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教学班内常常会出现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小团体”(即非组织群体).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是青少年个体逐步社会化的需要.事实表明,由学校统一组织的集体如班级、团队或小组往往不能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需要,而自由结成的“小团体”在满足其心理需要上,有时会起一定的积极作用.如以兴趣爱好为心理基础的“小团体”,其成员可以在“小团体”中实现其兴趣爱好:踢球、唱歌、研究学习……对班内存在的“小团体”,有的班主任视而不见,放任自流;有的则全盘否定,一律禁止,这都是不对的.据笔者了解,“小团体”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有益“小团体”,一是危险“小团体”.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班主任,要想管理好一个班级,就应特别注意对学生群体心理的了解。所谓“群体心理”,是指由若干个人组成的为实现组织目标利益而相互信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规定其成员行为规范所构成的人群结合体(即群体),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教学过程也是一个管理过程,即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控制调节的过程。因此,群体心理的规律对教学的管理具有指导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组成的学习群体一般会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模仿:模仿是个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摹拟一个榜样的社会心理行为。它是由非强制性的社会刺激引起的。这种…  相似文献   

3.
“班主任+共建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是:后勤处成立领导小组,各科室(或实体)选择学生班级结成共建单位,后勤处选派人员担任共建班级正式班主任。班主任起核心组织作用,共建活动起促进群体参与作用,形成了有点有面,有个体参与又有群体参与的新的育  相似文献   

4.
非正式群体又称友伴群体,是由情投意合者自发形成的小团体。学生集体中一般都存在若干个非正式群体。班级是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同时又是学校生活中的“儿童社会”,它的成员是身心处于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学生,由于相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以及交往和活动的心理需要,非正式群体在班级中是普遍存在的,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班集体的状况,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因此,怎样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就成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班主任都知道,在每个集体中都有一些学生,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交往等自发地组织形成一个个非正式的群体,这些非正式的群体可以简称为“小团体”。这些“小团体”在班级里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想做好班主任工作,协调抓好班级管理,那就必须先去协调好班内的若干个“小团体”,使这些“小团体”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克服消极的一面。笔者认为,要想做好此项工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相似文献   

6.
班主任如何在班内建立起合理的组织结构,对全班同学进行组织、安排、协调,使其静有其位、动有其规、各就各位、各献其能,真正成为一个集体,把班级管理系统的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研究课题。现代社会普遍认为:重要的决策总是伴随着人事决策。无论办什么事,你要办成它,首先涉及到的是如何用人的问题。这是因为,目标一旦确立,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古人讲的“人存事兴,人亡事废”就是“用人得失,关系到事业成败”这样一条相互的真理。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在班级活动  相似文献   

7.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理论──群体动力理论。该理论是由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他认为人们结成的群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相互作用和相互适应的过程之中。在群体活动中,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会受到他人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行为影响突出表现为从众现象,即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意见,转变原有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现象。“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赶时髦”就是从众的最好例证。从众行为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引导得好,就能发挥重大作用。实际班级工作中,有的班主任忽视了群体的从众现象,从而使班级管理捉襟…  相似文献   

8.
社会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具体地生活于一定的群体之中,并受其所属群体的控制与影响。就连“鲁宾逊漂流记”中的鲁宾逊,也是和野人“星期五”结成一个群体,才得以生活下去。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同样存在着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群体。不仅有团支部、少先队(大队、中队、小队)、班级、小组等经过上级组建  相似文献   

9.
胡麟祥 《中国德育》2007,2(3):71-73
什么是班集体?有人把组织有序的教学班看做班集体,有人认为,“班集体是一个有凝聚力和积极向上的班级学生群体”;其实,组织有序的班级仅仅提供了班集体发展的基础,班集体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班级群体,班集体是班级群体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班集体是在学校教学班基础上,在教师教育指导和集体主义价值引导下,在共同活动中形成了文化心理共同体的学生主体。如果要对班集体的本质涵义作进一步理解,还需要从三个层面去认识班集体。  相似文献   

