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是集》为宋人刘敞别集。此集在刘敞生前并未裒辑成书,在他去世后才得到亲友的大致整理。据欧阳修《集贤院学士刘公墓志铭》及刘攽《公是先生集序》可知,《公是集》曾有六十卷、七十五卷两种编本,且由刘攽《公是先生集序》可一窥《公是集》宋本全貌。遵刘敞遗愿,此集在整理成书后并未立即公开刊刻。直至绍圣二、三年间,即刘敞去世约三十年后,刘奉世才于成都刊刻蜀本《公是集》七十五卷,此版本为宋代有且仅有之《公是集》版本。《公是集》蜀本于南宋战乱时亡佚。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则库县西南73公里处的“和日石经墙”,它是目前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石经群。“和日石经墙”所刻佛经主要内容为大藏经,共分为《甘珠尔》、《丹珠尔》、《当增经》、《葛藏经》、《普化经》5部,总字数约2亿个,用石料多达3万多个。  相似文献   

3.
艾珺 《文化学刊》2012,(6):187-188,194
牛耳毛钱狎主盟,萸山珍本出书城。酿花扫叶皆清课,坐拥寒毡对短檠。诗出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二五七《席鉴玉照》。本文所及这方"学然后知不足"藏书铭印,见于席鉴的藏书。明末清初的常熟席家是著名藏书、刻书世家,中国历史上刻印古今书籍逾两千余部的著名出版机构扫叶山房即出自席家。席鉴,别号茱萸山人,席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藏书纪事诗》记述说:黄延鉴《爱日精庐藏书志序》:“汲古毛氏、述古钱氏,两家陵替,吾邑藏书之风寝微.然亦未尝绝也。以余所闻,玉照席氏、庆曾孙氏、虞岩鱼氏,皆斤斤雪钞露校。衍其一脉。惟多留心于说部小集,以一二零编自喜,而于经史转略。”《士礼居藏书题跋记》:“顾抱冲案头有影宋本《东家杂记》,末有茱萸山人席鉴跋云:‘毛省庵先辈影写本,余于丙申仲夏得之汲古阁中。”’《天禄琳琅》:“《离骚草木疏》,  相似文献   

4.
虞舜是孟子非常推崇的一位上古圣王。孟子将虞舜塑造为一位躬行孝道的"百世之师"。《孟子》中的虞舜行孝的故事根源于《尚书》的《尧典》、《舜典》等篇章,但并非完全忠实于历史文献,而是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文学演绎。在虞舜形象文学化的过程中,孟子提出了自己的道德伦理主张,并成功地塑造出舜和其弟象这两位经典的正反面角色。在进行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孟子借用历史经典事件和人物作为原型,使得故事内涵更为丰富,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并且在其中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是唐诗总集编纂的高峰期。明代张之象编纂的《唐诗类苑》200卷,嘉靖年间即已编定;万历年间,卓明卿割裂此书稿的初、盛唐部分先行刊刻;万历二十九年,张稿才刊刻于吴门曹氏家坊。《唐诗类苑》采用以类系诗的编排方法,有着完备的收录原则和整齐划一的分工方法。上海古籍出版社重新影印的中岛敏夫整理本《唐诗类苑》,充分说明这部巨著在唐诗学史和中日学术交流史上亦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一、“大成”、“成家”、“成”公孙述据蜀而自建之国号 ,史中所记早有歧异 :《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 :“建武元年四月 ,遂自立为天子 ,号‘成家’”。《华阳国志·公孙述刘二牧志》 :“会夏四月 ,龙出府殿前 ,以为瑞应 ,述遂称皇帝 ,号‘大成’”。《三国志注·魏志》 :“孙盛曰 :‘昔公孙述自以起成都 ,号曰成。’”①后人未加分辨 ,或择一而述 ,或兼而有之 :《秦汉史》 :“建武元年 ,四月 ,遂自立为天子 ,号‘成家’” ;②《稿本后汉书疏证》 :“《华阳国志》 :‘号大成’ ;又曰 :‘公孙述僭号’” ;③《天府蜀都》 :“公孙述在成都…  相似文献   

