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璐  王兰 《大观周刊》2006,(33):38-39
主持人开篇:“楼事、房事、天下事;你说、我说、大家说”。各位读者大家好.我们“侃楼人人行”栏目每期将邀请不同的嘉宾针对某一个楼市热点话题发表各自的观点。在这样一个交流平台里,一样的话题不一样的答案.大家用平实的语言讲述真实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秦友苏 《传媒》2001,(7):50-51
这家杂志社的朋友对我说“你就再写一篇吧!”随后赠送一些令人感动的鼓励的话语,使我这个提起笔来就不知怎么写的人也就咬住了牙:“写吧!”本来,用文字倾吐一下我与新闻界朋友们的友情,也是我的一个常有的念头。 前几个月里,就有记者朋友问我,为什么“不管”他们了,并直言道:“人家说是你自己不  相似文献   

3.
IT精灵曾敏     
《大观周刊》2006,(45):25-25
有人说IT女人像内存:温存后便会忘了你;有人说IT女人像网络:难以掌控;有人说IT女人像服务器:每当你需要时.她都在忙别的;还有人说IT女人就像多媒体;表面上.可化腐朽为神奇…IT女性到底啥样?是美女还是恐龙?曾敏告诉你。 美女因工作加班.把办公室当家——似乎是个神话.但是这样的神话在曾敏的工作当中却时常出现;她曾经是校园里的纯情“傻”丫头.如今.日渐成熟的“傻”丫头仍旧可以“傻”到为了制作网页而工作到凌晨5点钟.可以“傻”到为了让网页更漂亮反反复复地修改。没想到吧,IT美女外表很炫.却有一颗单纯的“芯”。[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不知从何时开始,也不知由什么人“开创”,有些新闻纸(尤其是综合性报纸)登的某些稿件,由一串串的套话组成,表面看像吐鲁番的葡萄,实际上却酸涩难吃,让人厌读。那套话虽然不是错话,也不是假话,甚或不是大话,却是按固定套路“套”出来的“瓦盆话”(像卖瓦盆的小贩一样,一套一套地兜售)!比如,他要搞成就报道,动辄就是“在领导的重视关怀下”、“建立了某某制度”、“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不管报道哪方面成就,也不论是工业、农业、文教、卫生,都用那个框子去“套”。你说它错么,它“正确”;你说它假么,它“真实”;你说它大么,也不见得。它确是地…  相似文献   

5.
在大千世界里,报道选择什么样的事实进行报道,从什么样的角度看待报道对象以及如何挖掘报道对象的新闻价值,这些都是新闻工作进行新闻报道的基础性步骤,它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新闻发现。发现是指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它的本质特征是“见人所未见,识人所未识”;新闻发现则是指报道主体对进入自己认知范围内的事物有无新闻价值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乃《伊索寓言》里的名篇,广泛传播,世界享用,可以说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可若按辩证法来看,事物往往有两面性,狐狸吃不着葡萄,有时说它是酸的,有时也会又想那葡萄也许很甜。尽管“这一面”《伊索寓言》里好像没讲,可事实一再证明辩证法没错。 被誉为世界球王的巴西的贝利,有一则已成名言似的“轶事”:当别人问他哪一个球踢得最好时,他总是说:下一个。按贝利这种逻辑来推理,他永远踢不出“最好”的球。当然有人会说这话里有谦虚也有矫情,但你不能不承认这也是一种机智。 如果说贝利的…  相似文献   

7.
"名人"闲话     
有一次同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鞠萍小姐聊天,她说在美国听到人们对“名人”有一个很刻薄的比喻,说名人是“一个美丽的充满臭气的气球”——此说无法考证,但是我觉得,对于完全依靠“包装”的明星人物,真可谓入木三分。“包装”其实是一个很媚俗的贬义词,把“包装”这个词用在好端端的人身上,我觉得是一种贬抑和侮辱,甚至是对人的价值的怀疑和否定。企求通过精心的“包装”赢得观众,也是对自己的实力缺乏自信的表现。一个真实、真诚地面对观众的人,为什  相似文献   

8.
传播学情境中的彩铃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项国雄  万燕 《传媒观察》2005,(11):42-44
“One,我不能接电话;two,我有个好办法;three,将你要说的话精简一下,然后发短信吧;four,怎么你还没挂;five,我看着电话直犯傻,哦,你的执著彻底感动我啦,我现在就来接电话。”当你拨打朋友的手机,听到手机里传出这样的话来的时候,你可千万别以为是对方在和你说话.因为这是一项新的业务,称之为彩铃,它改变了人们以往等电话时的单调,使你能够在音乐中享受等待的快乐。  相似文献   

9.
如今,你打开电视看新闻,无论是中央台,省台,还是地方台,尽管各自内容不一样,但有一句话全同一个样,那就是“请看报道”。“请看报道”这句话听了好几年了,但是现在觉得越听越别扭,于是想说“请看报道”不说行不 ?  “请看报道”实际最早在浙江台的新闻联播里有,其他台谁也没说,那时倒也没觉怎样。自从中央台《新闻联播》说了一声“请看报道”后,一夜之间好像中央台下命令了似的,全国各地异口同声都来了个“请看报道”。大家都说,就让人感觉有些滥。   “请看报道”乍听起来似乎是电视台对观众的一种客气,一种尊重,但现…  相似文献   

