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9 毫秒
1.
明末清初,传教士在远东的传教以澳门为中心。以耶酥士为主的传教士为中国传播天主教,历尽艰难险阻,克服交通、语言和文化习俗等许多困难,采用以儒传教的方式和利用西学、西器和西艺等各种方法终于打开了中国的礼教之门,在传教过程中,澳门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宗教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礼仪之争引起禁教之后,澳门又成了维系宗教存在的最后堡垒。  相似文献   

2.
对发展闽南民间宗教旅游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间宗教信仰在闽南不仅仅有广阔的根基,而且还是海内外不少民间宗教信仰的发源地,由于人们对开发闽南民间宗教旅游资源、发展民间宗教旅游至今还存在着种种认识上的误区,闽南民间宗教旅游在很大程度上,还处在自生自灭、被动接待的发展过程之中。今后,应转变观念,重视民间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趋利避弊,坚持一体化设计,综合开发,进一步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管理机制,实现闽南民间宗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世纪,西亚和欧洲长期陷入宗教冲突与战争。然而,在东亚的闽南泉州,多种宗教却长期和平相处。究其原因,在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宽容、兼容与并蓄。泉州的多元宗教文化,特别是宗教与民间信仰借“佛”立足和发展,又通过“佛生日”的民俗祭祀仪式,使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至今。如何合理保护民间信仰原生态的土壤,是当今保护闽南文化生态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孟姜女”调是我国流传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民间小调之一,其在闽台地区的传播与变异的过程中,与闽台民歌、戏曲相互融合、消化,成为闽台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闽南民间小调.本文通过闽台民歌“五更鼓”与“孟姜女”的渊源关系,研究其与闽台民歌和戏曲音乐相互交融中发展变异的特点,进而认识闽台音乐的文化地域特色和审美习惯.  相似文献   

5.
“八卦剑狮”是闽南和台湾地区民间特有的一种辟邪物,它是受中原文化影响,并在福建闽南深厚的宗教文化土壤上形成的民间图式。它融合了佛教、道教等多种元素,极具闽南地域文化色彩。台湾的八卦剑狮随福建移民传入台湾,闽南八卦剑狮图式在台湾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既显示了闽南文化对台湾的重要影响,同时,它也是闽台民间艺术同根同源的生动例证。  相似文献   

6.
民间信仰是闽南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构成.无论山地丘陵,还是沿海、岛屿,闽南各地分布着数以万计的民间宫庙,且大多数宫庙都是巫鬼、佛道神灵济济一堂.其中,百越的巫鬼崇拜是闽南民间信仰文化的主体,汉式佛道宗教是其上层文化与表征.史上闽越、楚汉民族文化的阶段性根植与动态融合是闽南民间从巫鬼崇拜到佛道宗教历史变迁的文化轨迹,也是闽南民间信仰文化分层存在的本因.  相似文献   

7.
闽台民间信仰的功利主义特点探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功利主义是闽台地区民间信仰的一个重要特点。自隋唐至明清可以从宏观上将这个特点的形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隋唐五代时期是初始阶段;宋元时期是发展阶段;明清时期是鼎盛阶段。造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有三,其一是闽台地区日臻发达的商品经济的影响,其二是该地区移民社会的特殊文化背景和心理素质,其三是该地区宗教的兼容并蓄性质。  相似文献   

