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5 毫秒
1.
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个重要思想资源。从古代到近代,大同社会理想一直是中华民族长期追求的梦想目标。大同社会理想对毛泽东社会理想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毛泽东的社会理想主要受到康有为《大同书》的重大影响,在—些方面与康有为的大同思想表现出某种历史相似性,同时,这种影响在毛泽东人生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诗词忠实记录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发展历程,浓缩了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心路历程,它不仅仅是文学文本,更是一种诗意化的政治文本;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阶级斗争思想的心声,由于毛泽东政治思想尤其是晚期思想的时代局限,作为犯了错误的政治领袖角色压倒了诗人的角色,因此,毛泽东晚期诗词夹杂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不断斗争与超越的精神贯穿了毛泽东的一生,强烈的人民情怀,使他的晚期诗词充满了担心帝国、霸权主义发动世界大战以及急于实现人类大同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为毛泽东的思想提供了强大后盾,当然也有某些负面影响,其中晚年人民公社化的社会主义理想模式就不同程度受到中国历史上大同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康有为的社会变革思想和大同社会理念进行了初步评介。指出康有为的社会变革思想融中国传统哲学变化日新的观念与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理想为一体,具有变法图强、强国富民的积极社会意义。他所鼓吹的改良雏新主张。又显现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康有为的大同理想,同样也是中西文化交流、互动的产物,是儒家大同理想与西方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理念融通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在毛泽东晚年的社会主义理想中,既包含着传统儒家“大同”世界的因素,又渗透着乌托邦社会主义的成分。毛泽东的社会理想与乌托邦社会主义思想在精神实质上都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反抗,实现手段是建立理想的公社组织,都强调物质上的绝对平均主义与精神上的禁欲主义。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由于其理论中浓厚的乌托邦色彩偏离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从而带来巨大的损失。但是,毛泽东的实践也为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找到一条新的道路,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成就。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面对中国要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任务,先进的中国人对中国发展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这期间,他们试图将社会化大生产与传统大同理想相结合,建设一个人间天堂。康有为和孙中山就是他们之中的典型代表。本文试图通过比较他们大同思想的差异,以回顾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的最初历程。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他在《大同书》中描绘了一个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个社会既保留中国古代儒家学者所设想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又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这样,康有为的大同思想不再是对古代儒家大同思想的简单重复,而是体现了近代中国时代特征的社会理想。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所创立和发展的三民主义学说是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民生主义是其中最显示阶级特征、最体现时代特色的内容,也是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1](第九卷,355页)“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1](第八卷,324页)他真诚地希望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人人自由幸福的乐园。从这个意义上说,孙中山的大同思想既是他的终极社会理想,又...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社会公正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是他基于改变中国现状的价值诉求。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现状是其社会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是其文化基础,近现代中西方人文主义思潮是其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公正观是其理论基础。毛泽东的公正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大同思想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思想,大同世界更是为万千中国人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的同时,把它和西方的一些理论杂揉在一起.形成了特色各异的大同思想,其中康有为和孙中山的大同思想最具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与他的大同学说的终极关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前者是后者发展客观原因,后者为前者实现自身的扬弃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两者的互动发展中,大同学说的终极关怀呈现出了由世界主义--民族主义--世界主义的超越与回归,其民族主义的思想也臻于完善.  相似文献   

10.
大同理想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理想,大同世界更是为万千中国人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康有为的大同理想广泛吸取了古今中外各种先进思想的养分,揉进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为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民众,描绘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美好图画。文章从三个方面对康有为的大同理想进行探讨:康有为大同理想的核心——“仁爱”;康有为大同理想的实质——“平等”以及康有为大同理想的终极——《大同书》及大同世界。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John Wilson argued, in a recent paper, that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is neither coherent nor reasonable. It seems that 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Wilson's points If we distinguish between what one might call perfect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and greater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Further, the familiar notions of formal opportunity and substantive opportunity still seem crucial to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issues.  相似文献   