10.
办报"幼稚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许多不成气候的报纸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逼上梁山”,上不了“梁山”走投无路也会退出些病来。时下报业的流行病,以下面三种为最甚。不妨列出,供报业同仁参考,并加戒慎。一曰“大话病”。唯有说大话才惊心动魄,横扫千军。过去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现在是“人有多大话,报有多大版”,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比如说追星族,就说得中学生一个个都是歌痴加情痴;说汽车走入家庭,就像人人都做汽车梦;说鳖精营养液,就叫人以为马俊仁拿冠军是靠秘方。说大话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好极端。说人道事,或者好,或…  相似文献   

11.
如今,你打开电视看新闻,无论是中央台,省台,还是地方台,尽管各自内容不一样,但有一句话全国一个样,那就是“请看报道”。“请看报道”这句话听了好几年了,但是现在觉得越听越别扭,于是想说“请看报道,不说行不? “请看报道”实际最早在浙江台的新闻联播里,其它台谁也没说,那时倒也没觉怎样。自从中央台《新闻联播》说了一声“请看报道”后,一夜之间好像中央台下命令了似的,全国各地异口同声都来了个“请看报道”。大家都说,就让人感觉有些滥。  相似文献   

12.
丁海宴  赵莉 《现代传播》2001,(5):135-137
艺术中的“真实”问题,像是一个老掉牙的问题,似乎说不说已无关痛痒。可转而一想,牙老了,却不掉,必有其不掉的道理。依我看,“真实”就是这么一颗“老牙”,不想不碰不痛,越想越碰越麻烦.麻烦的是,似乎搞不懂它究竟是个啥“玩意儿”。用句专业的话说,是“真实”的属性不甚明了. 往往,越说不清的问题,其实,说起来才越有趣.容易说清的问题,就容易让人觉得没味道。恐怕,这是我们要说的主要理由. “真实”,在影视理论和创作中,是一个时常被提及的概念,也是一个时常被讨论或辩论的问题。我无心引发或继续这些讨论.因为我觉…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用“心灵之窗”来形容人的眼睛,确实可以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从眼睛开始的。做书的人会把书籍看成是一个个的生命体,那么这个生命体的“心灵之窗”是什么呢?笔者想应该是“内容提要”(以下简称“提要”)吧!人们想要了解一本书,首先就是从提要开始的。  相似文献   

14.
《大观周刊》2006,(32):38-39
主持人开篇:“楼事、房事、天下事;你说、我说、大家说”,各位读者大家好,我们“侃楼人人行”栏目每期将邀请不同的嘉宾针对某一个楼市热点话题发表各自的观点。在这样一个交流平台里。一样的话题不一样的答案,大家用平实的语言讲述真实的观点。欢迎提供线索:13354618877,4160090。[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大观周刊》2006,(34):36-37
主持人开篇:“楼事、房事、天下事;你说、我说、大家说”。各位读者大家好。我们“侃楼人人行”栏目每期将邀请不同的嘉宾针对某一个楼市热点话题发表各自的观点。在这样一个交流平台里,一样的话题不一样的答案,大家用平实的语言讲述真实的观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美国人面对外国客户谈判的时候.有几个特点:第一个,美国人的沟通比较直接,他直接问你公司赚多少钱。多少钱卖给他,沟通方式非常直接;第二个,他沟通的方式虽然直接.可是他不一定在一开始,就把所有的底价全部都拿出来;第三个.美国人喜欢单独跟外国人谈,他们谈生意的时候,不一定是一个团队.他可能单枪匹马来跟你谈;  相似文献   

17.
怎样才算把报道写好了?起码要具备新、短、深这三个特点。不仅一般的新闻如此,经济报道当然也是如此。我这里从新闻的角度着重讲一讲“深”的问题。要想深.我体会,有这样的几个办法;第一种办法,要有新的概括。你报道的问题和内容可能是人家已经报道过的,但是你有了新的概括,人家还会有一种“深”的感觉。例如我在1982年写的《水,让我们重新认识你》这篇报道,所讲的问题和材料并没有多少是全新的,但是我对水作为一种资源从三个角度——数量角度、质量角度、使用角度来加以概括,并且用了一种新的表述方式:数量──“无限的循环掩…  相似文献   

18.
“请报道一下李光华吧,他可是把满腔热血倾注于新闻事业的人啊!”岳阳市委宣传部的领导每次来长沙,都一再恳求我们,可是采写李光华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次和他交谈不到5分钟,电话来了,接着便是他抱歉地笑:“我又不能给你时间了。”为了“咬”住他,我坐上了李光华的采访车,一看,  相似文献   

19.
刘良初 《出版参考》2005,(6X):19-19
在经营领域,熟悉这个故事的人一定很多。它说的是,曾经有两个外国人想到中国来投资,其中一个看到中国的投资环境不是很好,准备打退堂鼓。另一个则完全相反,他说:“自从我一踏上中国的土地,我就兴奋不已。你想,中国有十多亿人口,如果你能从他们每人的口袋里掏出一块钱的话,你想那是一个什么概念?”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营销中的“规模战略”。  相似文献   

20.
"无人新闻"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多 《新闻记者》2005,(3):18-19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新闻媒体中,“人”的缺位一直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新闻实践中由于对“人”的忽视而制造的“无人新闻”比比皆是。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的新闻里没有人的存在,而是说新闻中缺少一种真正的人文主义关怀,缺少一种对人的命运、情感、生存状态等真正的体贴、关心、重视乃至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