10.
班级,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场所,也是教师开展班级工作、进行班级管理的场所。人在一定的空间内的长时间聚集容易结成群体,群体的力量对外彰显实力,对内影响个体心理塑成。群体有积极的作用,必然也会有消极的作用,班集体作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群体同样如此,如何形成好班集体的合力,发挥班集体好的影响,这就需要班主任开展有效的班级管理工作。在新时代的今天,有效的班级管理需要新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1.
加强高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儿童到青少年时期,总会在自发的人际关系基础上,结成小群体,这种群体,有人称为非组织群体,也有人称为非正式团体或非正式群体。它实际上是儿童和青少年在兴趣、性格、关系(邻居、同座、同乡、同寝室)等基础上,形成的相对于班级等正式群体以外而存在的人群。  相似文献   

12.
一、中小学生班级群体的性质定位研究 群体(group)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每个人都从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个体在群体中生活,并在群体中发展。中小学生的班级群体是一个特殊群体,但这种特殊群体的性质是什么,在心理学界却有不同的观点。 有的心理学家认为,中小学生的班级群体是“工作群体”。Aldetfet(1977)、Hackman(1987)和Robbina(1994)曾给工作群体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它是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相互协作的由个体组成的正式群体,并总是置于一个或更大的社会系统中作为群体成员,他们要完成在群体中所担负的责任,同时他们要完成的任务是影响到别人。具有这种定义特征的,不仅仅是中小学生班级群体,还有社会上其他类型的社会群体,如生产班组等。  相似文献   

13.
所谓班级文化,就是由师生在班级教育环境中,通过知识学习、文体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方式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种以班级活动为空间、师生为主体,以班内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心理倾向为主要因素的群体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班级文化的具体内容反映着班主任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4.
班级文化是指班内所有成员的文明、道德等各种观念汇聚而成的群体意识。它渗透并影响着班内所有成员的思想和行为的各个方面。它是班级无形的指挥棒,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作者从班级文化的涵义、内容、作用等方面谈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5.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最基本的单位组织,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这就使得班级群体要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班级良好的群体关系是一个班级和谐发展的前提,作为班级的管理者要根据行为组织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心理规律,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来构建班级中良好的群体关系,并以此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校的教育进步。  相似文献   

16.
德育课程不仅包括学校开设的专门德育学科,也包括隐性德育课程.现行的德育体系中所提到的各种专门的德育活动,如思想品德课、少先队活动、主题班会活动、升旗仪式等属于显性德育课程.隐性德育课程指班级建设中那些间接的、内隐的,通过社会角色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德育影响因素,包括各种非专门性的、从未被看作专门德育活动却具有品德养成性的活动,如班级风气、班内的各种规定、师生间人际关系、班级中的权力结构等.  相似文献   

17.
学生班级群体的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各级管理人员要有效地实施管理,必须按照学生班级群体的心理规律,搞好班级集体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影响学生班级群体管理的心理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角色心理,对班级群体发展为班级集体的过程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一、角色学习有利于集体舆论与规范的形成角色,是某个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和团体中占有适当的位置、被社会和团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这里所说的位置,是指个人在社会和团体中所占的地位;从社会价值观来看,就是社会地位、身份.一个人要自觉地按照特定社会和团体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去活动.首先就要了解自己的社会地位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学习角色的义务与权利、态度与情感.例如,家庭中父亲这一角色,就有一套被规定好的行为模式.只有了解了这种行为模式,懂得当父亲的责任与特权、态度与情感,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父亲.同样,处在班级群体中的个体,只有当了解了自己在其中的位置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后,他才能成为该群体中合格的一员.  相似文献   

18.
班级是学生群体的组合,班级群体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班委、团支部、班小组、团小组是班级的正式群体。一般来讲它具有正导向功能,对班集体建设起着积极作用。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自发的,以个人兴趣、爱好、友谊或共同利益为基础结成的群体,俗称小团体。笔者对全校20多个班级、近千名职中生作了调查,据不完全统计90%以上的职中生参与各种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非  相似文献   

19.
怎样认识和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四川省峨眉山市教师进修学校洪友伦非正式群体又称友伴群体,是由情投意合者自发形成的小团体。学生集体中一般都存在若干个非正式群体。班级是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同时又是学校生活中的“儿童社会”,它的成员是身心处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民主是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民主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更好地发挥班级这个组织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功能,完成班级管理目标,作为班级管理者(即班主任)要在班内实行民主化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