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把<红楼梦>第四回或"护官符"认定为<红楼梦>一书的"总纲"是"左"的文艺思想的产物,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在"红学"研究上的反映.这种"左"的观点目前仍有影响,应给予拔乱反正.<红楼梦>前五回是全书的"引子"部分,对全书起"提纲挈领"的作用.其中第五回,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观看"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并聆听<红楼梦>"仙曲"对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遭遇和归宿以及全书的基本情节和结局作出总体安排.因此,<红楼梦>中第五回应为全书的"总纲".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课本里“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选自古典小说《红楼梦》第四回,原书回目是:“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这一回,是全书思想内容的总纲,是阅读和研究这部小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章节。现在试就第四回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本回在全书中的地位,作一些粗浅的分析,同时简单介绍一下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  相似文献   

3.
评《红楼梦》“总纲”之说——《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教学札记●新疆徐福绵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节选了《红楼梦》第四回“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段。课本后面附有关资料说:第四回在《红楼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书的各种矛盾与故事情节都与这一回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有些人看《红楼梦》都不注意第四回,其实这一回是《红楼梦》的总纲.只有抓住这个纲,才能正确理解《红楼梦》的主题和社会意义,才能批判地借鉴,做到古为今用.过去有人把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当作总纲来看.于是什么《红楼梦》是“淫书”啦,是演“色空”观念的啦,是“悲金悼玉”之作啦,谬说种种,或誉或毁,结论只有一个:《红楼梦》是一部爱情小说.把第四回还是第五回当作《红楼梦》的总纲,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其中反映了两个阶级、两种世界观的斗争.我们必须用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抓住第四回这个重要的纲,把《红楼梦》当作历史来读,当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  相似文献   

5.
《红搂梦》有没有一个总纲,读《红楼梦》以第几回为总纲,这也是二百年来红学家们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最先提出总纲来的是脂砚斋,他在“甲戎本”第一回“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四句旁批道:“四句乃一部总纲。”道光年间的王希廉则认为第五回“是一部《红楼梦》之纲领。”在“四人帮横行时的评红热中,以第四回为总纲几被定为一尊,粉碎“四人帮”后,一些同志仍持此说。  相似文献   

6.
从妇女问题的视角看,《红楼梦》是反映封建社会末期妇女问题的百科全书。它抒发了对封建礼教桎梏下的妇女的悲惨遭遇的极大同情和对残害妇女的封建制度的不满情绪。一种崭新的妇女观、恋爱婚姻观和婚姻道德观已在《红楼梦》中萌生。 一、万艳同悲与女清男浊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是全书反映妇女问题的总纲。金陵十二钗,全是“薄命司”中人:宝玉在太虚幻境喝的茶,名“千红一窟(哭)”;饮的酒,  相似文献   

7.
名著《红楼梦》第八回,对红楼故事有着提纲挈领的意义。《红楼梦》写封建贵族家庭由盛到衰的发展过程,写封建社会上下尊卑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种种社会生活现象,是通过宝、钗、黛三人的爱情悲剧和婚姻悲剧,具体讲是“黛死钗嫁,宝玉出走”这样一条情节贯穿线来展开和表现的。《红楼梦》第八回是书中这三个主要人物第一次集中活动,是“木石姻缘、金玉良缘”矛盾冲突和力量消长的第一次的表现,是他们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对争取周围支持的不同前景的第一次显露,是他们爱情婚姻悲剧发展走向和结局的第一次暗示。因此,第八回可以说是《红楼梦》的总纲。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还是一部爱情小说或描写其他题材的小说,关键在于确定哪一回为全书的总纲。读《红楼梦》究竟应以哪一回为纲,一直是《红楼梦》评价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斗争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选自《红楼梦》第四回,这一回“在《红楼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书的各种矛盾与故事情节都与这一回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特别是揭露四大家族权势与豪富的‘护官符’,不仅是本文的核心,也是全书的总纲。”该文被选入初中语文第六册。在反复教学的基础上,我深深体会到,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所要告诉学生的,无非是封建官场的黑暗和封建官吏的无耻,只要把贾雨村这一形象分析透彻了,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我给贾雨村的结论是:人世负义汉,官场变色龙。贾雨村负义,课文和课文后面的资料为我们揭示了三重非同…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全书情节展开作了必要的交代。欣赏林黛玉进贾府》,不能不熟知贾府的众多人物及其错综复杂的关系。而从贾府上上下下的人物姓名中,我们可以窥见曹雪芹命名艺术的高超卓绝。正所谓以小见大,因微知著,《红楼梦》的思想主题得到深刻揭示。第一代人物,即贾府的宗祖,分别是宁国公贾演、荣国公贾源,他们在书中仅仅是出一出场,亮一亮相,并没有什么实际的行动。他们都以“水”命名,似可看成贾府后继的源流,他…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的前五回是全书的序幕。《林黛玉进贾府》(以下简称《林》)节选自小说的第三回,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事件为中心,以她进贾府第一天的行踪为线索,在《红楼梦》中第一次展现了贾府这一全书的典型环境,第一次让贾府大批主要人物出场亮相,第一次让两位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相会。这些内容无论是在序幕阶段还是在全书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虽然在前八十回里绝大部分没有结果,但是曹雪芹对于她们的归宿却都有种种暗示。前五回应该说是《红楼梦》全书的“纲”。我们只有认真研读全书之后,才可能悟出雪芹的本意。正如警幻仙姑所说:“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妙;料尔亦未必深明此调,若不先阅其稿,后听其曲,反成嚼蜡矣。”《第五回》这分  相似文献   