7.
孟子在唐宋时期社会和文化地位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在宋代以前的社会和文化地位与先秦诸子无异,处于不著不察状态.唐中期孟子开始受到思想和社会的尊崇,宋代完成了《孟子》由"子"升"经"、孟子本人入孔庙配享成"圣"的全面升格.与此同时,形成了与"尊孟"并行的"非孟"思潮.孟子升降沉浮,与唐宋时期儒学更新的文化运动和孟子的思想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是否合宜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8.
孟子以后,儒家的思想学说逐渐衰微,朱熹通过对儒家经典"四书"的解读开创了新的诠释系统,构建了庞大精密的儒学思想体系。其中,《孟子集注》加入了许多创新理学思想,是朱熹对儒家思想研究的最大成果之一,也堪称宋代儒学思想研究的最高水平。朱熹通过对《孟子》的解说,构建了"天理气"大观、"心性情"小观及"知行"的认识论,在加强儒学思想理学化、人文化的同时也加强了儒家思想的宗教性。  相似文献   

9.
文言话本体小说逐渐形成的一见钟情、诗词传情、私约私订、几经波折、终得团圆的结构框架,对应的是《莺莺传》、《娇红记》、《贾云华还魂记》、《钟情丽集》等篇。由于《娇红记》被误断为“元初宋梅洞著”,造成了小说史的割裂。把《娇红记》的著作时间考证准确,才使被砍断了的明代世情小说史的链条衔接起来。  相似文献   

10.
《春秋》与"王道"向来专属孔子与孟子,发展成为中国经学的核心意识。东汉以后,经学上"古"、"今"的流派意识逐渐专断学术,《三传》之传习者虽各持门户之见,但无不是割裂"王道"与《春秋》的大体,各自逆溯孔子的心事。而"王道"的观念,动必专属《孟子》,推衍为东亚治国观念的理想。唯专门之学日甚,"专属"的思维定势,遮断一切实相,《春秋》与"王道"支离,其弊既深且巨。因此,反求真实的历史,势不能不破"专属"《春秋》于孔子之蔽,而解一尊"王道"于孟子之惑。  相似文献   

11.
荀子对思孟"五行"说的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荀子在《非十二子》指斥思孟五行,根本原因在于荀子重视礼,而《五行》、孟子突出、强调"形于内"的"德之行"或仁,属于儒家内部的派别之争.《五行》仁义礼智圣概念体系与"行于内"、"不形于内"主张间存在表述上的矛盾,这是荀子批判思孟五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子思、孟子在对"五行"的理解上存在差异,荀子将其一视同仁,并不正确.  相似文献   

12.
先秦时期,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学术高度繁荣的时期,诸子百家提出了丰富的理论,人性论则是这一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性善论。基于此,笔者从《尚书》《论语》《性自命出》入手,分析先秦性善论的思想背景,继而剖析孟子性善论的内容,从价值导向、行为准则以及政治哲学三个维度分析先秦性善论视角下儒家伦理传统的构建路径,并从正反两方面对性善论做出评析,希望能对学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3.
五代北宋国子监于显德二年至开宝五年完成了《经典释文序录》及十二经单经《释文》的刊刻工作,所刻单经《释文》与五代监刻群经经注本相配,其中《序录》刻于《周易释文》之前。北宋国子监于景德二年新刻《老》《庄》单注本,并为其附刻单书《释文》,至此五代以来国子监分批刊刻单经、单书《释文》的工作最终完成。景德二年以后,北宋国子监在单经、单书《释文》基础上整合编刻了整套三十卷本《经典释文》,南宋绍兴时国子监本即据以翻刻。附刻单经、单书《释文》随诸经、《老》《庄》单注本频繁传刻,成为北宋初至南宋中叶《释文》主流传刻方式。包括北宋汴京巾箱本、南宋严州本、温州本《仪礼》、南宋初金刻本《周礼》、尤袤藏宋本《春秋》三传及南宋国子监、抚州公使库、兴国军学所刻群经在内的两宋群经经注本普遍遵循五代北宋监刻群经旧式,于书末附刻单经《释文》。大多数现今可知的宋代单经《释文》刊本皆是附刻之本,在流传中与经注正文分离。南宋中后期,《释文》逐条附刻本逐渐成为新的主流传刻形式。单经附刻、整套单行、逐条附刻三种《释文》传刻方式在产生时间、传刻形式、文本质量上各不相同,共同构成了五代两宋《释文》传刻的复杂体系。  相似文献   

