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当前,生态移民在经历易地搬迁到安置点后面临社会适应的问题,其中最核心的就是生计转型和生计可持续问题。根据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资料,针对移民搬迁前后生计方式的变化、遭遇的现实困境,从搬迁政策、搬迁距离、迁入地城镇化水平等方面分析,探讨了移民生计转型的影响因素,为生态移民实现民生福祉,提出了促进移民生计转型、实现生计可持续发展的针对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举措。社区教育作为有效帮扶途径之一,不但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脱贫长效机制的建立、搬迁地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更有助于搬迁移民尽快适应新社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在搬迁后"稳得住、能致富"。国家与地方出台的相关文件、我国历史上的社区教育经验以及移民自身的学习需求,为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教育提供了政策基础、实践基础和动力基础。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兼具城镇与农村特征,故需从城乡融合视角制定其社区教育发展路径:一是以"稳秩序升内涵"为宗旨,确立社区教育的发展定位与目标;二是以"广服务融生活"为目标,构建社区教育的内容与载体;三是以"多形式活方法"为理念,组织与实施社区教育活动;四是以"成合力升效率"为指向,保障社区教育的运行与效率。总之,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教育应当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理念,注重将其与产业发展和社区治理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李娜 《毕节学院学报》2010,28(7):15-19,25
社会适应是一个继续社会化的过程,即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个体生存方式的变化,不断学习、接受新的文化内容及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易地扶贫搬迁使得移民们面临着环境和社会角色的变迁,迫使着他们进行自身调整,在经济生活、社会交往、价值观念方面都发生变化,以更好的适应新的社区环境。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社会适应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搬迁后的移民要完全实现生产、生活、心理的适应,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河西学院学报》2016,(4):112-115
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消除贫困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边远山区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和助推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详尽阐述了易地扶贫搬迁与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意义,全面总结了2004年以来定西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与助推统筹城乡发展的成效,认真分析了全市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与助推统筹城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定西市如何更好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和更有效地助推统筹城乡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社区教育是培育搬迁居民内生力的重要途径,推进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应是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重点工作。基于四个易地扶贫搬迁点的田野调研,从社区教育主体、社区教育内容、社区教育形式和社区教育目标四个维度进行审视发现,易地扶贫搬迁点社区教育的实践逻辑体现在生计逻辑、市民逻辑、效率逻辑、教育逻辑和发展逻辑五个方面;存在教育目标低位态、学习主体参与缺位、家庭教育内容缺失、感恩教育重形式轻内涵等问题。优化易地扶贫搬迁点社区教育机制,推动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一要深挖易地扶贫搬迁点社区教育内涵,推进社区课程和教师队伍建设;二要加强易地扶贫搬迁点社区教育治理,形成社区教育参与合力;三要整合易地扶贫搬迁点社区教育资源,发挥易地扶贫搬迁点社区教育最大功效;四要利用现代化多元信息工具,丰富易地扶贫搬迁点多元社区教育形式;五要提升搬迁居民文化适应能力,培养搬迁群众主动学习的社区意识。  相似文献   

6.
研究相关资料及研读学者文献后发现,有关易地扶贫搬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文献虽多,却并未有学者针对这三种方式进行相关性的分析,也较少的对搬迁地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进行研究。因此,在当前文献的基础上无法衡量易地扶贫搬迁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最优。而农民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其意愿及满意度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地利用效益的高低。同时,易地扶贫搬迁的最直观感受者即为当地农民。  相似文献   

7.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在我国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导致一类特殊学生群体的出现,即易地搬迁随迁儿童。根据实地考察、教学实践和调查访谈发现,身心脱域和情感悬浮构成了易地搬迁随迁儿童的特殊身心状态,受教育者归属感与爱的缺失、师资力量薄弱与教师职业倦怠、校园文化建设落后与家校合作不足是易地搬迁随迁儿童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对此,教育教学实践者与管理者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关注特殊群体儿童的教育需求,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以纾解易地搬迁随迁儿童教育困境,进而提升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8.
易地扶贫搬迁是"十三五"期间精准扶贫、脱贫致富的一项重大工程,搬迁群众在心理适应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单从国家、政府及搬迁群众个人三个角度来看,都存在着封闭心理、排斥心理、抵触心理、不信任心理等困境.结合精准扶贫及易地搬迁相关政策,从国家、政府及搬迁群众个人三个维度来调适存在的心理困境,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不返迁不另迁、"能致富",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以来四川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为指导,通过实施整村推进、劳务扶贫、产业扶贫、安居扶贫、易地开发扶贫、小额信贷扶贫、以工代赈等扶贫政策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贫困发生率降低;贫困人口的人均纯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逐渐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规模扩大;农民医疗条件及健康状况逐步改善。  相似文献   