13.
(一) 《红楼梦》“三家评本”护花主人总评中说道: “一部书中,翰墨则诗词歌赋,制艺只牍,爰书戏曲,以及对联扁额、酒令灯谜,说书笑话,无不精善……” 《红楼梦》全书有尺牍九封,前八十回两封,后四十回七封,都各具特色,细细品味,也都是“无不精善”的翰墨。 (二) 前八个回中的两封信都在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部分里。一封是探春  相似文献   

14.
《林黛玉进贾府》,是曹雪芹精心结构的一篇文字,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从第一回到第五回犹如全书的“序幕”或“缩影”,第六回才开始展开故事情节。作者写这前五回的目的,是将自己的创作意图、作品的主题主线、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归宿等等,作若明若暗、或详或略的提示,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二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全书情节展开作了必要的交代。欣赏《林黛玉进贾府》,不能不熟知贾府的众多人物及其错综复杂的关系。而从贾府上上下下的人物姓名中,我们可以窥见曹雪芹命名艺术的高超卓绝。正所谓以小见大,因微知著,《红楼梦》的思想主题得到深刻揭示。  相似文献   

16.
正反悖谬风月镜——《红楼梦》对一种文化困境的意识与隐喻梅向东风月宝鉴在《红楼梦》中实际上只在第十二回出现过一次,而就有“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第一回)即把它作为总领全书的题目,足见风月宝鉴在《红楼梦》中已大有深意。甲戌本“凡例”在谈及《石头...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给予后代作家丰厚的滋养.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巨匠茅盾,深深接受了《红楼梦》的艺术熏陶,并在其传世名著《子夜》中,灵活借鉴、运用了《红楼梦》的若干写作艺术手法.可贵的是,茅盾并非对《红楼梦》进行机械的照搬与模仿,而是将其创作经验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因此,两者在某些地方处于“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语)一、《子夜》对《红楼梦》结构艺术的借鉴《子夜》对《红楼梦》最重要的借鉴,是在小说的宏观结构方面.我们知道,《红楼梦》以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作为全书的艺术纲领.通过宝玉遇见警幻仙姑,翻阅“薄命司”中所陈图册,以及聆听仙女们演唱的“红楼梦”曲调,点出小说的主人公并暗示了他们的命运,勾勒了小说情节的基本发展趋势.因此,第五回对于全书来说讲,起着一种提纲挚领的作用.换言之,《红楼梦》通过某个中心情节,用一组相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文本研究要把握整体性原则,避免“碎片”式研究方法。为此,从《红楼梦》叙事结构的整体形态着眼,分析了前五回在全书叙事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意义和功能,论证了前五回叙事结构的独创性,即独立的叙事形态是如何构建的。主要表现三方面:利用过场人物设置对话的空间场景,讲述故事,组接人物;沿着中轴线设置故事与故事的排列和衔接;每个层面故事的意蕴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核的。从而,为解读《红楼梦》全书打开了瓶颈之处。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写梦之多之好之活,恐怕在世界文学宝库中也是很突出的。全书总共写了大大小小的梦三十二个,前八十回中共写了二十个梦。全书中最长的数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其次是第八十二回林黛玉的一场噩梦和第一百一十六回贾宝玉再游真如福地。然而,《红楼梦》中的梦境描写,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有的紧密地为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服务,作者通过梦境,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有的则是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刻画,特别是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红楼梦》写梦的手法也是变幻莫测,从不雷同。有时写梦又通篇不用一个“梦”字,倘不仔细看,不觉是写梦;多数…  相似文献   

20.
香菱学诗的情节主要出现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脂砚斋批日:“此回系大观园集十二正钗之文。”可见此回在全书中甚为重要,它是香菱在书中为数不多的一次出场.也是全书中难得的集中了十二钗的一回。由于课内外师生查找了较多的资料.并将任务分配给各小组.所以课堂上面对“香菱为何学诗”的问题时展开了较为热烈的讨论。(部分为书面发言。有些是小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