14.
越南汉文古籍《岭南摭怪》所录的一些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带有明显的受中国道教文化影响的痕迹,其中《越井传》与中国古籍《才鬼记》《南海古迹记》无文献因袭关系,而与中国唐代裴钅刑所撰《传奇》之《崔炜》篇有共同的中国汉唐神仙道教母体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5.
何和平 《文化学刊》2023,(10):202-205
笔者以敦煌《论语》的经文为研究对象,以张涌泉《敦煌经部文献合集·四·群经类论语之属》为底本,以李方《敦煌〈论语集解〉校证》为校本,以王素《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为参校,并以传世的版刻《论语》及诸家校记为佐证,发现:1.敦煌《论语》未有定本,写卷异文较多,包括异体字、假借字、古今字、同义字、避讳字、讹字、羡字、夺字、乙字九种,可据此管窥当时当地的语言面貌。2.敦煌《论语》的校记已出,但以敦煌写卷《论语》为基础,以传世版刻《论语》为辅助,既可互证张氏校记之已言,亦可补注张氏校记之未言,尤其是乙字与同义虚字(词)方面。  相似文献   

16.
南宋著名学者吕祖谦的《吕氏家塾读诗记》,是宋代集解体《诗经》注疏的代表性著作。《读诗记》对北宋以来学者的训释成果兼收并蓄,形成兼重义理与训诂的《诗经》训释之学,并以其谨严而创新的体例影响及南宋《诗经》集解体注疏的发展,同时也保存了大量丰富的《诗经》学散佚文献,体现着宋代《诗经》学的突出成就,在《诗经》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河北定州清真寺现存的《重建礼拜寺记》碑,题为元人所撰,长久以来,被当作珍贵的元代伊斯兰教文献而屡屡为学者所引用。本文在姚大力先生论点的基础上,从碑文中《古兰经》"三千六百余卷"之误只能出自《大明一统志》、碑阴题名所见回回人人名的特点不符合元代的状况、《重建礼拜寺记》碑与同寺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重修清真寺碑记》碑有密切关系,以及由元入明中国伊斯兰教的巨大变化的背景等几个方面综合考察,认为《重建礼拜寺记》并非元人所撰,而是出于明人之手。并推测其撰文的时间在《大明一统志》成书的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之后,具体说可能就是《重修清真寺碑记》的撰写年代——正德十六年前后。  相似文献   

18.
《辽东志》始成稿于永乐年间;此后,又经历了四次重修,其中,尤以第三、四次成果最著,分别修成任洛《辽东志》九卷和李辅《全辽志》六卷。二书各具特色和显著价值,成为今人研究明代辽东历史所依据的首选和主要史籍。但目前学术界对两《志》的研究还很薄弱,不仅对其成书的过程和刊刻次数尚有疑问,而且对其独特的史料价值还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这直接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乃至明代辽东史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9.
广东是中越书籍交流的重镇,它不仅是越南使臣选购官书的重要地区,而且清代广东的地方文献曾影响了越南古典文学的发展。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木鱼书曾经在越南产生过深度影响,越南汉喃研究院所藏的木鱼书抄本《新出偷诗稿》即是这种影响的遗存,它也是目前所发现的第一部越南重抄本木鱼书。木鱼南音《花笺记》还造就了越南古典文学名著《花笺传》,这体现了广东地方文学与越南民族文学的融合、交汇。从现存的越南古籍来看,广东的说唱文学曾随着越南华侨的步履而流传于海外,而越南的俗文学作品也曾在广东佛山大量刊刻过,联系中越文学交往、越南古籍在粤东的刊刻等其他因素来看,在清代存在着一条以广东为枢纽的中越书籍交流海上通道。  相似文献   

20.
孙浩 《文化学刊》2023,(2):224-227
《幽梦影》是清人张潮所著的清言小品文集,其最大的特点是原文与时人评论并行刊刻,展现了清初名士的风采与情趣。书中生活情趣种类繁多、丰富多彩,有读书之趣、游赏之趣等,典型体现了清初名士不同于前代的生活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