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管是欣赏电影、戏剧,还是电视,你都能看到一些独特而又带有共性的物品——道具。如《红灯记》中李玉和提的“灯”,《西游记》里孙悟空使用的“金箍棒”等。据艺术家们的介绍,许多成功的艺术品,往往都离不开道具的妙用。其实,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能妙用教具,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调动视觉,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激发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心理学实验表明,人在满怀兴趣状态下学习,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接受最快,记忆也最牢…  相似文献   

2.
普普通通的一件什物,作为道具写进文学作品,它就具有各种不同的功能了。在初中语文课文中,各册都有巧用道具而极其感人的课文。它把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场景贯串起来,把故事推向高潮,成为一条闪闪发亮、光彩夺目的珠练。道具的欺骗性以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为例,道具是似有实无的骗人的新衣。设置别具心裁,巧妙绝伦,围绕“新衣”、“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构成一个荒唐可笑,十分离奇,却又完整可信的故事情节:皇帝喜欢新装——骗子织新装——大臣、随员、皇帝看新装——皇帝穿…  相似文献   

3.
提及“道具”,我们自然会想到戏剧。因为道具是戏剧必备的辅助工具,它对于交代环境,推动剧情、制造气氛、刻画人物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比方说,导演让饰干部的提一只公文包。让饰流氓小偷的戴一副蛤蟆镜,斜叼一支香烟。这公文包,蛤蟆镜和香烟,便是“道具”,对刻画人物起着一定的辅助作用。 那么,诗词中有没有“道具”呢?回答是肯定的。在诗词创作中,同样也有属于自己的“道具”。只不过戏剧是舞台艺术,它所调动的道具人们凭肉眼可以看得见,并且能够做到一目了然,很快就会明白它们的含义。而作为文学艺术的诗词却不那样,它所调动的道具不是具体实物的直观化,而是具体实物的文字表述化、意象化,只能靠联想(想象)去领会,有的比较明朗,有的比较模糊。但是不管怎样,它们对表达主题,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也起着显著的作用。 我们不妨引诗词为证。中唐伟大诗人白居易著有一首《长相思》:  相似文献   

4.
“道具”,本是指演剧或摄制电影电视片时为了剧情的需要表演用的器物。我们借用这一术语,是指小说中有时安排些不起眼的物品,类似于“道具”,看似无心,实则有意,收到了点石为金、化平凡为神奇的效果。具体来说,小说中设置的“道具”主要起到了以下四个作用:一、有助于塑造人物1.透视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夜》是最早反映“四·一二”反革命屠杀的文学作品之一。小说的主人公老妇人经历了一个由悲痛到愤怒,由怯弱到勇敢的心理变化过程。为了将人物的性格转变写得合情合理,真实可信,作者选取了屋内的“器物”这一道具,给人以深刻的  相似文献   

5.
《绝唱》和《口技》都是描写声音的,有许多相似之处,将两文作比较阅读,必有裨益。两文都运用了衬托手法。1.以道具的简陋衬托演技的高超如《绝唱》提到的“梨花简”,仅“两个铁片儿”,但到了白妞手中,“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没有高超的技艺,能有如此奇妙的演出效果吗?《口技》强调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  相似文献   

6.
张文凡 《教师》2012,(31):60-61
道具本是戏剧术语,它是指戏剧演出过程中所用的器具,如手帕、佩剑、书画等。它是戏剧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小说像戏剧一样.讲一个故事,呈现一个主题,也势必运用到一些道具——被作家赋予某些含义的特殊物品。中外的作家们都有意无意地利用道具来布局谋篇,甚至用它来塑造人物、揭示主题、渲染气氛.道具也就起着不可替代的妙用。  相似文献   

7.
道具是将剧本的丰富内涵尽可能地在舞台上给观众形象展示的最重要载体。如果把一篇篇文章当作一出出戏剧的话,那么,把握文眼,涵咏题旨,紧扣“道具”,当属首要。文章的“道具”在哪里呢?举几个例子:《羚羊木雕》,凝聚在“木雕”上的真挚友情,将一个心底清纯如水的少年对友谊的思考渗透其中;《驿路梨花》,处处梨花,助人为乐,浇灌她成长;《普通劳动者》、《七根火柴》中,那抬土的筐、簇聚的火柴头,不正是跳跃着的一颗颗火热滚烫的心吗?别里科夫的所有“外套”,奥楚蔑洛夫的“新”军大衣,是精神枷锁的代名词,是沙皇保守、顽固、反动思想的阴魂;…  相似文献   

8.
在使用“道具”中应忌讳的问题江苏镇江市渔业小学杨方定在教学中,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常常需要借助录音、图像等“道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这是不错的。然而,“道具”如果运用不当,也会产生反作用。最近我听一位教师上《林海》一课就是这样。《林海》这篇课...  相似文献   

9.
为了迎接一场动漫盛宴——第二届国际动漫节,杭州开元职业学校“D·M·S动漫社”的同学们,开始充满热情地投入到C O SPLAY(动漫真人秀)的排练中。而最难得的是,这个C O SPLA Y从脚本、服饰到道具都充满“中国味”,真正尝试本土化。在选择脚本的时候,“D·M·S动漫社”的成员们煞费苦心,因为大家都希望演出能够具有“中国味”。最后,大伙儿一致同意改编《十二国记》,因为它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服饰道具等都接近中国的汉朝。动漫社的3位主力成员负责撰写脚本,他们在3天时间里就拿出了第一稿。在脚本中,同学们的语言风格也很有“中…  相似文献   

