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语言习得理论及其分析学习错误 1.桑代克的“试误说”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代表桑代克提出“联结说”,即“尝试与错误说”,又简称“试误说”。他在著作《动物的智慧:动物联想过程的实验研究》中,根据猫的学习实验,提出学习效率的学习规律与练习规律,认为学习是一种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经过多次重复,错误反应逐步减少,而正确反应增多,  相似文献   

2.
新的《科学》课程淡化了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注重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新的要求需要宽松和谐的环境。“错误”在学生科学课的自主探究学习中是经常出现的。对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笔者有如下认识。一、善待“错误”体现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忽视学生自主性和独特性的教育有人称之为“没有儿童”和“无活力观念”的教育。不适当的评价学生学习中的“错误”是与课程改革精神相违背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要善待“错误”。1郾善待“错误”,能促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学…  相似文献   

3.
当代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本文是对《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中“了解自我”这一内容以“我是谁”为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尝试。下面是课例举隅:  相似文献   

4.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数感”的概念首次被作为一个全新的学习内容提出。所谓“数感”,狭义地讲,就是指学生对“数”的感觉,对“数”的敏感性,即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是一种自觉的态度与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形式为:1.理解“数”的意义;2.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  相似文献   

5.
关于初一绝对值定义的教学尝试汝箕沟煤矿中学杨永华初一学生在学习绝对值一节时,大多数学生表现为理解,即使有些学生记住了运算法则,也难免出现错误.究其原因是定义“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中使用了“距离”这个词来解释,对初一学生...  相似文献   

6.
郑志杰 《教育导刊》2004,(17):48-49
本作以桑代克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尝试错误”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本对试验课的过程和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认为让学生在错误中学习,创设设疑质疑解疑、参与合作互动的空间,是强化知识联结和记忆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出现认识错误或理解错误,而每一个学生的认识错和误理解错误都促使我思考同一个问题:怎样巧用学生学习中认知上的“错误”,以纠错代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呢?我在课堂中有意识地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而学习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面对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出现的错误.若能恰到好处地发挥教学机智,以独特的视角去发现错误的价值,把学生犯错的过程看作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实现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从课堂教学出发,正确引导对错误的分析评价.从错误中领略成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屡.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将内容目标分为四个部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在“实践与综合应用”部分的7~9年级以“课题学习”的方式来进行.“课题学习”是《标准》中最富特色的新增内容,它反映了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也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数学“课题学习”领域的设置,标志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发生重大的转变.如何搞好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是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新任务,本结合宁波市200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数学试卷中的一道压轴题,谈一下这方面的体会,以便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0.
1993年.我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墩头镇做教师时开始申报研究《让学生从错误中学习》的课题。2002年.调到秉持“以学论教”、“无错原则”等办学理念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得到李烈校长的亲炙,更是如鱼得水。2011年,《“融错教育”操作模式及策略的研究》被列为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重点课题。19年来.我锲而不舍.在“融错”课堂中与学生一起持续成长。  相似文献   

11.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内容,也是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的一项基本技能.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里.对各个学段都安排了“数与代数”这个领域的学习内容.计算存在于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计算作为最基本的一项技能,它的准确性不仅能影响和制约数学学习的进程和质量.也影响和制约着其他自然学科学习的质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会更大.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我很重视解决问题的教学,认为计算学生易学,而忽视了计算教学.学生也认为计算好学一听就会,不动脑筋机械地练习,错误经常不断.当出现计算上错误时,一般都归罪于粗心.因此我经常提醒学生:“计算时细心些”,但收效甚微.怎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12.
1.本实验在教科书中的位置: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实验属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内容,参考课时为1课时。2.实验对象:选取的实验对象是低龄小动物,如小鸡、小鸭、小狗、观赏小鸟等。3.实验原理:动物有多种不同的学习行为,其中推理学习行为的建立是较为复杂的,绕道取食一次成功是推理行为。如果要经过反复试探才能解决就不是推理学习行为了,而是“尝试与错误”的学习行为。有些动物如大狗、大鸟也要经过“尝试与错误”学习过程才能解决绕道取食问题, ,但它们很快能学会,而幼小动物学习行为的建立时间相对较长,学习过程更明显。4.实验设计及改进:由于本实验要求在一课时内完成,场地选择,实验用具设置好后,幼小动物往往要经过反复多次“尝试与失败”,一节课难以完成。如果采用人工引导,教会其绕道,逾越障碍,不仅学习行为的建立过程明显,而且,一节课内可换几种动物重复实验,省时高效,让学生对动物学习行为的建立有更深的实验体会。  相似文献   

13.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小数的近似数”一课中,如何让学生理解“1.50比1.5更精确些”,笔者认为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一难点,笔者尝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避免生硬的说教与推理,帮助学生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以下是教学实录。  相似文献   

14.
一、分析教材 (一)教材地位 本小节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数与代数”领域,是学生在学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和“一次函数”等内容的基础上,再一次进入函数领域的探讨.通过本小节的学习,学生可进一步领悟函数的概念,感受到函数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有效模型.同时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出发,辅以一次函数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尝试错误”教学法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尝试错误”教学法初探陕西省商州师范学校王鹏飞错误是学生在学习中自然存在的现象,在数学教学中企图完全避免错误是没有必要的.相反,在某些情况下却需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专门进行“尝试错误”的活动.这样,一方面可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的薄弱环节,有利于对症下药;另一...  相似文献   

16.
有关数字的认识,现行教材多是以实物与数字对照的方式来呈现的。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这种方法虽然也能有效地让学生认识数字及其大小,但是在培养学生数感方面还存在一些欠缺。在读了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的《如何让孩子自主地学习》一书后,我对“如何认识数字”开展了较为系统的探究,并在教学中进行了尝试.现将具体操作规程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经常出现的,但如何将学生的错误“引入”教学中是本文探讨的问题。通过对“尝试错误”的教学,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对“错误”的“免疫,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活力,创设一种愉悦的教学氛围,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天衣无缝”、“滴水不漏”、难容错误的传统课堂,让我们只能仰视,感受更多的是无奈.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生活背景不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十分正常的.布鲁纳曾说过:“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错误是学生探究的标志,也是一种学习经验.以人发展为本的数学教学,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数学课堂,它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是师生逐步认识错误、利用错误、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与社会》以其独特的综合性、人文性和开放性.在基层学校实施中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但是,由于中考学科评价与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等原因.《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在一些基层薄弱学校常常被淡化和弱化。笔者所在地为山区大县.在课堂教学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些乡镇中学的学生普遍不重视《历史与社会》学科,最终发展为不喜欢《历史与社会》这一课程。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在县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和县教研室的领导下。进行了专题教学调研。我们根据山区县的具体情况.尝试用“八问学习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20.
陈旭芳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初中)2006年第7期中发表了一篇题为《让学生在情境学习中建立符号感》的文章,旨在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变化,建立符号感”,进而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为引导学生更好的体验数学知识结构,本文以2006年9月在嵊州马寅初中学的市级公开课为例,通过对“用字母表示数”课例的再研究,将数学思想方法“从特殊到一般”有机地渗入教学内容中,从而进一步让学生建立和体验符号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