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图书馆建筑与人文关怀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什么是人文关怀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人文”一词里都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种是关于理想的“人”、理想“人性”的观念,一种是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程。在西方,人文主要强调的是一种自由的思想理念。而在中国,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引自《辞海》)。  相似文献   

2.
与西方戏剧的“写实”和“再现性艺术”不同,中国古代戏曲的很大一个民族特色是“写意”的”表现性艺术”。而虚拟化,又是“写意”民族特色的最重要表现。在中国古代戏曲舞台上,“唱一个慢板五更天,走一个圆场百十里”,“五六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师”。这种虚拟化的表演,在古剧里比比皆是,这也是中国戏曲区别于外国戏剧的一个特  相似文献   

3.
日本新心理主义文学是日本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代表作家伊藤整等人有意识地模仿西方“意识流”大家乔伊斯、普鲁斯特的写作技巧.成功移植了西方意识流文学,同时在移植的过程中结合日本本土特色,形成了日本式“意识流”。  相似文献   

4.
中国管理人性论具有“社会/群体本位”“价值本位”的特点,而西方管理人性论具有“自然/个体本位”“事实本位”的特点。基于中国“阴阳和合”哲学思想以及西方“和谐辩证”哲学思想,文章建构了“中西合璧式”的管理人性论——“全面和谐人”人性假设,认为人是个体自然性和群体社会性、事实性和价值性存在的和谐统一体。  相似文献   

5.
“七巧板”起源于宋代,最早称为“燕儿图“,创造人是黄伯思,后经演化又称为“七星”、“易方”、“唐图”、“智慧板”、“七巧图”等。它是由一个正方形分割成的七块几何图形,可以拼成为变化万千的几何图形,形拟各种自然事物,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性的益智游戏,是我国祖先的一项卓越创造,它成为中华图 1民族智慧的一个象征,七巧板不但流传于中国,它也流传于西方,七巧板虽然只有七块,却可以变出很多图形,极富神奇和挑战,它引起西方人的广泛兴趣,被选为开发儿童智力的必选玩具,被西方人称为“东方魔板”。“七巧板”中的奥密究竟何在呢?吗你想…  相似文献   

6.
西方教育现代化的主要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教育现代化始于19世纪中后期,至今已一个多世纪。在约一个世纪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西方教育现代化的几种主要趋向。这些趋向实际上是现代教育主要特征的展现,是由现代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一个性化人是教育的对象。只有充分地关注人性,教育才能展现出五彩缤纷、生动活泼的局面。否则,教育便是一片沙漠而陷入荒废。这个道理,应该说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是明白的。然而,失去人性的、“沙漠”的、“地狱”的、“机械”的、“荒废”的教育却不断地出现在教育发展的历程中。中世纪,人们对“神”的崇拜压抑了人性,阶级的等级性使大…  相似文献   

7.
中国教育重人性西方教育重神性中国文化以人为本,是一种人本文化。在人与神的关系上,中国文化是重人而轻神。这就势必在教育上重视人性,发扬人性,轻视神性。这与西方文化教育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教会控制,灌输宗教意识,大异其趣。这也是东西方教育思想从起源性即表现出来的思维方法上的第一个重大差异”。中国教育重道义西方教育重功利从价值系统上进行分析,中国文化的特质是偏重“义”与“德”,看轻利”与“力”,是突出刚健自强之类个人修养的思维模式。中国人最讲礼”,“礼”就成为最具中华文化的原初性和普遍意义。以人为本,讲求理性,必…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一部分人中产生了“个人至上”、“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的人生价值观,并在这种人生价值观指引下,进行违法乱纪、坑蒙拐骗、权钱交易、损人利己等活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章侧重分析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人生价值观(现代西方社会人生价值观的主流)的诱惑性、腐蚀性和腐朽性,及其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9.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主题有三个关键词: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三个词中,核心为“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研究者有一个大致公认的看法,即主要是指关注人,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人的意志和利益。与其类似的概念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人文主义、人文思想、以人为本等。根据研究者对“人文精神”的公认看法以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相关表述,我们大致可以这样认识:“人文精神”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不同的名称,如在文艺复兴时期称作人文主义,启蒙运动时期称作理性主义。  相似文献   

10.
1840年的鸦片战争,既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野蛮入侵中国的开端,也是西方文化对中国古老文化的一次猛烈冲击。中国失败的原因虽然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但西方的“船坚炮利”确实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实使人们不得不改变视西方人为“蛮夷”的轻蔑成见,也不得不对西方的“奇技淫巧”重新进行估价。当时,林则徐、魏源等一批开明的爱国人士,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已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从而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就提出了一个学习西方、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课题。从此,先进的中国人围绕这一课题的如何解决,殚精竭虑,进行了长时间的求索。  相似文献   