10.
易地扶贫搬迁学生来新学校后通常难以适应安置地学校的新环境,这样不仅关系到其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还会影响其融入新学校的程度,甚至会对社会化进程的推进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快速融入学校新环境的实践研究,能提升他们对学校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他们良好地融入,增强社区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本文剖析了制约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快速融入学校新环境的因素,探究了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快速融入学校新环境的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柳州师专学报》2021,(1):54-60
在易地扶贫搬迁背景下,移民的社会适应影响移民可持续生计发展的选择。基于W县XQ社区的调研表明,易地扶贫搬迁后移民的持续发展需要整体考量移民场域各要素整合的共同作用。其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惯习的稳定与拓展为移民在迁入地安居带来心理保障;生活惯习的养成与适应提升"安居"生活的满意度,增加移民对迁入地的心理归属;重新形塑的社交惯习帮助移民凝聚社会资本,推动实现社区认同。了解移民具体的社会适应情况,因地制宜加强培育和创造移民良好惯习,才能刺激移民内生发展原动力与外在资源运用的有效契合。  相似文献   

12.
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下,移民搬入新的社区与当地居民共同生活,二者文化存在差异性,移民只有通过调适自身文化,才能与当地文化相融共生.文章基于对普安县A镇的田野调查,从人类学的视野对移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身份认同的调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普安县A镇移民正处于文化调适的接触期.为帮助移民完成文化调适,文章从政府、社会及移民三者出发,提出了解决就业、尊重移民生活习惯及重构社会关系网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教育帮扶作为助力民族地区贫困搬迁人口实现生计减贫脱贫的重要举措,是能够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通过对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点被动输血式和主动造血式的两种教育帮扶模式分析,发现易地扶贫搬迁点教育帮扶具有目的的直接性、对象的精准性、内容的生计性、方式的激励性等特征,但依然面临着贫困家庭补偿教育难以维系可持续性生计、输血式教育供给难以改变教育落后实际现状、现有社区发展模式难以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在开启“十四五”历史新转向背景之下,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点人口教育帮扶也势必从个体补偿教育向区域高质量教育均衡发展转向,从外力供给教育帮扶向教育内生发展能力提升转向,从“搬得出、稳得住”的政策设计向“过得好、能致富”的制度保障转向,继而为实现民族地区高质量均衡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4.
精准扶贫战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近年来的扶贫实践暴露出减贫成果不可持续等风险,贫困农户生计可持续性能力提升问题成为新阶段减贫工作的核心。文章在界定生计可持续性能力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既有研究思路,从产业扶贫、转移就业和金融扶贫三重视角设计了提升生计可持续性能力的可行路径,并借助X省F县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剖析了各类型扶贫政策的实施过程与成效。研究发现:为构筑长效减贫机制,必须重视对贫困农户生计可持续性能力的建设;生计可持续性能力的提升路径可解构为产业扶贫、转移就业和金融扶贫三重视角;生计可持续性能力提升路径的实施具有差异化特性,实施成效显著且可持续。  相似文献   

15.
"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是精准扶贫"五个一批"工程的重点内容,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问题的根本之策。通过查阅文献、走访等方式,采取分类、归纳、统计图法分析了慈利易地搬迁脱贫的目的、计划标准、现状、问题、原因与对策。在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方针下,继续对居住在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以及生态环境脆弱、限制或禁止开发地区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同步搬迁,集中与分散安置相结合,解决贫困人口的生计问题。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农村扶贫政策及其实施效果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在梳理学者关于我国的贫困特征、扶贫模式、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扶贫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当前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理论研究的不足制约了研究质量,关于我国农村扶贫政策的价值取向的研究是扶贫政策研究的薄弱环节,如何在农村扶贫政策制定和执行中体现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使公共政策的价值理念更好的引导农村扶贫工作,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易地扶贫搬迁点教育保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需要具体深入到学科教学层面。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来看,易地扶贫搬迁点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除了文化背景差异外,主要是教学管理环节薄弱、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短板、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不足等,需要从规范教学管理、更新教学观念、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师生双方互动交流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学习、掌握知识,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反馈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升教学素质,最终实现师生共同成长。但在易地扶贫搬迁点的学校教学中,由于不少学生基础差,师生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动教学效果不理想,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本文以毕节市某易地扶贫搬迁点学校为例,简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课堂互动策略,旨在为基层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共同富裕的扶贫目标、扶贫攻坚的片区联动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瓶颈推动着我国连片特困地区传统开发扶贫模式加快转变,融能力提升、收入增长和生态改善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教育移民扶贫途径作用日益凸显.鉴于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确立优先发展政策机制,探索教育移民的渐进、协同推进机制,实施多元化资金投入和补偿机制,构筑无缝衔接、形式多样的管理机制和沟通平台,推动我国连片特困地区教育移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关于城镇化实现路径的分歧和争论一直贯穿于我国实际改革的过程中,以城市圈、大都市区等为区域核心的强力带动,以及针对小城镇尤其是农村的就地城镇化,都在交替实践。当前,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根据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结合贵州省省情提出"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作为城镇化推进的实现路径,具有其科学内涵。基于对城镇化推进与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内涵与联系,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环境的论述与分析,提出了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与城镇化推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