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吴冬燕 《职教通讯》2012,(12):16-18
以高职院校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专业为例,从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思路、课程资源的建设、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三个方面,探讨了核心课程的改革与实践。重点阐述了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对接问题,提出高职院校应以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和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为基础,开发相应的课程标准,使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能力无缝对接,从而真正实现"课证融通"。  相似文献   

2.
高职教育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标准对接是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生产和发展相适应的关键。找准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标准的衔接点,提出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课程评价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与职业岗位标准对接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3.
通过雷锋精神视角下技能人才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研究,使学校、学生、企业三方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提升了人才职业素养,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以行业发展为引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专业教学标准,实现专业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学校考核与社会鉴定、校内实践与校外顶岗的一体化,突出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创新融入课程思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技能人才的职业核心素养得到强化。在雷锋精神视角下探索技能人才职业核心素养路径必定能造就一批雷锋式职业人,为国家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工作分析方法以职位分类为依据,确定岗-证-课之间的关系,力图构建以职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标准、以职位工作内容为依托的"岗证对接、课证融合"一体化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横向课程按职位工作内容展开,贴近岗位需求和职业证书等级考试需求,完成岗-证-课融通。纵向课程按职位等级要求在各学历层次上合理衔接,步步提升。以此搭建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阶梯型架构,实现技术技能等级和学历层次的涵盖与贯通。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条例的研究,文章探索了职业教育如何实现"五个对接":教育培训职业的设置、取消和更新应充分考虑经济与产业发展的需求,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企业和学校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校应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导向,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考试应着重考核学生能否把所学的知识和技术技能充分运用到实际项目和工作任务中去,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相似文献   

6.
韦大宇 《广西教育》2012,(39):66-67
从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入手。根据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和职业岗位技能标准,阐述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对接问题,确定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构建“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使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能力无缝对接,真正实现“课证融通”。  相似文献   

7.
技能鉴定培训课程引入课堂是近年来高职院校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新举措,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实现毕业生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技能鉴定培训课程教学模式存在优点和缺点的基础上,提出"3+3"实践教学工作顶层设计,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软硬件建设,加大课程改革力度,为高职院校技能培训教学管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正我校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以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烹饪与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会计5个专业为引擎,以校企合作为载体,进一步明确专业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定位,为专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我校的校企合作内涵为"五个共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筑一体化教学平台,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共同开展岗位技能教学,共同营造职场氛围。我校的校企合作目标为"五个对接",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  相似文献   

9.
在《模拟导游》课程中运用"实境教学",把学生从学校课堂带入实际工作岗位环境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培养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最终实现专业学习与岗位能力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10.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和开发模式,根据企业调研确定职业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融合国家职业资格技能的标准要求,将实际的"工作"与"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高职工业分析课程内容的结构进行了设计开发.模拟真实的工作过程进行教学组织实施,实现教学和企业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1.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2.
这是在一所普通初中学校上的研讨课。该校一位教师上《社戏》第一课后 ,我承接她上第二课时———月下归航。这节课我安排了两个教学重点 :1、比喻的修辞手法 ;2、“偷”豆为何难忘。第一个教学重点 ,安排三个步骤实现教学 :步骤一 :让学生朗读这一部分 ,划出比喻句。学生很快找出比喻句“那航船 ,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本喻体、比喻词等名词术语学生似乎都懂 ,也就是说 ,若考试采用选择题形式 ,请他们选出是 (或非 )比喻句的一项 ,大部分同学能得分 ,若让他们造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句 ,恐怕十有八九就要失分了。为了让学生能…  相似文献   

13.
认为中学化学教材中关于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和"族"的划分及定义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又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表达上的不准确,建议在中学教材中取消对"短周期"、"长周期"、"不完全周期"等概念的要求,将"零族"、"Ⅷ族"分别称为"ⅧA族"、"ⅧB族".  相似文献   

14.
“去行政化”与“纪宝成难题”求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学行政化趋势由来已久,典型地表现在行政等级越来越具有支配性地位,但要想立即去掉或完全去掉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大学发展要求必须去行政化,这就构成了著名的"纪宝成难题"。通过对大学行政化形成过程分析后发现,大学去行政化就是要去掉行政特权,回归学术本位,而非简单地去掉行政级别。在去行政化过程中首先需要走行政与学术系统并立的过渡阶段,只有这样去行政化才是可能的,这说明纪宝成难题并非完全无解。  相似文献   

15.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6.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福柯探索"凝视"与哲思的关联,体认"知识-权力",洞察"知识"和"权力"的内在生成,并在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生物学等多元学科的"凝视"之中关注微观问题的性质与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在继承前人对符号意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任何符号都有符号层、逻辑层、学科层、存在层这四个层面的意义。据此,从符号学与集合论这两个视角来看,空符号与空集合虽有着的不同意义,但其相互问存在既相异相通,又相互支撑的微妙关系。事实上,在逻辑层面、学科层面和存在层面上“任何符号系统都离不开空符号”。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拉美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债务危机。这场危机持续时问特别长,涉及范围特别广,债务数额特别大,对世界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作为西方金融中心和支柱的美国对这场危机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分别提出了解决债务危机的“贝克计划”和“布雷迪计划”。  相似文献   

20.
汉语句子主语是受体的句子中,以"被、受、挨"句最易混淆,本文分析了三句易混淆之因素,并对词性、词义、词语搭配以及动词的语法作用等方面对"被、受、挨"句加以分辨,以期在教学中帮助留学生准确应用三种句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