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灾害救助, 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法向因遭受自然灾害袭击而造成生活贫困的社会成员, 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 以保证其维持最低生活水平, 帮助灾民确立自行生存能力和社会保障的制度。灾害救助具有内容的广泛性、手段的多样性和对象的复杂性等特点。灾害救助的目标是使灾区 “脱灾”并转向 “脱贫”。灾害救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 它具有强烈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2.
结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实际,就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助这几个概念及其内涵来说,使用社会保障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不够贴切,也不够严谨。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在中国古代社会对于广大劳动人民来说是根夯不存在的。因此,相比较而言,使用社会救助一词则更符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实际,也更能说明事物的本质。中国传统社会救助体系包括灾害救助、贫困救助和特殊救助等若干层次。除国家这个社会救助实施的责任主体之外,还有宗族救助和民间互助等形式,是对国家救助体系不足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3.
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它们同属于社会保障制度,但彼此间又有严格的区别。1.地位不同。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2.保障的对象不同。社会保险是为工薪劳动者在年老、疾病、生育、失业以及遭受职业伤害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物质救助。社会救济是对生活在社会基本生活水平以下的社会贫困成员或遭受意外灾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社会福利包括以全体…  相似文献   

4.
目前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置偏重于社会保险,几乎把社会保险等同于社会保障。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都包括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我国社会保障体制也是由这三部分构成,并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负责社会保险工作,民政部负责社会救助和部分社会福利工作。将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排除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主干这外是对社会保障的片面理解。为了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社会保障知识,避免对社会保障的误解,同时也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建议将“劳动与社会保障”称为“社会保障”,并增加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教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管子>的作者,非常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他们也非常注重社会救助活动.这种社会保障思想深刻地影响了西汉时代.为了发展生产,稳定社会,巩固统治,西汉统治阶级发展农业,减免赋税,在社会保障方面,赈济灾民,尊重老人,帮助鳏寡孤独残等.同时,西汉时期的社会救助与<管子>相比也体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成为宣扬汉代君主德政的工具,二是西汉的这种救助行为,与天人感应思想密切相关,三是随意性大,负面影响多.  相似文献   

6.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民人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对社会救助概念的正确界定对于我国社会救助立法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即从社会救助概念及其本身所包含的内容来对社会救助进行界定,以期对我国社会救助的立法完善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7.
元明以降淮河流域灾害频发。面对灾害,封建官府和民间社会都曾采取过相应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措施,应当一定程度上肯定这些保障和救助措施,尤其是社会和民间组织应对灾害时的表现,从中我们可以吸取一定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8.
社会救助法律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社会救助制度已经比较完善。文章回顾了英国、美国两个有代表性的工业化国家的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演变,并对其演变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这些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发展和完善社会救助法律制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秦汉时期的社会保障是一个学界研究还比较薄弱的课题.王文涛先生的专著<秦汉社会保障研究--以灾害救助为中心的考察>(中华书局2007年6月版,以下简称<保障>),则以较长的篇幅、全面系统的分析、诸多的创见而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全书共35万字,除结语外,共分为八章,即绪论、秦汉自然灾害与社会救助、两汉民间互助保障、秦汉时期的特殊福利、秦汉时期的身份性福利、秦汉时期的军人优抚、秦汉社会保障的程序及实效、秦汉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全书对许多问题都作出了精到论述.  相似文献   

10.
社会保障问题已经成为人口老龄化的现代社会最 重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之一。我国现已基本构成以社 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组成 的社会保障体系川。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有效地维护了 国家的稳定,自新中国成立50年来未出现因灾害、贫 困导致的社会动乱。同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儒家仁政思想、中国古代天命思想和佛教慈悲思想影响,统治者秉承汉代遗风,以政府行为为主,通过安置流民、赈灾济荒、医疗救恤、社会养老、军人优抚等手段来实现社会保障。这些保障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社会弱势群体,缓和了社会矛盾,为发展社会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两宋以治国,其政治理念和措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继承唐朝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两宋社会保障制度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其制度之完善,救济范围之广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并为以后的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本主要拟从荒政、养恤和致仕几个方面略述两宋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3.
唐代政府的社会保障主要采取灾后赈济,及设立常平仓、义仓、悲田养病坊等制度化建设,颁布诏书、法律条文关注弱势群体等措施。其具有政府主导、民间互助、保障的主体和对象比较单一,主要制度设施都渐行渐废,并最终失去社会保障的初衷,仍是对前朝的充实和发展等特点。影响唐代社会保障事务的因素主要有借鉴隋朝短命而亡的教训、统治者的政治意愿以及政治家的政治活动及唐中后期中央权力的削弱及战乱等因素。  相似文献   

14.
唐代政府的社会保障主要采取灾后赈济,及设立常平仓、义仓、悲田养病坊等制度化建设,颁布诏书、法律条文关注弱势群体等措施。其具有政府主导、民间互助、保障的主体和对象比较单一,主要制度设施都渐行渐废,并最终失去社会保障的初衷,仍是对前朝的充实和发展等特点。影响唐代社会保障事务的因素主要有借鉴隋朝短命而亡的教训、统治者的政治意愿以及政治家的政治活动及唐中后期中央权力的削弱及战乱等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东汉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统一时期,封建政治,经济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但东汉后期,社会却出现了分裂,本文认为东汉后期社会分裂的主要原因是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恶性发展,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发展,使得东汉王朝虽是统一的封建王朝,但远不如西汉王朝中央集权那样强大,封建国家那样强盛,最终导致东汉后期社会的动荡分裂。  相似文献   

16.
汉代帝王将山岳与河流的祭祀纳入祭礼,使其成为国家祭祀活动的一部分,元氏汉碑中祭祀山神的文字正是东汉帝诏的反映。碑文记述了元氏县境内名山纳入国家祭礼和建祠祷山求雨的内容。祭祀元氏诸山神的费用主要出自郡县的地方财政,地方财政困难,可申请朝廷财政资助。碑文中的“王家”指朝廷,“王家钱”和“王家经钱”是中央财政经费,不是常山国的经费,也不是常山王私人的费用。东汉中央和地方政府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名山活动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灾害救助方式。  相似文献   

17.
汉画像石是反映汉代社会状况的活化石,集合了汉代丰富的思想文化.通过对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基的墓室建构、画像石内容的解读,寻求汉代黄老尊重自然客观规律,肯定人的地住及作用,"与物推移"、虚幻与科学相结合的自然现特征时汉代画像石墓建造的影响.尝试建造汉代思潮与汉画像石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文物研究中哲擘、关擘与考古学相综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8.
略论明代社会保障政策实施中的弊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社会保障政策主要由荒政、养老、存恤孤贫以及优抚军人等方面组成.其社会保障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端,诸如救荒政策不力、养老政策受惠者极少、养济院经营奸弊百出及优抚将士差距甚殊等,导致了明末社会严重的流民问题.这些揭示了明代社会保障政策的不健全性以及明代政权更迭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9.
清代是潮州历史上水患最为严重的时期,而官方的赈济活动未能满足救灾的实际需要。由地方绅、商、民以及民间慈善机构和社会团体组成的民间救济体系,以其及时性、多样性、公益性、持续性等特征,在清代潮州地方防灾抗灾及灾后赈济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弥补了官赈的不足。从官方与民间救济力量的消长和互动,可以反映出清代地方社会的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东汉政府对贫弱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在中国古代史上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释放奴婢和囚徒、保障鳏寡孤独及笃癃者的生活、假民公田与赋民公田、岩济分弱、蠲免赋役、赐爵、重农政策、水利政策和仓储政策等。这些政策措施对维护东汉王朝的长期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