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析微博中的“微舆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Twitter为代表的微博在我国掀起了一股"微博热潮",发展势头强劲。本文结合笔者使用新浪微博的经历,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由微博形成的"微舆情",同时剖析其传播形态及主要传播特征,指出"微舆情"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陈燕 《新闻窗》2011,(5):20-21
2011年7月,由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1年上半年高校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正式发布,梳理了上半年10件与高校有关的代表性"舆情热点事件",并按照"校方响应、信息透明、舆论形象"3个常规指标,以及"动态反应、问责、网络技巧"3个特殊指标.对“舆情热点事件”中高校的应对、处置能力做了评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的盛行,国内不少官员尝试"网络问政",地方政府和部门对网络信息的回应方式也屡次受到关注。河南省郑州市2011年建立了一个名为"网络舆情处置联席会议会商"的制度,每日举行例会,对网络舆情进行"直接议决,直接交办,直接督  相似文献   

4.
CNNIC第26次互联网报告表明,学生群体在整体网民中所占比重为30.7%,远高于其他群体。且高校学生是网络使用率最高的群体,是网络舆情形成与发展的"生力军",因此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不能不重视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发展。本文以奥斯古德语义空间理论为基础,选取人人网论坛关于"69圣战"的贴文及跟帖进行分析,发现奥斯古德提出的三大意义因子可以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晴雨表",以起到掌握网络舆情动态,预测舆情动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全媒体时代,网络早已成为大众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网络舆情治理作为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在重大公共危机下的网络舆情应急处置能力,考验着各地政府的执政能力.当前,各地对网络舆情治理的制度建设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结合当前政府舆情应急处置现状,以此次南京重大公共危机应急处置为视角...  相似文献   

6.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事件发生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受众关注和参与。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使更多的受众开始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而媒体为了争夺受众的眼球,在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求新求异,加大报道渲染力度。尤其是在一些舆情事件中,媒体的不恰当报道给原本受伤的当事人带来"二次伤害"。本文结合"小悦悦事件"和"杨武事件",分析媒体是如何产生"二次伤害的",以及如何避免产生"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7.
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我国古代社会礼乐制度的基础,而从文献记载和武王崩逝、三监叛乱、伯禽就封、孔子崇周公等史实来看",三年之丧"当同样起源于"周公制礼",其能够制礼之根本则在于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全面具备。  相似文献   

8.
《河北科技图苑》2011,(2):20-20
"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常被说成"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尤其在影视剧中多见,也被大家所接受。那么,为什么应该是"度"而不是"毒"呢?这需要从古人使用俗语与成语的组词规律来看。古人常用近义词或反义词的对仗使用来组成俗语或成语,而"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这一俗语中的"量"与"度"恰恰是一组意思相同的词。"量"的意思是能容纳或接受的限度,在此特指气量;  相似文献   

9.
徐栩 《新闻世界》2011,(4):114-116
"抄书现象"在中国古代十分普遍,反映了人们对知识的追求。抄书人通过抄写书本传播文化知识,推动社会进步,自身也有所裨益。从古籍记载的抄书人来看,抄写是中国古代学者研究探索的基本环节,也是其维持生计、走入仕途、功成名就的一条主要途径。正如成语"洛阳纸贵"记载抄书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它在诸多社会领域的影响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10.
喻健  唐亚娟 《新闻爱好者》2011,(18):148-149
高校重大突发事件呈现新动向,诱发因素来自社会、高校、家庭、个体、自然等方面。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内容集中在政治热点、社会焦点、学校管理、公共安全等方面,舆情特点表现为群体性和复杂性。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监测的措施有:创新舆情快速捕捉机制,关注舆情热度的内涵和来源,加强舆情深度分析和应急管控。  相似文献   

11.
高校重大突发事件呈现新动向,诱发因素来自社会、高校、家庭、个体、自然等方面。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内容集中在政治热点、社会焦点、学校管理、公共安全等方面,舆情特点表现为群体性和复杂性。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监测的措施有:创新舆情快速捕捉机制,关注舆情热度的内涵和来源,加强舆情深度分析和应急管控。  相似文献   