12.
School Choice as a Bounded Idea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chool choice is most often viewed through the lens of provision: most of the debate on the issue searches for desirable ways to offer vouchers, scholarships or other tools that provides choice as a way to achieve equality and/or freedom.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sumer side of school choice, and utilises behavioural economics as well as ethnographic and network studies to consider ways to structure choice which respond to actual cognitive and social processes of choice. These empirical studies give scholars and policy-makers who grapple with school choice a perspective that should affect the principled design of these programs as well as their execution. The paper considers the ways in which actual choice processes should affect current visions of school choice. It concludes with recommendations concerning the design of choice sets and the accessibility of information regarding choice, which together can assist school choice policies in better fulfilling their promise of equality and freedom.  相似文献   

13.
儒家哲学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是要达到“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道德境界,认为达到这一境界则宇宙太和,社会大同,理想人格得到完美实现。从先秦到宋明,儒家学者于此孜孜以求。王阳明在前辈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致良知”的理论,认为良知既是人心的本然状态,又具有道德判断的能力,无所不在,超越时空,因此,充分发展人的良知,使其充塞流行,便可廓然大公,达到同天地的境界,实现理想的人格。  相似文献   

14.
公正与平等的民主理念是全纳教育的伦理基础。以全纳教育的视角审视我国当前的教育,可以发现其中存在许多不均等的现象。深入理解并切实推进全纳教育,是追寻真正的教育机会均等、推进教育民主化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康有为的《大同书》深受中国佛教的影响。清末的学术背景以及康有为早年求学的经历,使佛学在其思想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对于世间"苦"的描写,对于未来社会的设想都体现出佛教在作者思想中的痕迹。深入把握佛学在康有为"大同"思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对于全面把握作者的思想,认识中国近代政治思潮的流变以及认识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会转型与公共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策理论和实践证明,社会结构,社会体制类型与公共政策选择之间密切关联,随着当代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的转型,需要我们对公共政策进行重新定位,确立发展,效率和公平的价值取向,建立以利益协调为基础的政策机制。  相似文献   

17.
2006年12月22日,日本颁布施行了新的《教育基本法》,这是对1947年制定的教育基本法的全面修订。日本的教育基本法是规定教育理念和教育方针的一部教育宪法,此次修改使日本的教育基本理念发生了重大转变。与旧教育基本法倡导以自由、民主、平等、和平为核心的民主主义教育理念相比较,新教育基本法虽然保留了尊重"个人的尊严"、"完善人格"等理念,但更明确地提出了"尊重公共精神"、"热爱培育传统和文化的我国和乡土"的新理念,这是以"公共"、"传统"、热爱国家为核心的国家主义教育理念。教育基本理念的这种转变,将会影响今后日本教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教育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最基本、最明显的标志。保证乡村儿童受教育起点公平是法律和道理伦理以及社会发展的大同取向所决定的,是促进社会公平的一个"阿基米德点"。结合实践经验和调查研究结果,对当前我国乡村儿童的受教育起点公平问题进行一番梳理,并适时提出几条针对性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9.
The dominant conception of educational equ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meritocratic: an individual's chances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s should track only (natural) talent and effort, not social class or other morally irrelevant factors. The meritocratic conception must presuppose that natural talent and effort can be isolated from social class —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general — if it is to provide guidance in the world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practice. In this article Kenneth R. Howe challenges that presupposition and related elements of the meritocratic conception having to do with the role of competition and education as a positional good. Howe argues that, in use, the meritocratic conception unavoidably distributes education based on developed talent and motivation that cannot be isolated from the effects of social class, thus masking the real basis of the distribution and contributing to the perpetuation of illicit group privilege. Howe then entertains and rejects several rejoinders to his critique, including that the meritocratic conception might eliminate the presupposition of isolatable natural talent. Finally, Howe sketches an alternative conception of educational equality based on Elizabeth Anderson's adaptation of Rawls's “democratic equality.”  相似文献   

20.
分析中西传统的平等观,在批判和超越了中西传统平等观的过程中给予构建社会主义平等观以重要的启示,从而更好地定义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