8.
近代基督教在中国传教活动频繁,传教过程中凸显着中西方文明的差异。文章以桂林地区为考察视阈,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角度,考察近代基督教借助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医疗卫生设备、慈善事业等手段传播宗教理论的过程。探究近代基督教在桂林传教过程中,中西文明的冲突与交融问题。为解决中西方文明的冲突提供借鉴,为提升文化桂林的地位寻找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闽台地区的服饰,既积淀了闽台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中形成,并深受所处历史地理环境的影响。闽台服饰的形制、色彩、面料不仅受到闽台地区温热多水等历史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还与风俗习惯、审美观念等历史人文地理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彰显出别具一格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美国黑人灵歌作为美国黑人音乐与宗教的集中体现,是非洲黑人音乐文化在美国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下的产物。文章论述了美国黑人灵歌的起源及发展脉络,探讨了其非洲渊源性、宗教性、斗争性和集团交流性,以及对世界音乐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下,一系列针对闽南文化和闽台交流的相关政策相继出台,为海峡两岸经济和文化教育带来实实在在的生机和发展机遇。闽台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应该以此为契机,在闽南文化语境下开展深度交流与合作,发挥闽南文化优势,开展特色教育,共同找到一种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古城泉州拥有丰富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这些资源以古代海上航行与海外交通、与台湾的密切联系及海防前线为其特色,很好地体现了闽南文化特征,当前面临有利的旅游开发机遇,在开发过程中应将其融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之中进行保护性开发,应准确确定其自身在当地经济发展及全国旅游发展中位置。  相似文献   

13.
由泉州师院和台湾成功大学闽南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两岸闽南文化的传承创新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围绕闽南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承、创新展开了深入的研讨。闽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已经走向世界。学者们在提升“两岸文化共同体”的整体化认识、促进闽南文化研究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走水尪”是一种产生于闽南地区,随闽南籍移民带到台湾,并在移居地落地生根的特色民俗活动。闽台两地“走水尪”民俗虽一脉相承,但由于文化环境的差异,无论是具体形式还是其文化意义,都产生了差异,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文化特征。探析这一民俗在两岸之间的传承与变迁,阐明要发挥传统闽南民俗活动的文化纽带作用,推动两岸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闽南传统建筑意向的调查梳理,探索闽南传统红砖文化建筑的继承,使其适应现代建筑的发展需要,并为明确闽南建筑的发展方向提供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粤台两地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作为考察对象,基于如下考虑:一是两地居民都以客家人为主,二是台湾地区的客家人的祖先又主要迁自粤东的客家地区。据作者实地考察,从文化渊源上看,粤台客家是一家;从移民史上看,粤东客家人迁台的时间,虽然比较闽南人迟,但他们在参与台湾岛的开发与建设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不容小视  相似文献   

17.
根据闽台木版年画表现出其特有内涵与外延美的艺术风格,从求“真”的艺术观念出发,所表现出的艺术语言、地方特色被称为南方年画的代表,带着浓郁的闽南乡土气息的年画,是它美学价值之所在,体现了闽台传统积淀和历史文化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弘一大师作为中国近现代新文化运动启蒙时期的先驱者之一,他与闽南因缘殊胜,影响深远。通过考察闽台数十年来弘一大师研究合作交流成果,探研弘一大师人格与艺术精神在闽台文化交流中的现代意义:传承弘扬中华文化、提升文化交流的道德内涵、树立正确的文艺观、发扬文化包容优势、推进艺术创新等,期望引发对当下闽台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9.
“闽南”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宋元明清时期的文献中“闽南”一词出现频繁,但所指的区域范围因时、因人而异,大到福建省,中到福建南部,小到泉州、漳州府,通过对古代文献中的“闽南”指向进行梳理,并对相关问题作简要的考释。指出古文献中的“闽南”有多种含义,既有与今天的“闽南”定义相同之处,也有与今天的“闽南”定义不同之处,我们在引用古代文献中与“闽南”一词相关的资料时,要格外慎重,不要想当然地用今天的“闽南”概念来理解古代的“闽南”。对“闽南”一词进行简要的考释,有助于闽南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20.
闽台服务业对接基础与对接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世纪以来,服务业成为台湾地区资本输出的主流,这成为闽台服务业对接的良好契机。在分析两地服务业发展特征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闽台服务业对接的基础。认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福建与台湾服务业市场需求迥异,且以往的经贸往来为两地服务业对接奠定了基础。提出了闽台服务业对接的方式,以实现资源对接、垂直对接和水平对接,并将福建建设成为两岸服务业对接与合作的先行先试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