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导师联合指导对博士生跨学科培养质量的影响如何尚无定论,对全国22 382份博士毕业生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第一,多学科联合指导对博士生的基本学术能力增值和跨学科能力增值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该效应大于单学科联合指导,且在不同学科领域均得到验证;第二,单学科联合指导仅对人文学科博士生的基本学术能力增值无显著影响,仅对工学和医学博士生的跨学科能力增值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第三,在学位论文为跨学科选题的博士生中,多学科联合指导的积极作用更强,但多学科联合指导的覆盖面有待扩大。为有效提升我国博士生跨学科培养质量,培养单位应加强多学科导师联合指导制度的建设,促使更多博士生尝试跨学科研究,给学位论文为跨学科选题的博士生配套以多学科的导师指导。  相似文献   

2.
系统研究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Ph.D、Ed.L.D项目后发现:跨学科授予学位、跨学科设置专业方向、跨学科配置师资、跨学科设置和修读课程等是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基本路径;培养具有跨学科素质、能解决复杂教育问题的卓越的学术领袖,促成学科之间正式的合作关系,促进新的协同效应和资源的产生,是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根本宗旨;问题导向性是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基本特征.美国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路径及其特征对于研究生跨学科培养尚处于“探寻期”的我国不乏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跨学科正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跨学科博士培养目标所体现出的"双重"或"多元"特点常常使博士生在课程学习、时间投入及活动参与方面遭遇各种困境,难以适应跨学科学习及研究工作,以致出现学科认同危机。根据国内外经验,将跨学科博士生的社会适应过程分为预备期、形式化、去形式化和个性化四个阶段,分析了影响跨学科博士生学科认同与社会适应的因素,最后从人才培养与评价的视角提出了促进跨学科博士学科认同与社会适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跨学科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也正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然而,学科制度不仅是一套知识生产制度,也是人才培养制度,要在以学科制度为基础的现代大学中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活动必然充满挑战。基于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理论考察跨学科博士生教育经历后发现,跨学科博士生面临着高挑战性的知识获取、漫长且高风险的多重投入以及危机丛生的身份卷入,无异于在“钢丝上行走”。高校应着力改进课程体系,强化科研训练,夯实跨学科知识技能培养;推进评价奖励制度创新,给予跨学科人才成长时间与空间;完善导师指导与就业支持机制,坚定跨学科身份认同与职业承诺,以强化对跨学科博士生社会化的支持力度,提升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成效。  相似文献   

5.
何思颖 《职教论坛》2023,(3):100-108
就个体而言,终身教育涉及“从摇篮到坟墓”生命周期的全部历程;就社会而言,终身教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知识、技术、教育等各个方面。这是终身教育需要提倡跨学科研究的基本依据。自1929年英国教育家耶克斯利出版首部终身教育专著以来,终身教育经历了从学科、多学科到跨学科的研究历程。基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传统学科,是终身教育学科研究的主要特征。20世纪60年代,学术界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学科视角对终身教育问题进行了多学科研究。20世纪70年代始,终身教育跨学科基础和方法论问题受到关注,终身教育跨学科研究涉及哲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生态学、心理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但是,终身教育跨学科研究,从核心要素来看,迄今未形成广泛的专业团队,实现知识的自给自足;就跨学科性而言,在学科的均衡性和差异性方面并不理想,存在学科分布不均匀、差异度相对较低等问题。终身教育需要进一步从认知的、技术的、社会的等诸多层面进行跨学科研究,以获得更多关于终身教育的整合的、务实的、全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6.
跨学科是一种打破学科界限,把不同学科理论或方法有机融为一体的科研或教育理念。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教材的跨学科特点能有效促进学科知识的整合和跨学科教学的有效实施。文章从跨学科视角对2019年版的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问题研究”栏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发现:具备综合性、开放性的“问题研究”能较好地体现跨学科性,所涉及的科目范围广,且更侧重理科思维和跨学科技能的培养。“问题研究”栏目的跨学科融合体现了以解决真实问题为核心的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1999年至201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的高等教育求学路径的研究,探寻优秀博士生成长规律,为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经数据分析发现:不同学科、不同性别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在高等教育阶段学校变动次数、学校类型变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绝大多数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本硕博就读学校变换一次或没有变化,自然科学学科博士生比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博士生学校变换次数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中本硕博阶段均在"985工程"大学就读的人数最多,硕士生阶段就读学校类型为提升型。  相似文献   

8.
跨学科理念滥觞于美国,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由单一学科向跨学科的结合与转变不仅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解决日益复杂的现实社会问题的客观需要。当代科学发展与知识创新越来越呈现出学科交叉、融合、渗透以及整体化的趋势,新的知识生产呈现跨学科性的基本特征。知识贵为整体,过度分化的学科知识消解了社会科学研究者对复杂的社会事实与问题的认识能力,以及消解了作为整体的思想活动的能量。跨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受复杂问题的解决需求与知识创新的驱动而生,美国研究型大学重审原有培养"学科守门人"的博士生培养模式,将跨学科理念融入博士生培养全过程。跨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逐渐成为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博士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本研究通过对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社科类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理念与实践以及组织制度保障进行研究,为其他研究型大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接上期 )三、课程实施的操作规程1.制定课时计划内容课时计划与内容的确定遵循“先总后分、由浅入深”、“由学科内至跨学科”的原则 ,每学期每个学生完成 1— 2个课题或项目设计 ,其中一个课题是学科内的 ,称之为学科课题研究 ,它以学科知识为背景 ,强调学科渗透 ,时间约 6— 7周 ;另一个为综合性课题 ,称之为综合实践课题 ,设计跨学科的活动设计 ,时间为 6— 7周。另外 ,再用l一 2周进行课题总结与成果评价 ,具体情况要与各学科特点相结合 ,也可以只做一个课题 ,但必须完成一个课题或项目 ,并有课题研究小组的研究论文或课题总结报告。2…  相似文献   

10.
原载《系统辩证学学报》2000年第1期 由于跨学科研究有别于一般的学科研究,其成果尤其是应用性跨学科研究成果常常作为咨询报告或决策建议,其对社会发展往往产生非常直接的、长远的影响,故对跨学科研究成果的评价必须进行综合评价.首先,要重视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中的过程分析,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事先、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的评价,即加强立项管理,做好事先评价;加强研究过程中的管理,搞好事中评价;把好验收关,做好事后评价.其次,要加强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提出了跨学科研究计划立项综合评价的9项指标和跨学科研究成果事后评价的10项指标.再次,要加强对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中的语言问题研究.因为在成果评价中,语言问题是一个受制于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同的评价主体、不同的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深刻影响的问题,故而这就需要将评价目标作为一个语义系统,立足于评价目标产生的实际背景,通过一定的解读策略进行充分、系统的语义分析,构建概念模型,推测、显化语义空间所暗示的全部逻辑可能性和所有潜在的利益需求,从而揭示这个语义系统所涉及的内容系统,进而明确而具体地确定和描述评价要求,使之晰化、律化,并引导到一定的量化值域,然后再将其转换成评价对象的性能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