11.
一“以人为本”的概念虽然不是舶来品,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哲学却是在近年来从西方引进的。从古希腊人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理解经历了亚当·斯密的“经济人”(X理论)、梅奥的“社会人”(Y理论)、莫尔斯和洛希的“复杂人”(Z理论)等若干阶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企业界及管理理论界人士在挖掘日本企业管理的奥秘之后,发表了大量的以人本管理和企业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论著,从而把西方人本管理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即文化管理阶段。他们一致认为,企业不应把获得利润作为最终目标,应把价值观放在首位,强调应建设以企业…  相似文献   

12.
理性主义及其对西方科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主义的核心是崇尚人的理性思维,坚信只有通过人的理性思维才能获得“真知”。理性主义的实质是通过合逻辑的推理推演出“应当如此”的结论。理性主义既是西方文化的一个主要传统,也是西方文化的一个主要特色,它对西方科学产生了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西方科学之所以是西方科学,其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它是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是“应当如此”的产物。只有这种科学才能诞生出现代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一“实践本体论”与哲学一元论“实践本体论”是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科尔施、葛兰西等人提出的。这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进行重新改制和建构,特别推崇和弘扬实践在哲学体系和框架中的总体性和统摄性作用。他们好像多半是哲学思想上的“变革者”,力图消解、颠覆和超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的大思路,妄想以“实践本论”代替“物质本体论”,用“实践一元论”废弃“物质一元论”,从而把“实践第一”的论点加以  相似文献   

14.
西方绘画建立了严格的从一只眼睛、一个视角看世界的焦点透视,而中国画则以散点透视即运动透视创造可游之境,中西方绘画各有其主观性,由于有了“人的坐标”的同一性,对艺术而言,两者都是科学的,都造成了艺术上的合理。  相似文献   

15.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课,在《课标》中属于必修Ⅲ第6个专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中的第一目:“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无论是专题的题目,还是子目的表述,都突出了一个概念——“人文精神”。因此,在讲这一课的时候,“人文精神”就是核心的概念,学生在学完这一课之后,应该对“人文精神”有一个基本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借助伊里奇“非学校化”思想,对西方现代学校是否有助于教育公平、是否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助于世界的祛魅等三个常识进行批判性反思,在分析中勾勒出西方学校制度在制造贫困、反教育性、隐性课程、世界宗教等方面的社会负功能,并进而提出防止过度“学校化”、加强其他制度的教育品质、建立全社会终身学习网络等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都属于西方人的个人隐私。人们往往忽略了在西方的办公室、住所等“个人领地”,个人隐私更多。进入一个陌生的地方,中国人会好奇地四处参观, 尤其是在朋友的新居做客时。在西方人的办公室或住所里,一定不要好奇心过重。对于主人办公桌、书桌上的东西不能乱翻乱动。不经主人的邀请或同意,不要参观住宅,也不要去触动个人_物品或陈设,以免使之有遭受“入侵”的感觉。要知道,在西方,父母要进入子女的卧室,也得征求子女的意见。顺便说一句,西方人家里常养有猫狗等宠物,不要对其表示出害怕、厌恶,更不要去踢它轰它。西方人视宠物为家庭成员,对其关怀备至,不仅给它注射疫苗,其至还给它洗澡、美容。你如果能“勉为其难”,和它亲热一下,会让主人更高兴的,不是有句成语“Love me,love my dog”吗?  相似文献   

18.
教育学和数学、历史等学科一样属于大学中学习研究的一门学术科目呢?还是和家政、工程等科目一样属于一种职业训练科目呢?近几年来,围绕着教育学的性质问题,即教育学的“学科性”和“职业性”。西方学者就此进行了激烈的论争。一、论争的实质对教育学的性质这一问题,如果我们提问19世纪后半期的一个西方学者,“教育学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文化产业与超美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是当代西方一个复杂的现实话题。在所谓“后现代性”、后现代社会的在众传媒及艺术的品格特征等问题上,鲍德里亚、凡蒂莫等后现代作家提出过重要的见解,这对我们解读西方后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悲剧、喜剧重要的民族美学特征是 :悲喜两大艺术元素的交叉和交融。悲中含喜是中国古典悲剧的一个民族美学特征 ,它和西方悲剧强调悲剧的“纯度”、“单一性”不同。中西古典喜剧的一个差异可归纳为 :西方喜则大喜 ,充满可笑性 ,表现了“热度”,使人乐不可支 ;中国则是大喜加小悲 ,可笑性中带有严肃性 ,体现了“力度”,令人破涕为笑。造成悲喜交融特征的原因 ,一是中国哲学观念的影响 ;二是现实生活的影响 ;三是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中国古典悲剧、喜剧的民族美学特征 ,并没有给悲剧、喜剧的艺术风格带来混乱 ,反而使之更具有辩证的哲理和诗意的潜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