信息倾向报道,放大正向报道效应以实现风险社会的科学治理。  相似文献   

12.
熊顺聪 《新闻界》2013,(4):30-34
村干部是国家政权的代理人,也是农村社会的当家人,他们也是农村人际传播中的重要成员。本文以村干部的形象为切入点,探讨他们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所形成的人际网络,以及他们在农村人际传播中的核心地位,并借用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经典传播过程模式,分析村干部人群的人际传播的具体过程,探索村干部在乡村人际传播中的不同角色。  相似文献   

13.
王艺 《新闻界》2012,(1):6-9
微博舆论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日益呈现出舆论场的特征,其舆论生成和传播流程很难用传统的媒体技术参数和研判系数来衡量.本文以“温州动车事故”的微博传播为分析样本,从“新媒介场”、“心理场”、“社会场”三个维度解构微博舆论场的内涵,总结微博舆情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传播属性、情感立场和舆情结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大数据分析技术赋能舆情研判的本质,讨论大数据分析技术方法在舆情研判实践中的局限与不足,展望大数据舆情研判的优化路径。【方法】文章从大数据舆情研判的环节出发,结合舆情研判的实践应用现状,对比传统的舆情研判方法,分析大数据舆情研判的功能、价值与局限。【结论】作为一种前沿性的技术应用,大数据赋能舆情研判是将网络舆论空间中的观念意见数据化的过程。这种分析方法在舆情事件的全景化描述和关联性分析,促进科学决策过程等方面具有优势,但也面临着技术工具层面的测量偏差、舆情生态混沌效应、研判过程局限等风险挑战。【结论】在今后,应通过细粒化舆情数据库建设、多种研究方法的融合、加强对舆情工作者的培训等路径,以提升大数据舆情研判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微信红包一经推出便受到大众的喜爱,收发红包已经成为大众人际传播的时尚。微信红包兴起是社交媒体基于媒介技术发展、媒介精准营销、文化熏陶和受众需求的共同结果。但其对人际传播的作用优劣参半,需要针对性地消除其在人际传播中的消极影响,帮助大众正确认识社交新媒体在人际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网络空间中,现实生活中的阶层观念被淡化,代之以个体聚合的"群体智慧"。这种"智慧"一旦被有意擘画的个人与组织进行舆情煽动抑或被不明就里的"乌合之众"加以情绪扩充,就会形成伪舆情的合力,足以吞噬事情的真相。本文利用偏好分层理论对网络伪舆情的传播行为进行路径分析,对其行为背后的动能因素和变化规律进行探求,为伪舆情研判找到传播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石磊 《当代传播》2007,(1):57-59
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特征,在日益持续和深入的网络人际传播过程中将会逐渐被肢解,传播主体的个人真实身份属性也将随之逐渐显现出来,这是传播主体的需要,也是传播动机的需要,更是传播效果的需要.网络人际传播最终摆脱不了人际传播的本质,因此,传播主体的个人身份属性依然是影响网络人际传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美国人际传播的研究视角进行了划分,并梳理出每种视角的代表性理论。本文认为,美国人际传播研究的视角有情境、能力、关系、过程、规则、功能、文化和心理八个方面的视角。这些研究视角对我国学者从事人际传播研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际传播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舆情是公众对社会环境变化的反映,是社会心理、社会态度的外部表达。今天,大数据技术与新冠疫情叠加,它们共同构成了当代世界的舆情环境,也造成了当前网络舆情传播规律的变化。在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社会生活、经济环境、社会治理、国家安全和国际交往等方面均出现极大的“不确定性”,舆情研判、舆情治理成为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重要工作。面对网络舆情对治国理政产生的重大影响,中国社会需要深入研究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争取在舆情引导和国家发展中把握更多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20.
吴承诚 《今传媒》2015,(3):124-125
电视节目录制过程中的人际传播和日常人际传播不一样,它表现出来的特质是趋向平等和相对封闭的。本文通过探讨节目录制过程中的角色交流、人际传播在节目录制中各个状态的表现以及录播节目和直播节目中人际传播的差异,揭示普通受众可能无法看到的场景——节目录制时主持人、现场导演、嘉宾、现场观众等不同的角色如何"各司其职",他们在幕后进行着怎样的人际传播;在节目录制开始前、节目录制过程中和节目录制完成后各角色之间的人际传播发挥了什么样的功效,有什么不同等等。这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电视节目幕后不同于荧幕前的传播状态。作者试图通过阐述如何通过把握节目录制过程中的人际传播来给大众传播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