12.
李琴 《新闻窗》2014,(5):81-83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指大众对各种社会事件所持有的观点看法、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案情决定舆情,但是,在案情之外,还存在着诸多影响舆情的其他因素,如社会环境、大众心理、媒体报道等,其中,媒体作为案情和舆情的一个中介和主要传播手段,其作用不容忽视。本文将重点探讨由媒体所报道的诉讼性事件发酵而成的舆情对审判工作的影响,并从法院的工作实际出发,试图就规制舆情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13.
网络环境下,热度高、传播快、覆盖广、易激活等舆情传播特点对出版机构舆情处置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大数据技术则为完善舆情预警系统和舆情处置机制带来了机遇。通过多平台舆情动态监测、多层面舆情数据库构建、多维度数据价值提炼、可视化舆情预警平台搭建,可及时发现潜在的舆情风险,并形成处置预案;通过多平台分级处理、多渠道信息公开、横纵向数据整合、多维度应对效果评估,可优化舆情处置效果,维护出版业在舆论场的话语权和正面形象。  相似文献   

14.
颜陈 《新闻前哨》2014,(10):47-49
6月29日,一艘货船在宜昌夜明珠码头装运大米的过程中,不少大米散落在了地上,20余只麻雀在此抢食大米后相继死亡。事发后,相关部门对该船装运的4批大米进行取样抽检化验,确认大米并无问题。食品安全是基本的民生问题,故而一直是舆论场的焦点所在。在此背景下出现的宜昌麻雀抢食大米死亡事件,引发舆论场食品安全风险追问。由于处置过程中信息发布不准确、联动机制不顺畅等种种弊病,导致舆情高烧不退,热点此起彼伏,暴露出若干"风险敞口",涉事舆情主体形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  相似文献   

15.
在一件因微博动员而引发的舆情事件中,如果以时间为轴作为研究的主线,那么,它就包括了传播演绎的过程和网友情绪的变化过程。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可以将舆情的处置过程分为时间处置、过程处置和情绪处置。本文将重点分析微博舆情中的过程处置。一、微博传播的涟漪效应微博社会动员的传播过程有其独特规律。假设微博舆论场是平静的水面,舆情事件好比砸入水面的石头,该"石头"正是发动传播的首帖或称舆论源。事件在微博舆论场中的传播过程就如同水面上的涟漪,围绕舆论源呈同心圆扩散,这种现象可称之为涟漪式传播。整个涟漪圈主要由支持转发  相似文献   

16.
苗国厚  李净  谢霄男 《新闻世界》2014,(10):111-112
网络舆情传播途径包括新闻网站舆情传播、"意见领袖"舆情传播、网民舆情传播,具有交互式、跨时空、多媒体、虚拟性、广泛性的特点,传播规律包括信息相对价值规律、信息梯度转移规律、信息循环规律,在监测时要把握网络舆情的负面性、模糊性、突变性、集中性特征,并加强对舆情信息级别的判断和部门间舆情监测处置的协作。  相似文献   

17.
“宫”制     
"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瓷器门"……一系列事件,把北京故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人们不断在评论和审视着北京故宫,并追问:故宫是否也到了需要改革的"最危险的时候"?没有皇帝的故宫更神秘。从"失窃门",到"会所门",再到意外损毁瓷器,如果不是"网友曝",恐怕仍然不为公众所知,故宫也因此屡被推上风口浪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菲律宾人质事件媒体责任论进行分析,指出以电视为主的媒体在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进行现场直播时要充分考虑其报道方式对事件本身的解决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现场直播应在"有为"和"不为"间有所取舍。媒体从业人员应科学辩证地理解而非不加限制地滥用"新闻自由权"和"公众知情权"。媒体的商业利益不能独立于社会道德责任之外。  相似文献   

19.
蒋京兰 《新闻世界》2010,(7):189-190
"民生新闻"应以"民"为主体,以"民生"为题材。因此,对"民"与"民生"的理解至关重要。"民"有"市民"和"农民",而"民生"有"大民生"("国计")与"小民生"。而现实的"民生新闻",却恰恰在这两点上存在误区:其一,可见"市民"而不见"农民",这就使得农民在"民生新闻"中缺席;其二,多见"民生"而少见"国计",这就使"民生新闻"流于形式、沦于琐碎。  相似文献   

20.
徐冉 《新闻世界》2011,(8):106-107
本文解释了何谓当今社会的"碎片化",从经济、技术、心理等方面分析了其成因,同时从碎片化中发现"碎"之后的必然趋势——"重聚",并从大众心理变化、信息环境变化及媒介生态变化等方面解释了重聚的可能性。最后,以微博为例,从微博在主体、方式以及内容方面之"碎"到微博利用话题、微群、标签等方式之"聚"进行了分析,借以回答如何可以在大众呈现碎片化的情况下将人们重新聚集起来,达到传播或营销等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