10.
麈尾不是拂尘广东化州电大王垂基麈尾是魏晋清谈家经常手执的一种道具。由于它距今年代久远,加上一般人又很难看到它的实物,故人们往往望文生义,把麈尾与马尾拂尘看作是一类东西。新编高中语文第四册《林黛玉进贾府》,编者对其中“拂尘”一词的解说是:“形如马尾,后...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课程,涉及广泛的教育内容。教材设计中每一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保证措施,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生活质量的教科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时刻体现出它的“生活化”,又要注意其“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童装之都——织里,“布”是这个小城最具特色的资源,它不仅是制作童装的材料,更是幼儿教育中唾手可得的道具.幼儿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着这个城市四处弥漫的布艺文化.今天,当“布”与“瓶子”相遇,又会发生一段什么样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13.
在《吕氏春秋》书中,集中谈教育的有《劝学》、《尊师》、《诬徒》、《用众》(一名《善学》)四篇,与教育思想有关的篇章,有《当染》、《至忠》、《忠廉》、《孝行》、《下贤》、《高义》、《上德》等,此外专谈音乐与音乐教育的有《大乐》等八篇,各篇的教育思想固然不是尽出于一家,但主要是吸取了儒家的教育主张,大力提倡《尊师》、《论道》、《进业》。它不仅与秦前前后后所实行的禁锢文化思想教育,焚书坑儒的政策,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也摒舍了道家“绝圣弃智”、“拒学为师”一类不重视教育的思想。一、重视教育的作用《吕氏春秋》是一部探讨统治策略的政治书籍,其论教育的各种主张,都是从如何治理好国家的角度出发,目的十分明确。它认为有没有高级治理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治乱兴衰,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是故古之  相似文献   

14.
《幼学琼林》是我国成书于明代的蒙学读物,曾“风行全国”“历久不衰”“家喻户晓”。该书之所以获得如此的效果,与其中蕴含了一定量的技术教育内容有一定的关联。其技术教育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即围绕“人造物品”展开的技术教育,围绕“技术发明史”展开的技术教育,围绕“技艺”展开的技术教育。上述内容的构成从提高人的技术意识和生存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可能是《幼学琼林》赢得“读了《幼学》走天下”的原因之一,也是在强调技术素养培养的当今时代应该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鲁迅小说在素材、结构、情节、人物、语言、背景等各个环节都采取了“全面限制表达手段”的叙述策略,形成了极简约而又极深广的小说叙事观。《呐喊》《彷徨》小说叙事以其“格式的特别”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文体的极简主义叙事典范。《呐喊》《彷徨》人物形象的简约化,表现在以陌生化叙事、“杂取种种人”、身体叙事、独白叙事、隐形书写等方式和对不同人物角色进行的多样化塑造上。《呐喊》《彷徨》极简约而又极深广的历史主题,表现在以辫子、馒头、钢鞭、“纸糊的指挥刀”、油鸡、叭儿狗等“貌似无足轻重”的戏剧性道具上,深刻揭示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和历史变革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教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也不例外。只要他们认为美的东西,就一定会喜欢,而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优秀的文章。这些文章一般都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典型。因此,你只要稍作思考,总能找出它的“亮点”,以“亮点”为切入口,可“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岳阳楼记》、《隆中对》、《出师表》这一类型的课文,抓住它们有骈文特色,读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美的特点,学生会产生兴趣。又如教《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引导学生体味朱自清描写的月下荷塘,塘边之树,月下远山,“…  相似文献   

17.
<正>有人统计,《水浒传》全书关于酒的描写多达277处,可以说“无处不写酒:其人物,无一不吃酒;其场面,无一不摆酒”[1],酒是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借以传情达意的重要道具之一。其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情节的衔接、推进,人物性格的凸显、转变,甚至社会生活、人情世故的投射反映,都离不开“酒”这一特定情境或简或繁的描写与叙述。从写喝酒的不同角度分析文本,更能领会作者匠心独运的叙述艺术。  相似文献   

18.
周煦 《宁夏教育》2006,(5):65-66
《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写的一部教育名著。它是在洛克与其友人爱德华·葛拉克讨论教育问题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因此既富有哲理又通俗易懂。洛克在书中提出的“绅士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而且因为洛克极力主张“绅士教育”  相似文献   

19.
“补丁”,《现代汉语词典》里是这样对它进行解释的:“补在破损的衣服或其它物品上面的东西。”补丁,原本是对破损物品的一种修补,人们却可以通过巧手匠心,使它变成一种完美的艺术。人生也是这样。无论是谁,都难免在自然和人的世界里受伤,所以给思想打“补丁”的意义非同寻常。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  相似文献   

20.
<正>综艺节目中的道具,小到一枚钱币,大到宏伟楼宇,如果想不穿帮、符合剧情人设,设计和制作均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道具是如何设计、制作的?道具组是怎样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用过的道具都去哪儿了?下面为你揭开综艺道具的神秘面纱。1.大道具代表:《最强大脑》,最难道具是钉子画,手工钉100万颗钉子作为国内综艺大道具的代表,《最强大脑》的道具平均造价为每期20多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